APP下载

动中亦思,关注操作思维发展

2019-11-20承忠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20期

承忠伟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学习是动作与思维相结合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生身体活动是不可分离的,学生的操作是“做”——实践,动脑是“思”——思维。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做中学、学中思”,动手实践往往伴随着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思维特征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呢?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关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操作思维的发展。

操作思維的内涵

操作思维又称直观动作思维。它的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思维的发展伴随着动作的存在而存在。动作思维往往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觉与实际操作,动作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产生之前的一种思维形式。

人的学习主要分三个阶段:刚开始是以“感觉——动作”为主的阶段;其次是以感官系统到大脑经验的学习阶段;最后是以意志、情感为核心的经验同多感官获取的表象抽象相结合的阶段。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是从动作思维开始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眼睛观察、耳朵听取、动手操作获取经验和信息技术知识,再经过大脑思考,历经动手实践,发展信息技术素养。

操作思维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

信息技术是以“动手做”为主的操作性的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的是以操作来掌握基本技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关注“操作思维”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

1.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动手做”的特征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术,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无论是键盘练习,还是鼠标操作,都需要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贯穿整个信息技术教学的始终。

2.基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理论指出,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思维发展依赖于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大脑,离不开实践的参与,动作与思维始终相伴。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学习应强调儿童的天性,张扬儿童智慧生长的力量。

3.基于非输入性学习的需要

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认知:一种是传统的输入性的学习理论,在这种取向下,把学习个体看作容器,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来自外部知识的输入,如教师的传授、媒介知识传输等。这种观念主要强调了知识的传输过程,单纯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输入,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种是非输入性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自身与外部世界互动,获取学习材料,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不断理解知识,进行深度建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基于隐性思维参与的需要

人的思维分为显性思维和隐性思维,在学习中,学习者有时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思考什么,这就是显性思维,但有时是无意识的,下意识的,这就是隐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是相互伴生的,有时有些思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动作和演示来表达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关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操作思维的策略

1.贴近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小学生对未知、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动手操作的激情。

例如,教学《初识WPS演示》时,教师设计了介绍自己学校的环节,来引入认识WPS的教学。

师:同学们,近期老师要到外校去上课,为了让外校的同学了解我们学校,你觉得老师应该怎样介绍我们学校呢?

生1:应该介绍我们学校的校园景物。

生2:要介绍我们学校的一些荣誉。

生3:要介绍我们学校的一些活动,最好有视频,有声音。

生4:要介绍我们学校的办学历史。

……

师:为了更好地介绍我们学校,老师特意制作了一件礼品,大家想看看吗?看完后请你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播放演示文稿,展示介绍学校的情况。

师:从这个介绍中,你看到了哪些组成?听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文字、图片、音乐……

师:刚才老师向大家展示的作品是一个演示文稿,它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和音乐等素材整合起来。演示文稿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大啦,如产品介绍、自我介绍、辅助教学等。制作这样的作品,需要专业的软件,你知道有哪些软件可以制作演示文稿吗?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款专门用于制作演示文稿的软件——WPS演示。这款软件又称为“幻灯片制作软件”。

……

在学习新知之前,教师先播放一个演示文稿,包括漂亮的背景、多变的动画、声音效果和学生喜欢的活动片段,并介绍WPS演示文稿的特点和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WPS演示文稿的兴趣。

2.任务驱动,实践操作感悟

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操作加工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发展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建立个人博客》时,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任务,驱动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探究,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

(1)认识博客

在新课学习时,教师先设计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网址,让学生依次访问提供的网址。学生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博客网址,获取不同人士的个人博客的信息认识。在学生浏览后教师告知学生,这些网址实际上都是博客。

揭示:博客(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浏览,大家获得了不少的信息,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博客?

在学生交流信息的基础上,教师揭示学习任务:大家说得都不错,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博客。博客就是个人在网络上记录生活点滴的个人空间之一。

师:你听说过博客吗?请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

學生自学教材和教师博客里的相关内容,初步认识博客。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板书记录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如交流平台、个人网站、日志等。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形成对博客的初步认知。

师:个人的博客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博客呢?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日志栏目规划的意识,交流日志中常出现的内容,初步建立日志分类的概念。

(2) 注册博客

师:我们学习过电子邮箱、论坛,在使用这些网络交流工具之前,都有一个步骤,它们都要先注册,同样在建立个人博客时,首先也要注册。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注册的方法,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尝试注册。学生尝试注册有困难的,可以同桌或小组间相互帮助。在注册完成后,请学生介绍注册时的注意事项。在学生完成博客注册后,教师重点让学生认识博客有三个常用的页面——博客网站首页、个人主页、管理页面,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明确博客使用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博客定位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同时也是学生的个人网站。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安排了学生浏览不同人士的博客。通过浏览来形成对博客的直观认识,同时构建博客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迁移,学习注册,发表日志,对博客的基本操作有个初步理解。

3.应用拓展,实践操作感悟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有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建立信息技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用结合”,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正确的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建立个人博客》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使用博客,引导学生尝试写博客里的第一篇日志,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师:你准备写点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大家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也有很多想在博客上表达的。

提出要求:如果日志正文每个人只写1至2句话。那怎么写呢?

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基本方法,教师指导纠正。

展示与交流学生日志作品,并对学生作品进行简单评价,交流学生作品,反馈学生完成情况,拓展学生思维。

结合板书总结学习成果,让学生说说个人博客进一步完善的目标,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通过教学实践,达到预设的基本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形成对博客的初步了解,通过注册博客、发表日志,不断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认知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的内容知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品质,沉淀信息学科素养,生长学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