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程导入思政教学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2019-11-20张世铮内蒙古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
■张世铮/内蒙古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而理工专业课程如何导入思想政治教学元素是我们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工专业课程具有一些专业特点,如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理性大于感性。对很多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来说,往往会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将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甚至会认为在专业课程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是不务正业的做法。事实上,作为高校教师,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类课程的时候,教师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对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并不是很在意。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理工课程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恰恰相反,如果想要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个人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
一、理工专业课程课堂上导入思政元素的意义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为基础,提出了 12 条毕业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 / 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其中很多已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能力要求,而是涉及到个人素养和精神层面上,这些非技术层面的素质和能力不能仅靠思政课程来达成,需要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润物无声,使学生逐渐养成。因此,作为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义不容辞。
(一)从学生思想根源处找到并发掘主动学习意识
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课堂,基本上要经过十年以上的学习,那么学生在这么长的学习历程中是否已经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了吗?一部分学生可以肯定是具有这个能力的,但多数学生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一旦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这些学生往往会在大学中对学习产生懈怠感,学习得过且过。而“课程思政”正好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他们出生在和平年代,在国家、父母、亲属、老师们的呵护下长大,大多数人学习并没有什么具体目标,那么学习不努力已经成为了常态。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是这里要避免生硬的、填鸭式的说教型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在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的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尽量不要引起学生的抵触。
(三)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将步入职场,成为一名劳动者。如果在大学学习生涯中为学生建立起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一是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解决了学生“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的疑问;二是培养学生“现在我以专业为荣,将来专业以我为荣”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工作以后刻苦钻研。
二、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无论是专业课程、思政课,还是通识教育课,都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规律的探寻和思索,最终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知识的分裂性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框架,在育人这一个更高目标实现了统一。课程思政就是挖掘所有课程的隐形教育资源,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知识,这种知识传授不纠缠于学科的单向度、线性知识进化论思想,而是引入人文情节和思考,在课程的学习中体验和感知科学的魅力,通过各种课程教育教学挖掘知识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课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一)以典型人物向学生介绍“工匠精神”
在课堂上可以适当介绍一下科学史上为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引导学生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学习他们为了科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工课程大多与科学技术相关。为了科学的发展,无数的人们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隐藏的人物事迹。而这个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自己动手来调查印象会更深刻。通过这些事迹,学生可以主动了解科学产生的过程,每一代人为之付出的努力,联系自身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二)通过介绍国内先进技术树立民族自豪感
我们国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结合课程实际,介绍我国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的成果,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将来可以为国家、为民族做些什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学习时光。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上教师讲到计算机发展时可以介绍一下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现已跨入世界领先行列,还有中国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等。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介绍,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查询,增进了解。计算机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中国发展的70年,就是计算力不断提升的70年,也是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赶超国际领先水平、不断进化的70年。
(三)激发学生危机感和紧迫感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介绍现在世界上先进技术,引导学生察觉现在中国和世界存在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绝大部分内容源于国外,而且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研究仍然是国外居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将目前的形势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我在为了祖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而读书。当年,周总理写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并为之奋斗终生。现在,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百年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缩小差距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努力。我们的学生心中应该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国家发展、与我有关、科技进步、从我开始”。而这种思想需要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接受。
计算机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中国发展的70年,就是计算力不断提升的70年,也是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赶超国际领先水平、不断进化的70年。在这70年里,华罗庚、钱三强、闵乃大、吴几康、范新弼、夏培肃、蒋士騛、慈云桂、张世龙、王选、李国杰、柳传志、倪光南等科学家与企业家,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新篇章。在这70年中,我国科学家不仅仅是在赶超对手,同时也在赶超自我。从最初的困难环境中研制第一台电脑,到现在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并驾齐驱,这些历程,见证了我国在计算机领域的不懈努力。未来将如何,取决于青年学生的发展,他们是怀着怎样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而这就是“课程思政”的目的。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每一名教师在踏入教学岗位时都要铭记的信条,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是贯彻了其中“教书”的部分,“育人”要求我们可以在思想上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社会学生的变化,意味着我们“育人”的方式要随之产生变化。“面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教育者应以知识分子的的责任感维护在市场原教旨主义冲击下日益萎缩的的社会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教育者的使命担当。现在我校已经将思政教育进入专业课程堂作为学校重点推广项目执行,经过这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