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家庭教育经验与反思

2019-11-20

中华家教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庭儿童家长

当务之急是将家庭教育纳入现代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朱永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家庭教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66年)是重建探索期,第二阶段(1966年-1978年)是混乱颠覆期,第三阶段(1978年-2012年)是积极行动期,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是自觉建构期。

重建探索期 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造中国旧教育,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要任务是接管改造旧学校、院系调整、扫盲、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思想改造,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太多具体的政策和行动。

混乱颠覆期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被严重颠覆,传统家训、家风都从根基上受到了动摇,家庭亲情淡化,教训多过于经验,需要反思和检讨。

积极行动期 出台了很多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政策法规,如1 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1986年通过、经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1 991年通过、经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2010年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同时在德育、减负、评价等部分也明确提及家庭教育。

全国妇联和教育部也出台了大量文件,如1 998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201 1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实践层面,从中央到地方都行动了起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家庭教育进入自觉建构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反复强调家庭教育,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2015年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这三个注重已经成为推进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时也做了长篇讲话,提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提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在教育上都有责任,提出了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第一次把教育部门放在妇联前面来支持家庭教育。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家庭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先是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然后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聞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

1978年以来,家庭教育发展有两大亮点,一是领导前所未有地重视,二是各部门协同推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妇联、关工委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推动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三种主要的家庭教育工作模式是妇联模式、关工委模式和区域性、民间模式,涌现出非常多的好典型。

反思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术支持不够,二是社会的家庭教育素养存在问题,三是家庭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家庭教育一直没有被真正纳入现代教育体系。

国外的各种家庭教育理念背后,都有其学术理论及大型调研报告的支持,例如科尔曼报告。虽然近两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也在努力推动家庭教育调研工作,但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很不够,发布的调研报告对社会并没有产生很强的冲击力,也没有产生深刻的影响。现有的家庭教育研究学者力量比较薄弱,广大教育学者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目前社会大众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过多的焦虑,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父母。普遍焦虑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全社会家庭教育素养较低,很多教育的常识并没成为社会的共识。

如何把家庭教育纳入现代教育“三教”结合的制度体系,是目前家庭教育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家庭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但现在实际推动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立独立的家庭教育处,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其基本职能,也没有专项的预算及经费。而妇联牵头推动家庭教育,无论从财力、人力、协调能力上,都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内在缺陷。

201 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没有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非常好地融入其中。因此,我们建议重构现代教育体系,明确教育部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里要起到牵头作用,当务之急就是将家庭教育纳入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在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趁热打铁,更好地推动家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倡导建设儿童友好的家庭教育生态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 丛中笑

儿童友好是儿童优先的具体化和实际行动,建立儿童友好家庭,应该成为儿童家庭教育生态的重要指标。

儿童友好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主要体现在安全与健康的环境、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游戏和家庭支持等5个方面。

安全与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现代化生活带来一些毒玩具、尖角家具等家庭环境中的“杀手”,每年在家庭中意外身亡的儿童数量一直没有降下来。许多家庭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快餐化,影响儿童健康的食品层出不穷。建议政府为10岁以下家庭提供家具、玩具等安全配套家居用品,并设立多方面健康指引。

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是陪伴儿童成长最有价值的营养。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许多留守儿童根本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意识到要陪伴儿童的父母,也常常是孩子自己玩、家长低头看手机,只是孩子的护送者,而没有真正成为儿童的玩伴。父母的陪伴要有质量,要与儿童进行沟通、互动,在互动中启发儿童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是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对儿童成长影响巨大。目前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所占比例最多,虽然大多父母主观上希望尊重儿童,但教养方式上更多还是表现出专断和溺爱。在祖辈帮助带孩子的家庭中,父母与祖辈在教养方式上的不一致性普遍存在。应该加强对现有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调研,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出有针对性、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家庭教养“药方”。

家庭教育应该是生活化、游戏化、情景化的,目前家庭中共同玩的游戏不多,基本还是传统游戏,有必要开发一些新时代的家庭游戏,把教育理念、教养方式融入其中,讓家长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的家庭教育。

家庭支持,即政府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中,让优质、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入社区,让家长一出门就能得到专业指导。政府可以在顶层为家庭开发家庭教育资源,为家庭、家长提供好的学习、指导、服务、资源平台,提高全国家长的素质。

所有大学都应开设家庭教育课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赵忠心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家庭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我们过去对微观方面的家庭教育研究得比较多,今后要更加关注宏观层面,加强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关系到家庭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注重研究历史,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要研究家庭教育在这70年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做的哪些工作是比较符合家庭教育规律的,又有哪些是不太符合或者违背家庭教育规律的。这些都需要进行很好的总结。

家庭教育虽然是一种私人教育,是在家庭这个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里面实施的,但它与社会生活并不是互相隔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都会通过多种渠道渗透到家庭里面来,影响家庭生活,影响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家长的心态。

70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极短的一个瞬间,但这70年间我国的社会变革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家庭教育受到深刻影响,有很多方面值得总结。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父母非常舍得为孩子花钱、花精力,但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变得比较肤浅、表面、功利,比如有的家长认为上好学校、考好分数、取得好名次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长觉得老一辈帮忙带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生了孩子以后就“外包”给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要不就是“外包”给保姆,错失了陪伴孩子的黄金时期。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是年轻父母的一种失职。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来说像一座综合加工厂,家庭教育当然是无可替代的第一道工序,是给人生“打底色”的。

要想把家庭教育搞好,最要紧的是培训好家长。除了开办家长学校,我还主张所有大学都应该开设家庭教育这门课程,让年轻人提前做好当父母的准备。

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家庭教育选修课的时候,全校1 600多名学生,选这门课的学生就有1 200人。最大的阶梯教室都装不下,只能分成两个学期分别上。我问过学生为什么选这门课,很多学生说,以后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当父母,要提前做好知识的预备。

家庭教育发展更要重视政策需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傅国亮

当前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深入发展,根本在于政府要给予新的政策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教育的发展有3个历史节点。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家庭教育研究会——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自发建立家长学校,家庭教育首次进入中小学。1996年,我受委派代表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共同制定了第一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从此家庭教育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逐步走上政府主导、行政管理的发展轨道。

2015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致辞“注重家教”的精神,我在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提出“教育部需要独家颁布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我们与基础教育一司配合,在基础教育一司主导下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工作序列。

回顾历史,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是政府主导、政策指导,各种需求中更要重视的是政策需求。

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家校合作的最初形式和主要形式。但长期以来,存在“主阵地不主”和“喧宾夺主”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家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制定了3个重要的政策文件,为指导、规范和促进家长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关于家长学校的定位,变化了3次。第一次界定家长学校的性质为“广大家长自愿参加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群众性业余教育机构”;2004年《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修改为“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抚养人为主要对象,是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2011年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表述为“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目前兴起的家长委员会,主要任务应该是“参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增加了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新任务。但如果离开家长学校,另起炉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既浪费专业资源,又造成“政出多门”。

当前家庭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急需政府的政策指導和支持。

首先,急需家庭教育的立法。2018年8月,家庭教育立法终于列入国务院法制办2018-2020年立法规划,令人鼓舞!如果颁布了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就争得了应有的法律地位,从此在法律上摆脱了边缘化的问题。

其次,急需领导体制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明确教育部门家庭教育的责任:在八一学校讲话,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实际上将教育部门列为家庭教育的首家责任单位。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制定颁布新的家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为此,要开展家长学校的调研,研制新的家长学校政策,阐述家长学校的性质和定位,明确家校社合作的方式,明确家庭教育的重点,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明确立德树人的价值标准等。

家校合作尚待突破制度定位的瓶颈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吴重涵

每位学生身后是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相关人口构成的“教育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90%左右,他们形成支持或反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他们的教育认同感、获得感,他们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现代化甚至社会治理具有全局意义。

70年家庭教育和家校关系的反思是一个历史的大跨度,从理论、实践、政策等不同视角,一个重要的分析路径是“模式”。模式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价值主张,制度定位和各种微观、中观的实施机制。从江西省8年1 4个家校合作试点县以及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关系模式的确立,制度定位是瓶颈性问题。

要完善校内校外相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安排,就要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解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度整合的定位问题,即家庭教育纳入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纳入教育行政基本职能、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纳入对区域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指标体系。

落实了“四个纳入”,才能打通价值主张与创造性实践之间良性循环的渠道。

各地各学校微观创新是有天花板的,瓶颈在于上位的制度定位约束;价值主张再好,也不一定成为实然的广为接受的理念。解决之道就是落实“四个纳入”,建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分工、相互支持、相互衔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理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责任体系,积极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科研引领的“五位一体”现代教育制度。

我们做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坚持实证导向、学理基础、专业视角和全球视野。既宏观梳理把握家庭教育大走向,又从微观角度分析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微观互动过程,给政策提供微观机理的支持,以便更深刻精确地把握教育政策的调整。

从宏观上看,现在家校合作的很多价值主张都很好,但落到微观的运行上,方法可以提炼,经验不可复制。有的经验在这个学校有效,复制到另一个学校却往往不好用,这就涉及具体方法和方法论的问题。比如家庭教育知识普及读本中,具体方法的占比很大,存在缺乏科学性、简单化、迎合家长的功利性等突出问题。尽管,;现实中确实存在对具体方法的需求,但很多看似光鲜的具体方法,不但无效,有些甚至会误导家长。

随着家长知识素质的提高和学校实践的深入,系统方法论会日益成为家长和学校的需求热点,这就需要创造有学理性支撑和系统方法论的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并和学校教育理论、社会教育理论打通。

从我们掌握的国内外资料和江西省8年的实验看,这样的体系是存在的,但其中社会学理论很大程度上是被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学占的比重比较大。家庭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儿童是在各种活动的互动结构中成长的,这种互动是儿童发展的环境与基础,社会学是系统解释儿童成长中相关的人与人互动结构的。当然,我们既要有系统方法论的知识体系,也要有配套的案例,这个体系才能实用,才能满足家长的胃口和需求。

反思家庭教育须有文化自信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 赵石屏

家庭教育的文化重建面临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市场经济让教育、文化嵌入了经济化、商业化的体系,中国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遭遇市场经济的挑战。金钱财富价值的抬升、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契约精神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挑战,都是家庭教育文化重建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文化重建伴随着近百年世界文化思想的巨大演变,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在哲学、政治、教育、伦理等领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变迁。例如强调不确定性、不相信本质、否认深刻、淡化历史、忽视秩序、否认崇拜、消解权威;在家庭教育理念、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方面,主张弱化权威、强调差异、强调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家庭教育文化重建的价值体系。

受后现代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种口号“我就是我自己”“只要我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其结果必定演变为“只要我愿意,你就不可以”。最近美国章莹颖案嫌犯在庭审中表示: “我不在乎别人怎样评价我,我就是我自己。”这是何等可怕的强调自我!这种文化思潮在社会秩序构建框架里,必定是死路一条。

家庭教育的文化重建还要高度警惕娱乐化倾向,中国五千年文化延绵至今,包含着对“娱乐至死”的高度警惕。如果放弃对娱乐化倾向的抵制防范,娱乐化倾向将成为社会文化重建面临的深刻危机。

家庭教育文化重建必须要克服文化自信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新时期的文化重建,多次强调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现代文化,人才培养很多都是在家庭教育领域完成的,并没有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人,大多数并不了解西方文化,更不了解自己国家文化的伟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者本也、进退有节、言而有信、刚毅坚卓、以天下为己任等人才规格与联合国提出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善良、同情、适应变化、全球思维、创造性等品格,二者之间有多少是冲突的,有哪些是一致的,有哪些是可以融合的?

其实二者大部分并不冲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人性上不可添加一物”。教育的起点是人性之初,家庭教育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与儿童社会化内容高度一致的。所以文化重建一定要有理论研究与辨析,这样的辨析对现代家庭教育文化重建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金钱财富价值的抬升、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契约精神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挑战,都是家庭教育文化重建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现实需求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孙云晓

中国重视家庭教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民间存在大量的家训。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部涉及家庭教育的法规。鲁迅1919年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40年,民国教育部颁布《推行家庭教育办法》,次年颁布《家庭教育讲习班暂行办法》。1952年,新中国的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要求成立家长委员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家庭教育的强烈需要,家庭教育工作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

这种强烈的需要至少有四大原因,也导致中国家庭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境——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让许多父母爱心满满却又束手无策;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父母们权威不再;中小学生学业竞争日趋激烈,让父母们压力剧增;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大量出现,让家庭、学校与社会备感焦虑。

危机也是机遇。为了应对诸多挑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把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却步履艰难甚至是一波三折。这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的经历。1970年,我是个15岁的初二学生,被组织参观了“青岛市造反有理展览会”展览,看到了康有为的头骨。那是一位年轻的中学老师领着一帮初中生以“让保皇派头子出来示众”为由,刨开康有为墓,将其遗骨拴上绳子拖着游街示众后贴上标签送进展览会的。几十年后,我多次参观康有为在南海和青岛的故居,敬佩他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但脑海里那颗腐朽的头颅挥之不去,可见先人为主的力量是惊人的。

由此可见,许多有过特殊经历的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许多扭曲和障碍,甚至对家庭和家庭教育的认识都存在太多误区。当他们成为父母或祖辈之后,对于孩子虽有爱心却可能有所误导,这是家庭教育指导面临的深层难题之一。

回顾70年的历史,启发有四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治国安邦的伟大策略,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指导要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要扬起生活教育的旗帜,而避免进入家庭教育学校化的误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既要注重如何教育孩子,也要注重父母教育素養的提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和成长;儿童参与程度将成为衡量家校社共育成败得失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家庭儿童家长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