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之蕊布达拉(外一篇)
2019-11-20子嫣
◇子嫣
1
拉萨是个群山环绕的城市,被四面八方的山峦拱卫护佑,使得这座古城四季温和而平静,享有高原盆地的气候特征,冬天没有凛冽严寒,盛夏不见酷暑炎热,空气始终清明如新,天空基本湛蓝如洗,常有白云朵儿在天幕上活泼嬉戏,或围聚周边山头上,仙翁一般笑呵呵地观望着城中百姓。常常天气预报说拉萨有雨雪时,实际上风雪只在周围山头上演绎,城里基本上是没什么感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拉萨成就为一个明净、温暖、魅力无穷的城市。以一座山为基座的巍峨雄伟的布达拉宫,仿佛这个城市的心脏,稳稳地坐镇于城中央。无论是城北的乌孜山脉,还是城南拉萨河南岸的逶迤山脉的任意山头,也无论你从城东或城西进城,总之,不经意间从周围任何一个角度望向拉萨城,都是布达拉宫首先醒目地吸引着你的目光,继而坚定地承接住你张望的心眼。不论何时看见它,它都是无可匹敌的庄严威武,又仿佛新生一般新鲜明亮,恰似盛开的莲花之蕊。当你站在布达拉宫顶上放眼浏览眺望,周围连绵逶迤的山峦,好像层层叠叠的花瓣,环绕花蕊从容挺立。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曾赋诗赞颂布达拉宫:“纯金成幢焰火洪,普照世间光明中,日神含羞从夜台,跃向北州遁虚空。”清乾隆皇帝御赐布达拉宫“涌莲初地”的金字匾额。
如果说人间有什么建筑最接近于人类想象中天上宫阙的华美壮丽,那一定非布达拉宫莫属。围绕布达拉的一些朦胧故事,更在其建筑的雄伟气势之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人文色彩。“布达拉”意为“持舟”,即航行解脱之舟,与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之全称“普陀洛迦”的含义完全相同,这似乎为上面那个传说做了明确注解。布达拉宫整体外观有两种颜色,占绝大部分面积的主体色白色,据说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象征,菩萨用洁白的慈悲包容一切、化解一切;而面积不大,却始终饱满凝重,透着庄严力量的绛红色,则象征着诸佛智慧集于一身的文殊菩萨。布达拉宫的创建者松赞干布,也被传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被后人尊称为法王。种种虚虚实实的演义和传说,使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宏伟宫殿,别具一种圣洁空灵的仙气儿。
布达拉宫初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了。而据《西藏王统计》记载,早在吐蕃第27代赞普时就“曾居拉萨红山之顶”,大概那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罢。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疆域,为了彰显王朝的威势,以震慑周边国家,也便于更好地管理疆土臣民,拟重选都城重建宫殿,于是,松赞干布骑着战马四处堪踏地势.他威风凛凛的目光最终被锁定于逻些城(那时的拉萨)中央的红山上,那座山不高,却如大地的核心一般坚固沉稳,正宜做宫殿座基,藏王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壮美的宫殿蓝图,他立即下令众臣民着手兴建,先修筑了一座王宫,正式将吐蕃都城迁至拉萨。安居下来之后,才开始大兴土木,逐步落实他的宏伟蓝图,从旁建造巍峨城堡。有史料记载,其规模“高达三十围墙,既高且阔,每边一里余……城内红宫九百,合顶上之王宫,共一千间。城外掘沟十寻,宽十八度,长三百度……南方又建札拉吉祥宫,共计九层,高大宏敞。”;其壮美“一切宫檐,以宝为饰。走郎台阁,铃铎泠然……”读着这些文字,一栋玉宇琼楼式的辉煌壮美王宫如在目前,何等的气势啊!
然而,千间琼楼的威势终也经不住千百年的风雨雷电和刀兵战火的轮番侵蚀,种种劫难使其毁失将尽,除了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曾经壮观到不可一世的城堡,终被历史风云湮没而沦为布达拉宫的前世。尽管如此,仍要感谢法王松赞干布的英明决策,是他为今日的布达拉宫奠定好了基础,规划出了宏伟蓝图。千年之后,另一位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在取得蒙古和硕特部支持,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后,出于和松赞干布当年一样的思虑绸缪,便在藏王奠定的基础上,以曾经的宏伟蓝图为蓝图,历时三年,恢复了这座城堡的雄姿,甚至有更胜于蓝之势。城堡落成之日,罗桑嘉措隆重地在宫墙下立一无字碑作为标志性纪念。时隔两百年后,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再次对宫殿进行了全面修缮和扩建,终于完成布达拉宫今生的形象打造。
美则美矣,壮则壮矣,而光鲜的外表也不尽然是美好的内心。红山上的宫殿岿然不动,而围绕着红山衍生出了一座城堡,城堡外围筑起一道坚固厚重的宫墙与外界隔绝开来,宫墙内圈着的仍是一个鲜活的世界,除了代表藏传佛教密法的庄严红宫,和代表噶丹颇章政权的白宫,周围的大片建筑群里,便容纳着为这两个机构的正常运行服务的一系列单位,比如学校、医院、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磨房、染织坊、铸币厂,供水院、酿酒坊、酒馆以及各种食品器物加工作坊和骡马圈等,另有宽广的集会广场和园林等等。总之,一个生命之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种种物质需求和伴随其中的隐秘精神需求,城堡里无所不有。而与这些代表温暖、光明、舒适,乃至奢华和荣耀等标志物同时存在的,还有一处无比阴森恐怖的黑暗场所——朗子辖监狱,从那密不透风的黑暗牢狱里曾经传出过多少悲惨绝望的哀号!那阴森恐怖的黑暗曾经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人性之恶曾经在威严权势的阴影中明目张胆地彰显着。直到1959年,西藏和平解放,金色的阳光照进了每一个角落,照得黑暗无处藏身,朗子辖监狱从此不再使用。
自此国家屡投巨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深度修葺,并定期全面修缮和维护。从此,这座从历史烟尘深处走来的古老宫殿,携一身超越时空的圣洁屹立于世界上,静默无声,周身却发散出熠熠光芒,那光能够穿透一切,照亮一切,辉耀整个人世间。凡用心瞻仰过这天上仙宫一般琼楼玉宇的人,从此心底里便矗立着一座巍峨圣洁的城,从此眼眸里便亮着一盏无影之灯。
2
与巍峨雄伟的宫殿建筑相匹配的,是里面的珍贵文物和壁画等。顺治皇帝对达赖册封的金册和金印;康熙帝为红宫的落成而预先成立了专门的丝织厂,费工一年,耗银16000余两特制的礼品锦缎绣幔;乾隆帝御笔亲赐的“涌莲初地”金字匾额等等,皇室历代帝王赏赐的大量尊贵器物,穿越时空在这里光辉闪耀。另一处金光闪闪的所在,是历代达赖的灵塔,尤其是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的金色灵塔,分别用十余万两黄金包裹为皮,金灿灿的塔身上镶嵌各种珍贵珠宝,极其华丽耀眼。法王洞里吐蕃时期所塑的人物彩塑形象又生动,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分坐于法王松赞干布左右;著名的吐蕃大臣禄东赞,藏文的创造者吞米桑布扎,以及诸多藏族学者的彩塑像位列其中,这些塑像似乎在立体地言说着当时鲜活的历史。而殿堂墙壁上的一幅幅、一组组彩画,更是形象地还原出了历史的真实场景,从藏民族的起源猕猴演变为人的过程,到唐朝的文成和金成两位公主迎娶进藏的情形,以及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赴京觐见皇帝的详细经过等等,大凡西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壁画里面都有表现,观览这些画面,便仿佛展卷阅读一部彩色的历史。这些凝结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和超时空的艺术美的文物,更使得布达拉宫从里往外发散着金色的光芒。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以上种种有形的辉煌金光,并不能算是这座宫殿的最珍贵内涵,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乃是供奉于帕巴拉康(意为“超凡佛殿”)里的蛇心旃檀木观音菩萨像,梵语称为“帕巴·洛给夏然”。据说这尊菩萨像是天然生成的,甚或是应当时正修建布达拉宫的藏王松赞干布的虔诚呼请而现身的,因而具有无上尊崇地位,并具生神圣性。
这尊菩萨起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公元七世纪时,松赞干布居住于原先建好的红山顶上的宫殿里,他一边治理着域内民生大事,一边指挥工匠臣民昼夜不息地建造城堡,同时他想到,欲调伏雪域边地广大民众的顽劣性,从根本上利益众生,自当虔心修持佛法,并应想办法迎请一本尊佛像。此念一出,刹那从他的眉间射出一道白光,白光落地化身为一比丘,自言名为阿噶纳麻底西纳。比丘带着松赞干布的心愿前往尼泊尔和天竺境内寻找。一天,来到一座大森林里,远远看到一棵巨大的旃檀树光芒四射,比丘被奇异的光芒吸引着不自觉地挥斧砍伐旃檀树干,不多时竟次第出现了四尊佛菩萨像,四尊佛菩萨像各有使命,其中尊号“洛给夏然(即观自在)”的菩萨像开口言道:“我将往西藏有雪邦内,为藏王松赞干布本尊。”比丘遂将此像带回西藏,被松赞干布奉为本尊佛,虔恭供奉于布达拉宫的超凡佛殿帕巴拉康里面。从此,无论多么繁忙乃至宵衣旰食,须臾不离左右,不舍昼夜,终其一生。我想“雪域西藏是观音菩萨的教化地,布达拉宫是观音菩萨在藏地的道场”之说,除了一些佛教典籍的相关授记,很大程度上是从这尊自然天成的观音菩萨像衍生而来的吧。
而法王松赞干布当年建造的千间屋厦宫殿,历经漫漫岁月的无情荡涤损毁,百千年后,惟余法王洞和供奉圣像的帕巴拉康完好无损,又为此尊自然天成的旃檀木观音菩萨像的神奇威力做了有力明证。据说,后来五世达赖重新修建布达拉宫进而入住伊始,每日晨昏必恭敬礼拜此尊观音菩萨像,毕其一生无一日间断。神奇的传说故事,加上虚虚实实的历史人物的一再参与和强化,这尊自然天成的旃檀木观音菩萨像越来越具有神圣光芒,从而无可争辩地被尊奉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与这座辉煌的建筑一起,辉耀千古。
矗立于拉萨城北郊的几座寺院,西北方位格培乌孜山上的哲蚌寺,东北方向乌孜山南麓的色拉寺,和布达拉宫遥相呼应着,尤其是居于两大寺中间的帕邦卡,似乎与布达拉宫关系最为密切。帕邦卡虽然规模不大,历史地位却很是特别。
色拉寺西边吾多日山坡上有一块乌龟状的巨大磐石,帕邦卡佛殿就修筑在巨石上面。据《帕邦卡志》等史料记载,此寺的历史早于拉萨的大小昭寺,其前身是松赞干布修造的九层高宫殿,是当时的重要政治活动处,松赞干布处理国事之余,就在大磐石下面的岩洞里修行。相传吞米桑布扎从域外学习创造藏文归来后,在这里将成果献于松赞干布,藏王一面下令在全域推广,一面与吞米桑布扎一起研究学习藏文达四年之久。岩洞里至今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岩壁上吞米桑布扎第一次用藏文镌刻的六字真言清晰可辨。旁边不远处隐约可见一尊天然形成的观音菩萨浮雕像。除了这些珍贵遗迹,那时的九层宫殿早在九世纪朗达玛灭佛法时就被毁坏殆尽。现在所看到的建于巨石上的二层高寺庙,是噶当派札噶尔哇依师之命在废墟之上重新修建的。自13世纪始,萨迦班智达、八思巴、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大德都曾在此山洞修行过,足可见这个小小寺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因为帕邦卡与布达拉宫直线距离最近,或者松赞干布曾在此居住、修行、处理国事,而说它与布达拉宫关系密切,理由都不够充分。在帕邦卡大殿二楼的佛龛里,供奉着一尊天然生成的檀木观音菩萨像,这尊菩萨像生成伊始,便始终面向布达拉宫里面供奉的旃檀木观音菩萨天生像。从地理位置看,两尊圣像刚好处于同一直线。站立这尊菩萨像前,顺着菩萨的目光越窗望去,布达拉宫醒目矗立,似乎伸手可触。这个奇妙的巧合现象,是想要昭示什么呢?
3
“城外掘沟十寻,宽十八度,长在三百度……此上铺板,再上铺砖,一万驰驱其上,有如十马奔腾。”这段关于布达拉宫城堡外围景象的文字记载,读来颇有气势。又说“白宫东侧有1600余平方米的广场”,红山后面的园林曾经也属于宫墙之内城堡的组成部分。不去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宫殿和连成一片的城堡建筑群及辅助设施是怎样壮阔的景象,因为它和大多数老百姓无关。
而今,围绕红山的千百个玛呢筒时时闪烁着崭新的金光,旁边的转经道被拓宽并整修得平整光洁,年年岁岁,每天都有藏族老百姓顺时针走在转经道上,一边喃喃念诵着经咒,一边顺时针拨转着玛呢筒,四季不变的从容仪态,正好与刹那变换的无常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转经道之外的布达拉宫广场和宗角鲁康公园,则是一派开放大气的时代新气象,广大民众在此自由出入,晨练或歌舞休闲娱乐,渴了累了,就近有个藏式茶园,提供正宗的藏式简餐和茶饮,品种丰富,价格实惠,茶园被碧水绿树围绕,头顶是纯净如洗的蓝天白云,点一份餐饮,安身于这一派宁静祥和氛围中慢慢品赏,顿感惬意如仙。
宗角鲁康是藏语音译,意思是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殿,拉萨人习惯称之为龙王潭公园。公园里面丛林茂密,花木繁盛,最特色的是那片年岁数百的左旋柳,一棵棵虬枝盘绕,尽显生命的沧桑和遒劲,古树或如龙虎一般蹲踞着,或伸长了慵懒的身躯伏卧于地,尽皆一副意味深长的沉稳神态,仿佛岁月给人间埋设的神秘伏笔。
林木间曲径通幽,间隔着多个溪流和水塘,于是又自然生出一处处小桥流水的景致来。最大的一个水潭处于园林中央位置,潭中间有小岛,岛上建有一座三层楼高的龙王庙。据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当年修建布达拉宫时大量取土而自然形成了一个大深坑,宫殿竣工之后,顺势将大坑修造成水潭,又从墨竹工卡的思金拉措神湖请来掌管雪域珍宝财富的墨竹思金龙王在此驻锡,为了安抚龙王,特意于潭水中央修建了这座殿堂。这个水潭从此就被称为龙王潭,整个园林的名字也由此演绎而来。
有了这一潭清碧之水的默默滋润和陪衬,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愈加显得清新亮丽,周遭的花草树木也长得格外葱郁茂盛。置身于园林,无论围绕布达拉宫山脚下转经,或是于丛林间信步徜徉,都能感受到来自潭水的润泽滋养,而让缺氧又干燥的心肺倍感舒适。清澈的潭水里总有成群结队的金鱼游弋嬉戏,水面上四季景致缤纷多彩,星月飞鸟浮云争相揽其为镜,朝霞夕阳每天为之增添光彩,这一切其实都属平常,龙王潭的真正特别之处,是于此栖息越冬的水鸟,其品类之多,数量之大,实在惹人惊叹。
每年秋天,当树木开始落叶时,潭水里的水鸟便开始增多,随着气温降低,各种水鸟从四面八方往龙王潭云集而来,在此度过整个冬季,直到来年春暖花开、大地回暖,才陆续离开,第二年落叶时分必准时再飞来。高原古城上这个不大的水潭,显然成了众鸟儿们躲避严寒的温暖家园,它们每年不远万里而来,并且乐于分享,将自己在此感受到的安宁美好转告给伙伴们,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才有了这庞大的阵容,于是,近些年来此越冬的水鸟越来越多了。
只要有太阳光照,隆冬时节的拉萨城便是温暖和煦的。城市之芯——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反射出宁静喜悦的光芒。农闲时节,红山脚下转经的人流更密集了。宗角鲁康公园里一派祥和。此时的龙王潭水面上,各色水鸟密密地布了一层,活泼热闹之情状,恰似下课时分操场上嬉戏欢闹的小学生,或挤在一起争食嬉戏,或各自安静觅食、自在浮游,偶尔如同得了口令一般,十来只一齐振翅高飞,画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天空盘旋一阵之后,复又落回水面上,仿佛在表演花样飞翔。所有鸟儿,或静或动,莫不从容自在,全不顾一臂之遥的堤岸上,围着一圈静观的人类,而稍远处顺时针转绕布达拉宫的人流,总体数量并不比它们少。我常常感叹,鸟儿们何其聪明!它们能读懂人类的心理,能准确掌握环境氛围,在高原古城的闹市中心找到了这一处清净水域,一处圣洁光照下的温馨祥和乐园,便可以放下所有警惕和防范,不带一丝一毫恐慌,与人类和谐友好地共处一隅。
众鸟儿和人类共享的这一派祥和温馨,红山上巍峨雄伟的宫殿,以及布达拉宫所蕴含的圣洁意象,都自有安抚教化人心世事的神圣力量。
铜色吉祥杂日绒果神山
在西藏第一次见识惊险路途,大概就是2004年去杂日圣境的路上。彼时的我对西藏的所有认知尚处于麻木混沌状态,从自然山水,到人文精神知识,到宗教文化艺术等等,基本上都是懵懂无觉的,许多话听在耳朵里了,许多现象看在眼睛里了,许多地方用脚步丈量过了,却都没能唤醒心性的自觉意识,每天走着、看着、听着,经历的一切却总仿佛隔着一层时厚时薄的纱缦似的,朦胧缥缈仿如梦幻,而尽管如此,杂日神山之行,仍然给记忆留下了抹不去的印痕。以至于因了这份经历和记忆作基础,时隔六年,2010年去云蒸霞蔚的边境口岸樟木镇时,及至后来走过的一个个情形各异的惊险路段,都好像有了底气似的,比一般人少了惊慌而多了份淡定从容。多年后回忆起来,不禁由衷感慨:世上当真没有白走的路。
藏传佛教认为,西藏上部阿里的著名岗底斯雪山(即冈仁波齐神山)是胜乐金刚的身刹土,转绕朝拜神山能够消除有情众累世以来身体所造之罪过业障;中部的拉其雪山是胜乐金刚的语刹土,转绕朝拜此圣境,能净化无始以来语所做种种罪业;下部的杂日神山是胜乐金刚的意刹土,虔诚转绕礼拜杂日圣境,能净除生生世世因意念所做诸罪障。密宗主张“即身即法器”,修行人只有三密相应,净化了身语意三门罪障,才能实现“即身成佛”这一宏大目标或说终极理想。这些个理念,在藏地广大僧俗民众中广泛流传、代代传承,以至于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人们深信,世上没有无罪之人,因而这些个地方,每个人一生中至少都要去一次,以有针对性地忏悔和净化身语意三门罪障。
西藏众多的神山圣水大都有自己的特定节日,人们在相应的日子里集中统一进行朝拜。比如民间广泛流传的“马年转山。羊年转湖。猴年转林。”之说,就赋予不同的山水丛林以不同的时间节点,作为约定俗成的依据,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猴年转林”的“林”在这里并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树林、园林等概念,而是指含括“洲、丛林、寺庙”等广义的林,扎日神山即为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圣地,属于它的节日是猴年。客居拉萨的第二年正是猴年,于是糊里糊涂就被友人裹带着去游览了遥远的杂日圣境。
2004年是甲申猴年,依据传统习俗,在这一年里朝拜杂日神山,为自己和家人消除罪障,是大部分藏地信众的向往和愿望,明知藏历四月中旬才开山,人们还是从年初就开始做准备了,身边的一帮师兄也在积极地商议筹划,而我客居拉萨刚一年多时间,因为语言不通,加之天性好静,常常不自觉地游离于人群之外,对于周围信息的接收,自然是有一句没一句的,所以,直到初夏时节朋友们出发的前一天我才确知相关信息,大师兄先已不由分说替我报了名。旁边有人提醒我:“路途比较艰险、环境有点艰苦,你能适应吗?”“能啊!本人向来不怕吃苦的。”我果决干脆地回答。后来才知晓,一行十几个人只有我一个汉族。既已夸下大话,就赶紧进入状态,先去采买睡袋、登山杖、手电筒等户外用品和衣物装备,尽可能做足准备,以免途中拖后腿。备妥物质,接着做功课,搜集了解杂日神山的相关信息,以安顿精神先行。
杂日神山确切地说是由多个站点组成的一片圣地,位于西藏山南隆子县加玉区和林芝朗县金东乡的马及墩沟之间,东西横贯约两百公里,所选择线路不同,距离拉萨的路程便现出很大差异,约500多公里到1100公里之间。圣境里有形似宝瓶和妙莲的智慧金刚铃山,有状似海螺和吉祥结的双运中脉山,有形似胜利幢和金轮的空行刹土奇异山等等。被佛陀授记为胜乐轮金刚本尊二十四刹土之一,最上密宗之法轮。这个区域是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地,因为一些民族习俗和信仰的不同,历史上为了顺利开启圣地之门并保持朝圣之路平安畅通,多位高僧大德和宗教领袖都曾做出了各种努力,终于使得杂日神山被一片祥瑞和谐所环绕拥围,形成一个殊胜的象征。公元七世纪,法王松赞干布在定境中曾照见此圣地。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大师更是循静中所见而来此修行,留下了著名的莲师修行洞。12世纪末,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益西多吉开启圣地之门确立了圣地。
因为路途遥远,且峡谷幽深,途中要一再翻山越岭,又神山所在区域从春到秋始终阴雨连绵,路况自然不会太好,去朝拜或转绕神山非常辛苦。但人们相信,朝拜杂日神山,能净化罪业,积累福德,不止今生有益,也为下辈子获得暇满人身打好基础,因此朝拜者仍络绎不绝。
杂日神山的转山线路有三条:转绕山脚、山腰或山顶。徒步绕山脚转一周约需一个月,可得100亿六字真言之功德;绕山腰转一圈约需10天,可得30亿六字真言的功德;绕山顶转一圈约需3天,可得13亿六字真言之功德。信徒们根据各自愿力以及时间精力等相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山线路。
认识的朋友中有几个结伴去转山脚了,那么景区里的宝山、湖泊和森林都含括其中,需要准备一个月时间和相应的生活物品,这份奢侈和充裕颇惹人羡慕;另有几个去转山腰即中转,此线路包括神山和湖泊在内,也甚是令人向往;我们这个团队则计划转山顶,因为大家最多都只有10来天的假期,来回路上就得四五天,恰能趁机来这幽秘神圣之地一拜已是不易,自当知足感恩。在初夏的一个清晨,十四个人分乘四辆越野车,后备箱里和车顶行李架上都塞满了行李物品,晨曦薄幕中悄悄出发了。
预定第一天的宿营地是桑阿曲林寺附近。而这一天里就充分领略了山路的艰险。五六月份正是西藏的雨季,本不平整的沙土路上淤积着大大小小的水洼,路又被两山夹峙,无余空可借道绕行,老司机们凭借经验摸索着从不知深浅的水凼上淌过,年轻司机则小心地跟在后面往过溜,仍有许多地方不能顺利通过,反复调整方向,却越转车轮越打滑,发动机干叫着使不上力,人们全都下车以减轻压力,仍无济于事,眼看车和司机都急得抓耳挠腮,前面的老司机只好返回头来帮忙,一路上几经反复,仿佛驾车技术的现场教学,等返程的时候,青年人已俨然老师傅了。过了这个路段,前面路况又发生变化,一边靠山,一边临渊,左侧山峰陡峭,右侧的渊深不可测,且路宽只容一车行驶,这情景令旁边胆小的师兄紧紧抓着扶手不敢往外看,我却一直担心:对面来车了该怎么办?后来发现,路自己好像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并找到了解决办法,本来一车宽的道路,在对面有车来需要错车的时候,恰好不远处就有一处山崖凹进去一个弧度,相向而行的车辆在此相互避让腾挪着错开,每次都配合得刚刚好,如此我便慢慢放下心来。过不多久却出现另一种险情,好像成心吊人心绪似的,原本晴朗的天空,半下午的时候突然下起雨来,不一会儿雾气弥漫,参差万物被云遮雾绕而迷蒙一片,突兀的山峰依然湿漉漉地突兀,那深不见底的渊却被云雾填平了,显得更加深不可测,而平添了几分莫名的惊恐感。司机师傅和车辆都在全神贯注地小心往前行驶,坐在车里的胆小者手心里直冒冷汗,一路紧张着,和旁边的山峦深渊以及脚下的路一样绷紧了神经,直到平安抵达宿营处。其实人也都知道,不管你紧张与否,车辆也都是在这样的路上以同样的方式行驶的,你的紧张分明是在白白消耗能量,无法说服自己的心不去真切经历这恐惧。
到达桑阿曲林寺时天已麻黑,寺院所在山坡海拔四千多米,多人都有因缺氧高山反应而致的头痛,按理应该难以入睡,但一天的紧张消耗又使人疲惫不堪,两下相互作用之后也就很快进入梦乡,养足精神。第二天,天蒙蒙亮接着赶路。从这里往里面行,沿途情景又变了样貌,漫无边际的丘陵起伏如海的浪波,这一片和那一片没有区别,四野之内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戈壁滩还是戈壁滩,沙石路在一个个浪头之间平静延伸,人似乎比山还高,抑或,眼前的一切连同自己,都是大地对上天的献供,那么高大突兀,又那么孤单渺小,那么苍茫有力,又那么空荒虚无,看久了,眼神便无处着落了,心也无可抓握似地慌,直到突然看见迎面驶来一辆卡车,车辆被装点得花花绿绿的喜庆,车厢里的男女老少欢欢喜喜的安静,这是牧区的老百姓朝佛结束返回的,只这无言的擦肩而过,便把无量的信息传递给你了,你的身心都安宁下来。在这空寂的通往圣地的漫漫之路上,隔一阵总能碰见同样风格的一辆车一队人马,个个心满意足,平静而喜悦。此等景象,风向标似的,莫名地给人以信心。
神思自由飞翔着,车轮往前飞奔着,不知何时,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起雪花,精灵般自由轻盈的雪花儿瞬间把天地连接成一片,极力要混沌出一个新世界似的。周围山峦已悄然变换了模样,其形峥嵘,其势凌厉。路边偶尔见三两个背着行囊独自行走的朝圣者,或着僧服,或普通人打扮,车辆从旁擦肩而过,他们并不扭头侧目,只管专注地走着自己的路。相向而来的,似乎得了镇心之宝,轻快又自在;同向而行的,步履从容,神态笃定,料定前方必有所冀似的。这些个独行者,无端地让人觉出一种强大来,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身与心同频同步,每个孤独的身影,都是个丰盈博大的世界。
更令人震撼的,是那几个磕着等身长头向圣地而行的朝圣者,他们应该属于另一类——完全迥异于红尘大众的特别人群。每个人的衣服头面全是山一样的土褐色,只有眼神清亮着坚定,胸前围着连体长围兜,双手上套着厚厚的木板掌套,惯常见过的专业行头,一起一伏间,双手合十,木板掌套相击发出铿锵声音,除了峰峦大地,周围不见别的围观者,而他们的每个动作都做得一丝不苟,节奏那么优美,那么和谐,仿佛一场华美盛大的独舞,整个天地都是他的舞台,观众则只是他自己的心眼,而这已足够!几位道友看得呆了似的,待回过神来,急忙央求司机师傅停车,纷纷下车,或拿了点心饮料等送给他,或给他背上的包里塞一两张人民币,然后安静地走开,整个过程并不说一句话。大概也说不清楚想要表达什么,而只是对一件纯粹事物的本能呼应吧。
日暮时分,一座巍巍山林挡住了去路,同时山下一个小村镇扑入视域,俨然山林入口或者大门,沿街两排二到三层高的木板楼房群相对伫立着,有小商店,更多是人家住户。走在前面的几位师兄已经走进村子里面,不多时便为大家联系好了住宿地。是夜,一行十多个人住在一间宽敞的木板房里,十多张木板床或钢丝床围绕四壁排列,各人拿出睡袋铺好,睡觉的地方就有了。房屋中央有一个很大的铁皮炉子,炉火正旺,外壁黝黑的铝壶和铝锅各自占着一个灶头滋滋地冒着热蒸气,炉膛里不时发出一声劈柴爆裂的噼啪声。偏远僻静的陌生地方,瞬间被人间烟火的暖拥围淹没。不多时,水开了,茶也熬好了,几位能干的藏族大姐很快打好一壶8磅的酥油茶,一壶8磅的甜茶,还有两壶清茶,炉上铝锅里的土豆也刚好煮熟,每个人随身携带的茶杯斟满热腾腾的茶饮,大家拿出糌粑袋和面包饼干等干粮围坐一圏,说说笑笑着,手里忙活着,好香啊!入口便由衷叹道。此时此刻,每一样简单饮食都是最纯正的香醇味道,一餐完美的饮食,为清冷的他乡暗夜,烙印下最丰满的记忆。
夜里,睡眠轻浅的我见识了各种呼噜声,并不时有人起夜而开门关门,但仍不失为一个安静祥和的夜晚,清晨,随着黎明曙光醒转时,已经完全恢复了体力精神。带上洗漱用具轻手轻脚地走出房门,启明星眨着眼睛,清新的空气很有穿透力,直沁人心脾,不远处,山泉水欢快歌唱着,似在向人热情召唤,伸手浸入其中,即刻冰冷入骨,同时清冽入心。
从这里就算进入杂日胜境景区了。两个小时后,我们已经步入胜境的核心区域,周围山峰林立,峭壁峥嵘,山间小路蜿蜒迂回,时而隐没于漫漫湿地中,时而又突显于弯弯山梁上,又或悄隐于山脚崖下。但见幽深峡谷中青藤虬曲,古树婆娑,层峦叠彰中时有飞流急湍,静静地游走其间,人也是动着的山石或植物。许多山石崖壁上有天然生成的各种圣迹,比如石壁上映现的那尊观音菩萨像,那灵动的神态,那流畅的线条,只能是自然天成,而非人工所为。想起一些关于杂日圣地的文献记载:“根据其地理内涵,杂日神山可分为外、内、密三部分,即杂日萨玛次仁迥(新长寿地)、杂日错噶(白湖)、达巴西日(清净水晶山)。此三处代表人身之左、中、右三脉,外、内、密三处,身、语、意三个方面。”这段文字是浅显的,寓意却神秘玄奥——外、内、密;左、中、右;身、语、意——我不知道如何与自己当下的言行、思想乃至处境相呼应和印证。不思想的时候似乎自在着,想要求个结果时便迷茫了。
而这时又有了个新的目标,要去找铜色吉祥山——状如心脏形的山峰,据说它代表莲花生大师的净土世界,那里“智慧遍布、寂灭喜乐、光明无量无边。”其究竟象征意义与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样的。莲师净土铜色吉祥山就位于“妙弗洲”杂日圣境的中央,“形状如同心脏,由众多奇珍异宝和合而成。山顶是殊胜不可思议的莲师宝殿,名叫莲花光明宫。宫殿底层为以莲师为主尊的化身净土,第二层为普陀册之报身净土,第三层为极乐世界之法身净土。”听闻着这些美妙描述,神思差点儿又要陷入字相中去了,突然意识到,佛经上这些文字所表述的玄妙意象和境界,绝非一般凡夫所能看到的,也不是藉由思想可得见的。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去看自己所能看的,行自己所当行的。
于是,不再作他想,随众师兄来到“铜色吉祥山”下,默默地往上爬,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在山顶上。到洞口的时候,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大家没有多作停留,即开始往洞里面去。天光只能照亮洞口两三米,里面很快成了漆黑一片,各人拿出事先准备的手电筒,光束即刻被强大的黑暗湮没,只能勉强照亮自己脚下的路,小心摸索着前行,这是个幽深的岩洞,洞里四壁湿漉漉的,不时有冰凉水珠滴落在头面发肤上,脚下路径崎岖湿滑。刚行了五六米,跃下一道堤坎,走在前面的一位师兄的手电筒灯泡闪了,看他满脸惊恐不安,我顺手把自己的电筒递与他,仗着自己年轻眼力好,跟在大家后面从容前行。这一处主洞往旁边伸出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洞口叠挂的哈达堆如小山样,他们说这是莲师当年的法座,莲师曾在此长期静坐修行。如此暗无天日潮湿恐怖的地方,脑海中不由得想还原那时情境,却发现根本不是我等凡俗可思议的!继续往里面深入,许多地方狭窄又泥泞湿滑,只能手脚并用爬过去,哪里还顾得上衣装形象。次第下行的路径上凭空横立着半壁岩崖,靠近底端有一个小洞穴,迂回曲折眼望不穿,有说这叫“报父母恩洞”,有说叫“消灾除障洞”,前提是你必须从洞穴里钻过去,而罪业深重者是钻不过去的。大概就因最后这句话,一些师兄便被“心理暗示”了,本来健康灵活的身躯却就是钻不过去,几番试验失败,最终只好从岩壁旁边绕行而过。我一时想不明白,那自认为罪业深重的,换个角度看,是不是倒算一种“善”呢?思想着,脚下并没有减慢进度,必须跟上大部队的节奏。前面有一处空间较大、地面较平整、周围岩石则更加奇形怪状的地方,据说是空行母的歌舞场,宜于歌之舞之祝祷祈福,一师兄马上唱起了吉祥颂歌,很快便有多人附和。依次见到几个大小不一的积水潭,有的是治胃病的,有的是疗眼疾的,有的叫长寿水,据说喝了可消除各种疾疫灾障而得健康长寿,支起耳朵一一聆听前面师兄的介绍,后来想,反正这里的水都是有益良药,也就不必细究其竟,喝了才算见到。喝完长寿水再行不久,就到岩洞的最深处了,尽头是一个深水潭(更像一眼水井),潭水清澈,水面平静而深不可测,顶壁上垂吊着一只巨型石龟(或者青蛙),当然是天然形成的,据说湖底与外面相连通,据说湖水中有珍宝有神龙……
原路返回,再次感受岩洞里洞壁的怪石嶙峋、造型的匪夷所思、结构的奇崛诡异,其宽阔处如一间正常大小的房屋,狭窄处却似肠道般曲折逼仄,只能容一人爬行通过。上行约三分之一处,拐入另一个岔道,路径一如的湿滑崎岖,次第攀援登爬,迂回向上,一些较高的台阶处,同行者前后相互托着拉着,四肢是从没有过的灵活,仿佛“猿猴的天性”被突然唤醒了。出口快到了,而最后这一段洞道尤其狭窄弯曲,人需拉长身体如蛇一样“游”出洞口。洞外豁然开朗,已是山的另一面,已是另一番世界。
没想到的是,继这次半清醒半迷糊的朝山之后,时隔十二年,我居然又被随缘跟着一帮友人顺路去了一趟杂日神山,再次拜谒体验了莲师修行洞。第二次去,从路途到目的地,见闻感知都有所不同,是变敏感了抑或更钝感了,一时也难作评判,只说几处鲜明的变化吧。状若心脏的铜色吉祥山上,通往山顶的台阶全部铺设着规整的石板,且路面维护得相当好,边缘危险处皆筑有坚固美观的护栏。莲师修行洞里每个险隘处都架设有木梯、铁梯或石头阶梯,一些地方还垂吊有绳子或铁索来辅助安全;洞里每个景点处都立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简单的文字说明。此行是11月下旬,西藏已俨然是冬天的气温了,而当我们从修行洞里钻出来时,个个都是湿淋淋的热气蒸腾的,里外衣服全都被汗水浸透,头发也似刚洗过一般,一位友人脱下羽绒服,轻轻一拧,竟有水滴滴哒流出来……
踏着平整的石板台阶从山上一步步走下来,惊异地发现,杂日神山的植被居然这么好!初冬时节依然满眼葱郁。回程走了另一条路,被鲜活蓬勃的峡谷风景一再惊艳到,那从山下一路漫延开去的原始森林莽莽苍苍,近前古树婆娑,树下河流青青、水声淙淙,远处松柏参天、青藤茁壮,灌丛成林、野草铺地,漫山遍野生长着蓬勃生机。心里禁不住欣喜赞叹着,凝眸,却被另一个意识惊到:何以第一次来这里时,一点都没有关于树林的记忆?!我的心眼当时被什么所遮蔽?而在我不自知的地方,还有多少事物物象被遮蔽着?
如果凭第二次的记忆为依据来说出对杂日神山的感知经验,或许就是下面这样的文字——
莲花生大师不仅足迹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而且一路降妖除魔,把西藏众多的雪山、岩山、湖泊等都加持成了修行胜地。铜色吉祥山,这座形状像心脏一样的神山就是最殊胜的代表。
据了解,在西藏被称为铜色吉祥山的,不仅有山南珞隅地区的扎日神山,还有林芝地区的喇嘛林寺等。扎日神山位于西藏山南隆子县境域内扎日乡和玉麦乡之间,属于扎日乡所辖,该乡的名字也是因此山而得。扎日山又叫“杂日山”,杂日神山什么时候朝拜巡礼都有很好的功德,但猴年转山巡礼效果更佳。每逢猴年,这里要举行盛大的转山活动仪轨。转山时间从藏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到藏历八月十五日结束。据说这期间是圣地门打开之时,朝拜巡礼的效果最好。
扎日山是西藏民间传说的二十四大名山之一,故又被称为“扎日神山”。十二世纪末,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藏巴嘉热·益西多吉随缘到扎日山闭关修行,发现这里是佛陀所授记的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殊胜无比,闭关结束后,遂将此地开启为信徒们朝拜巡礼的圣地。后来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也在此修行,他沿用藏巴嘉热的立意,并进一步将藏历猴年确立为转绕朝拜扎日神山的固定时间,因为藏历猴年的萨噶达瓦节即释迦牟尼佛诞生月,密宗本尊会从胜乐金刚宫莅临人间,故而,猴年转绕扎日神山更有极大功德,可使今生逢凶化吉,来世往生极乐,修成正果,最差也能重获人身。在藏地广为流传,日久即成了民间习俗,传习至今。每年藏历四月都有徒众跋山涉水去扎日山朝拜,逢到十二年一轮的申猴年,转山朝拜的人更是全年络绎不绝,累计可达数十万人,统称为扎日巡礼。
扎日神山周围环绕着洛河、甲曲河、曲松河和玉麦河等几大水流,丰沛的水源,围绕神山形成了一片原始森林,山上草木葱茏,茂盛的植被在山脚沿线一路铺展,形成一条山高林密、风景秀丽的高山峡谷,是为扎日沟,沟里的景致四季分明,说不尽的旖旎秀美,春天的时候,五颜六色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把整个山川装点得缤纷绚烂;秋季里,漫山红叶仿佛掩饰不住的浓情重彩,成排成列的青松翠柏耸峙入云,碧绿的灌木丛、葳蕤的蔓草连绵成片,其势汹涌,铺天盖地,漫延成海,长长的山沟演绎出一派壮美光景,碧浪若海,灿烂胜霞。眼前盛景,直让人完全忘记自己是在海拔将近三千米的高原山区,而只顾欣喜着惊艳着,置身其间,就当是遨游秦岭林海,或江南水岸。然而,如此美丽壮阔的风景,却并不为人广知,何故?大概与它隐蔽的地理位置有关。
去扎日神山交通不是很便利,拉萨到扎日乡约有500到1000公里路程,路途遥远倒还在其次,关键是路况不是很好,从拉萨出发经由山南泽当,穿过隆子县城后,还有二百多公里崎岖山路。加玉乡之后,就由水泥路变成了简易公路,过桑阿曲林乡,途中还要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日拉山,这一两百公里路程既考验车辆性能,也考验司机技术,自然更耗时间了,而这些最终都成了对人们的心意愿力的考验,一般人似乎很难走到这里。佛教信徒若非足够虔诚,走这一趟都很不容易,普通游客就更难抵达了。
而我居然有幸两次朝拜了扎日神山,且两次都未经自己刻意计划,而是被友人“捎带”着去的。人一辈子所经历的人缘、物缘以及地方缘等各种缘分,也许不由自己选择,而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心理作用,自第二次去过杂日神山之后,困扰我多年的咳嗽突然好了,以前见风就咳,每咳必惊天动地,而这标志性的狼狈相于某一天莫名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