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用心良苦”的爱
2019-11-20谢英期
谢英期
背道而驰的“爱”
与几个青春期的女孩子谈论童年的欢乐,格格的同桌小曼告诉我,在她的记忆中,童年里几乎没有歡乐可言,一切都是在妈妈的强迫下度过。孩子这番话让我震惊,她告诉我,当她还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给她报了许多的兴趣班。想把她打造成“全能天才”。五岁那年,各种各样的补习接踵而来,而每次报名前,妈妈都从不问她是否喜欢,也不顾及她的感受。那些日子,她连吃饭睡觉都是在妈妈的强迫下完成。
小曼说,与格格相比,她的童年过得非常压抑。幸好她个性不算叛逆,不然早就离家出走了。谈到母亲,小曼说:“她不爱我。如果爱,妈妈就会陪我说话,跟我聊天,陪我做游戏,给我讲故事。”她还说:“妈妈之所以天天逼着我,实际上是怕我输给别人的孩子后,她没面子。总感觉妈妈很虚荣,总喜欢在外人面前提起我的特长,从她听到别人的赞叹那一副满心欢喜的样子就能看出这点。”
爱不是强迫更不是占有
对于母亲的那些“爱”,小曼非但不心存感激,至今仍心存怨恨。母亲提前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做全盘的计划,理应得到孩子的感激才对。可孩子为什么非但不感激,反而怨恨连连呢?
有句家庭教育格言是这样说的:“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受与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显然,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有自己的人生,永远不要控制孩子,如果孩子能轻易被你控制,那别人也一样可以控制他。只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所有的爱都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才能折射出它独特的魅力。孩子不是一个填充知识的容器,只有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尊重他的人格,爱才不会生出恨来,不然,爱就成了一种占有,一种强制,一种压迫,让孩子伤痕累累,引发心理疾病。
循循善诱的良方
我不敢说,我给女儿格格的童年一定是最快乐的,但至少我没在她的童年留下强迫的影子。我是个倔强的人,非常讨厌被强迫,我深知被强迫被追赶的滋味。童年是孩子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它不应该被蒙上强制的阴影,谁也没有权利去剥夺孩子的童年乐趣。格格是花苗,我是园丁,我唯一做的就是给格格一个轻松的环境,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引导格格爱上一些事情,让兴趣牵引着孩子不断地在求知的路上前行。实际上,要让孩子爱上一些事情,大人还得讲究方法。有一部分讲究民主的家庭的做法是百分之百征求孩子的意见。但我不是,因为孩子受认知的限制,他们看问题会比较片面,有时候需要大人做引导。
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做些引导或诱导,让孩子满心欢喜地走进你预先设定的境地。也就是说,如果我希望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我就会想尽办法引诱孩子喜欢上这种事情。这不是做生意,不能大张旗鼓夸耀你的产品有多好,而是要通过一种隐性的宣传,比如改善包装等方法将顾客的目光不自觉被你吸引,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才行,当顾客驻足购买产品,你就能坐享其成。当然,我要做得天衣无缝,孩子都很聪明,如果被她识破,那就前功尽弃。
我先生写得一手好字,但遗憾的是没遗传格格半点。该怎么引导她,才会让她喜欢书法补习班呢?我们的做法是:先生将练书法的时间改在周末。他摆好文房四宝,还跟我私下打招呼,配合他引导女儿。他开始在格格的眼前悠然自得地练起书法。受先生委托,我会放下手中工作,走上前捧场,边欣赏边赞叹,还缠着要先生收我为徒。先生虽暗喜,却打肿脸充胖子,故意装高调,说不是每个人都做得了他徒弟。
格格见我们其乐融融,也被吸引过来,站到她爸前面,看他写字,听着我的赞扬声,格格也蠢蠢欲动:“爸爸!我也想跟你练习书法。”虽然先生巴不得格格练书法,但这个时候他会故意刁难她:“练书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看爸爸的字这么漂亮,是因为我上过书法班,然后刻苦练习。格格也想上书法班么?”格格有些好胜,见我们小看她,就显得有些不服气,向爸爸表决心。但她爸爸不会马上答应,几个回合下来,女儿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刻苦,此事才告一段落。本来我们是想让格格学书法,但现在变成她自己要求学。前者是强迫,后者是主动要求。不同的需求,学习起来效果肯定不一样。
在学习这个过程中,大人还要努力捕抓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这种爱好才能持久。有时候,格格贪玩,练习不到半个小时,先生也不会批评她,他会这样鼓励:“格格的字有进步啦!”或者“格格的字更漂亮啦!如果继续坚持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如果格格的字确实写得不够认真,先生则会这样鼓励她:“格格的握笔很有力气,如果再认真一点就更好啦!”经常这样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增加,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孩子的学习,绝不是在大人的强迫下就可以登峰造极的。如果我们处处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那亲子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也不会对父母有成见,诸如仇恨等所有的心理暗疾更不会接踵而来。给孩子独立的人格,父母的良苦用心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孩子才能更愉快、更出色地完成学习这项艰巨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