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业70 年:从家庭副业到现代养殖业

2019-11-20农经汪烨

农经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种猪规模化猪肉

文|《农经》特约记者 汪烨

70 年,生猪养殖产业从家庭副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

“猪粮安天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城乡居民“菜篮子”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猪产业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19.0%,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的49.6%,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生猪总养殖量56.6%。猪肉在国内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60%。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猪业发展成绩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952 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39 万吨,2018 年增加到6523 万吨,增长18.3 倍,年均增长4.6%。在主要肉类品种中,1980 年猪肉产量1134 万吨,2018 年增加到5404 万吨,增长3.8 倍,年均增长4.2%。1980 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27万吨和44 万吨。2018 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644 万吨和475 万吨,比1980 年分别增长23.0 倍和9.7 倍,年均分别增长8.7%和6.4%。

猪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70 年来,我国生猪市场经历了凭票消费、供给紧缺→自由购销、供给紧缺→供给缓解→供给充足→估计过剩的过程,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经历了小规模→中小规模→中大规模化和一体化转变的过程,从家庭副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成为现代畜牧业的支柱产业。

纵观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猪供给严重不足,1949—1978 年。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内经济缓慢恢复,生猪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市民凭“猪肉票”消费猪肉。1978 年全国生猪存栏3亿头,能繁母猪存栏2415 万头,出栏量1.61亿头,猪肉产量789万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8.2千克。

第二阶段:生猪产业恢复发展,1978—1984 年。农民获得生产自主经营权,生猪养殖积极性提高,1984 年生猪出栏量22047 万头,较1978 年增长37%,年人均猪肉占有量13.84千克,生猪供应紧缺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第三阶段:生猪产业快速发展,1985—1997 年。1985 年生猪购销政策全面放开,市场自由交易开始,1988 年农业部“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后,生猪养殖快速发展。到1997 年,全国猪肉产量大幅增加至3596.3 万吨,较1990年增长58%,年人均猪肉占有量29.1 千克,首次超过美国年人均猪肉占有水平,这一阶段生猪供给紧缺局面彻底扭转。这一阶段从事生猪养殖的主要以年出栏500 头以下的养殖户为主。

第四阶段:生猪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即1997—2006 年。这一阶段生猪产业面临养殖效率低、收益低、饲养成本高、食品安全以及环保压力等问题,促使生猪产业向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商品质量和优化养殖结构的方向转变。生猪规模化养殖企业大幅扩张,到2002年全国年出栏500 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占比接近10%,2006 年年出栏500 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15%。2006 年生猪出栏量6.1 亿头,猪肉产量4650 万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35.38 千克。这一阶段,能繁母猪存栏增幅45%,生猪存栏增幅20%。

第五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2007 年至今。21 世纪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受宏观经济、大资本涌入、疫病、国家政策调控、食品安全事件、进口肉、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生猪供应时而充足时而紧缺,供给和需求难以达到稳定均衡,生猪和猪肉价格呈周期性大幅波动。

猪业育种发展的三个阶段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畜禽良种是畜牧业的“芯片”,是推动畜牧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畜禽种业位于畜牧产业链和畜牧科技创新链的顶端,是决定畜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畜牧业竞争的焦点。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畜禽种业经历了本土品种选育、引进品种改良、引进选育与自主培育相结合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向自主创新引领的方向迈进,畜禽育种由分散趋向集中、由传统走向现代,畜禽种业的迅猛发展,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种猪业是猪业发展的根本和保障,是畜牧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驯化猪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养猪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数量最多的国家。回顾70 年,中国种猪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 年(27年)。在这27年中,1949 年—1957年的前8 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养猪生产走上正轨。1957年,我国存栏肉猪1.45 亿头,人均猪肉占有量6.25 千克。

1956 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祖国优良家畜品种》(第一、二、三集)。1960 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了《中国猪种介绍(第一集)》。在猪的育种技术方面,应用了数量遗传学作为理论基础,对促进我国猪育种技术进步与育种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1978 年—2006 年畜牧法制订前(28 年)。在这28 年中,中国种猪数量大量增加,猪品种结构发生极大的变化。大量外国瘦肉型猪种被引入,地方猪品种数量急剧减少。

1980 年—2005 年的28 年,全国母猪的数量从(1980 年)2162 万头增加到(2005 年)4893 万头(增加了2731 万头)。1980 年前,中国的母猪品种主要是地方猪品种,占80%以上,至2005 年,外国猪品种及其杂交母猪逐年增加,占全部母猪的70%—80%以上。

第三阶段2006 年制订《畜牧法》至2019年(13 年)。2006 年后,我国养猪业继续发展,2005 年12 月29 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自2006 年7月1日起施行。2007年5月,原农业部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下设“猪专业委员会”。2009 年颁发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累计遴选98 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群达15 万头。

目前的猪种资源保护和改进技术可以分为活体保种、精子、卵子、胚胎的冷冻、DNA 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这些技术又依猪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应用。其中活体保种是目前最好的方法。这期间,推进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遴选了一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组建了一支由22 名知名专家组成的猪遗传改良专家队伍,研发建立了我国基于动物模型BLUP的种猪遗传评估技术体系,大力推进种猪性能测定、数据收集与管理、育种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对促进我国种猪企业加强基础育种工作条件建设,规范种猪性能测定与选育,提升我国种猪选育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相继研发了一些用于猪场生产管理和育种分析的软件。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开始运用到生猪育种中,它具有加快猪遗传改良速率的巨大潜能,尤其是当前常规BLUP方法难以选择的性状(如产仔性状、饲料利用率、胴体及肉质性状等),这种优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猪业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

2014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旨在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畜禽养殖业提出了更为严苛的环保要求,明确规定了畜禽的禁养区范围、畜禽排泄物的处理标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畜牧养殖行业整体进入了环保高压期。严苛的环保要求提高了猪场建设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间接提高了生猪养殖成本,也无形中提高了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门槛。

生猪养殖产业从家庭副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

目前各地政府均提出了非常严格的发展生猪养殖的条件,为了确保环境良好,所有猪场必须具备系统性的污染物处理体系。因此,新建猪场或老猪场都面临如何解决养猪带来的污染问题。为了解决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各规模化猪场需制定相关的环保措施以改善养殖环境,同时对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进行探索,尽可能将养猪的污染问题降低到最小范围。

由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健康消费理念的转变,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品牌和特色猪肉产品更加喜好,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消费升级倒推产业升级,安全、健康、有特色的产品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产业链上游积极向下游延伸,下游企业也开始往上游拓展。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正处在规模化发展加速阶段,生猪养殖专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未来行业龙头不断纵横向整合壮大,其他养殖户将走专业化分工,生猪养殖模式将会越来越标准化、专业化。除了传统的繁育到肥猪出栏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外,种猪培育→仔猪哺育→育肥饲养,各养殖阶段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比例将不断增加。

根据“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的生猪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重点发展区在满足本区域需求的同时,还要供应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潜力增长区要发挥其资源优势,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在东北和西南的云贵地区的布局已有规划和建设,是将来产业发展重点。不管是重点发展区还是潜力增长区,都离不开生猪或肉品的物流调运。2018 年3 月份,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强畜禽移动监管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鼓励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提升畜禽就近屠宰加工能力,建设畜禽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减少畜禽长距离移动,降低动物疫病传播风险,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将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完善。

由于生猪养殖天然周期的存在,生猪价格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即“猪周期”。猪周期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巨大,猪价上下波动,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利润极不稳定,市场风险很大。产业规避风险的诉求很迫切,从国内外市场发展经验来看,生猪产业融合金融工具将成为产业上下游规避风险、稳定生产的趋势。生猪产业目前国内已有探索的金融工具有期货+保险和饲料原料套保,国内生猪期货品种已立项获批,距离上市也指日可待。金融工具的运用对生猪产业乃至全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以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是引发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散养情况下,政府监管部门无法对散养户进行全面监管,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过程中添加剂的滥用难以有效控制。这种情形客观上促进了国内高端猪肉品牌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打造高端猪肉品牌的都是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对于规模养殖企业来说,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极高,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对企业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规模养殖企业将食品安全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具备更高的养殖和育种水平,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肉质和口感更好的肉猪,以迎合消费者需要,同时养殖成本也因为规模化的优势而更低。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部分区域性的高端猪肉品牌,未来随着生猪养殖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异地养猪模式的推广,会有更多的高端猪肉品牌出现。

猜你喜欢

种猪规模化猪肉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探索走出规模化效益化地热发展之路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