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曾有这样一所戏校

2019-11-20

剧影月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戏校扬剧选段

弹指一挥六十秋,江山不老自风流。

潇朗容光寻旧影,同窗欢聚语不休。

六十年前,南京香铺营29号,南京市戏曲学校在这里诞生。她存在的八年间,培养了一百多位京剧、越剧、扬剧人才。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南京市京剧团;没有她,南京市越剧团也无法坚持走到今天,如今红火的南京越剧票界更是完全得益于这批越剧班学员的悉心指点……如今,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首批也是唯一一批学生都已年逾古稀。

2018年11月9日,曾经的南京市戏曲学校,迎来了她的六十周年,大江南北的同学,齐聚在古都金陵。遥想当年,出将入相,丝拔弦唱,云渺渺,路茫茫,彩袖华服初登场,锣鼓铿锵,梨园锦绣满庭芳。

市戏校一百零八将藏龙卧虎

南京市戏曲学校于1958年7月成立,时任南京市文化局局长的董昌达兼校长,李碧莹及京剧老艺人苗胜春任副校长。这所学校的成立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南京有了新时代的戏曲教育基地,也揭开了南京戏曲史的新篇章。

市戏校学员一开始是从艺人子弟中挑选,同年9月又登报广泛招生,戏校老师也纷纷前往各中小学选拔苗子。京剧班学员之一、著名戏曲广播节目《梨园内外》主持人徐兆佩就是在那次选拔时被选中的。

徐兆佩缓缓回忆道:那时自己还在科巷小学(即今天的五老村小学)上四年级,南京市戏校到小学来招生,学校一共推荐了9名学生去报考,最终只有一个人被选中,就是自己。“我还记得考试有两轮,第一轮,老师先给我们试唱练耳,看看孩子们的耳音和音准怎样,然后再给我们扳一扳腰腿,看看每个孩子的软度如何,最后需要唱一段戏或者歌,看看我们的乐感和表现力。第一轮表现出色就可以直接入选,否则就要进入第二轮复试,复试会给你一段场景来表演。我是第一轮就被直接选中的。”

1958年11月9日,举行开学典礼,标志着南京市戏曲学校正式成立了!学校设有京剧、越剧、扬剧三个班,一共108个学生,大多是十二三岁,最小的只有9岁。这批同学中藏龙卧虎,不少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家,如南京市京剧团曾经的头牌花旦、宋长荣弟子续丽雯,南京市京剧团兼工梅、张两派的青衣章嘉禾(著名京剧程派艺术家李世济的姨侄女),南京市京剧团文武老生郭天运,南京市越剧团著名张派旦角袁小云,以及后两年相继入学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之女竺小招,南越著名王派旦角赵时莺等。

“当年,我们这班同学可是被戏称为市戏校的一百零八将哦!”

条件虽艰苦,师生教学乐在其中

1958年那个时候,有戏校的省份不多,但仅在南京就有江苏省戏校和南京市戏校两所戏曲学校,并且那是不同于旧时科班的国营学校,秉承的是义务教育,吃、住、学费都不用学生负担,毕业之后就是国家的文艺干部,因此,也吸引了一些浙江、上海、安徽等周边地区的孩子来宁学戏。

虽然是义务教育,但戏校条件跟现在不能比,场地有限、道具行头不足,甚至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连米饭也要按人头定量供应。“记得刚入学时,宿舍连床都没有,我们几十个男生在一个大通间里打地铺,第二年才去伐木搭起了高低铺,但依旧是几个人睡在一间宿舍里”,徐兆佩说,“那时我们每天早上6点开始练早功,拿顶、下腰、虎跳、踺子,早饭后开始文化课和腰腿、身段、学戏。一般来说,女生在练功房上课,男生则在小舞台上练功,天气好的时候,老师就带大家在外面院子里练身段。”因为行头不足,那时的马鞭就是一根竹子,竹叶撕开几条做穗子,武生的靠旗是用麻布口袋缝出来的……

据徐兆佩回忆,当年南京市戏校京剧班主要教师有孙瑶芳(小生)、张九奎(老生)、王多寿(丑)、赵鸣慧(花旦)等,新艳秋亦曾任教。越剧班教师有梅月楼(花旦)、黄笑笑(丑)等,竺水招、商芳臣亦去校兼课。扬剧班则有教师包桂卿等。“那个年代的戏校老师都是一专多能,教戏都是教全场,一出折子戏里所有的角色、行当一个人都能来。比如我的开蒙老师张九奎,他就是老生、花脸都拿手,并且还精通京剧、梆子两个剧种,两门抱。”“还有时任副校长的京剧老艺人苗胜春也是一位不得了的京剧老前辈,文武老生、丑行、彩旦、花脸都能演。梅兰芳、周信芳都很器重他,尊他一声‘苗二爷’。他那时已有70多岁了,本没有教学任务却闲不住,经常巡视教学现场,发现好的苗子就立刻领出去,自己给他们另开小灶教新戏。”他犹记得苗校长的那句话“艺术就是塑造人物,一定要带着思想感情去体悟”。

便是在那种情况下,学生们学得认真刻苦,名师们更是倾囊相授、教得仔细,条件虽苦,大家却乐在其中。1959年春节前夕,入学仅仅两月有余的学员们已经拿出了一台像模像样的折子戏专场进行了汇报演出,三个班学员分别演出了京剧《武家坡》《黄鹤楼》、扬剧《鸿雁传书》、越剧《盘夫》等剧目。徐兆佩在那次汇演中彩唱了《黄金台》。

朴实厚道不算计,同窗之谊记忆犹新

南京市戏曲学校的京剧、越剧、扬剧班分别坐科8年、5年和3年。这其间,会陆续淘汰一小部分不能适应或是条件不佳的学员,再分批补招,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之女竺小招就是在1961年前后补招进南京市戏校的。回忆起戏校同学,徐兆佩用了“朴实厚道不算计”七个字来形容,回溯当年往事,他眼中闪起了泪光。

“那时的戏校不仅教我们唱戏,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学雷锋讲奉献,同学们都是朴实厚道,从不相互算计,课上认真学戏,课后踏实做人,舞台上更是戏大如天。”徐兆佩说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发生在同学赵四平身上。

他说,“还在戏校上学期间,有一年龙蟠路一侧的内秦淮河在疏浚河道,那段时间每逢周日放假回家,一吃过中饭我就悄悄出门,来到离家附近的逸仙桥一带,义务帮市政工程挖河泥,直到下午五点才收拾收拾返回学校。工地上没人知道我是谁,这件事我也没告诉任何人,那时心里就是想着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直到前几天才和女儿说了爸爸当年做的这件事。”

同学赵四平是京剧著名老艺人赵云鹤的女儿,1965年学校排演现代京剧《红色少年》,讲的是少年高坚为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而奋不顾身保护羊群的故事。因为故事感人,当年在下关富盈春剧场驻场演出时,每天三场,场场爆满,不仅如此,各中小学还纷纷来包场观看,供不应求。主演高坚的就是赵四平,他每天早上7点开始化妆,直到晚上10点才能卸妆,中途如果脸上出油吃妆就补点粉,如此往复坚持了有半个月之久,每到晚间,脸上的妆厚得可以直接抠下来。

为了张罗六十周年同学聚会,徐兆佩和赵四平又聊起了这些往事。赵四平对他说,“那时一日三场演出,根本无暇吃饭,我记得有一次,自己累的瘫坐在化妆间,疲惫不堪地等着下一场演出,幸亏续丽雯雪中送炭,给我递了块面包和一杯温水,而你则是每次都在门帘后探出头来给我喊加油……”与笔者说起这些,徐兆佩已经哽咽,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多么朴实无华的同窗之谊啊。

市戏校撤办,成了南京市京剧团

1966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南京市戏曲学校送走首批学员后,就没有再继续办下去了。在此之前,扬剧班调归江苏省戏校;越剧班中女学员调至南京市越剧团,男学员调南京市所属各县剧团,个别人转京剧班。而京剧班则于1962年改名为南京市京剧学馆,1966年后改建为南京市京剧团。所以说,没有南京市戏曲学校就没有今天的南京市京剧团。

后来进入南京市越剧团的女学员中,最优秀、最有名的三位就是袁小云、竺小招和赵时莺了,她们三人几乎成了八九十年代南越青黄不接时期的顶梁柱,是南京市越剧团承上启下的重要一辈。而那些没有成名的越剧班女学员们比如苏玲、李泉、谢梦莉、徐美蓉等分别在秦淮、白下、下关、建邺等区文化馆发挥着作用,她们办班普及越剧,培养了一批越剧名票,使得南京的越剧票界丝毫不亚于沪浙等越剧大码头。

徐兆佩也在80年代后期转做广播电台的戏曲编辑、主持人。他主持的《梨园内外》是南京乃至江苏最有名的戏曲节目,连记者本人也是听着这个节目长大的。2012年,65岁的徐兆佩正式退休,办了20多年的《梨园内外》也随之下线,老戏迷大多不舍,还有一位老人因此整整病了一年。

六十一甲子。转眼,曾经风华正茂的戏校新苗如今都已年过古稀。徐兆佩正和同学们一起着手编一本书《我们的摇篮》,纪念南京曾经有过的这一所戏校。

耄耋古稀再聚首,师生共忆旧时情

在徐兆佩、庄多汝等几位老同学的组织发起下,市戏校60周年同学聚会终于成行。这其中你能见到不少熟悉的身影,竺小招、袁小云、赵时莺、郭天运、章嘉禾、续丽雯、喻慧霞……虽说是,不见当年倩俊影,满头银丝花发生,然,风雨六十载,拳拳赤子心。一位位老当益壮,恰有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境。

九点左右,参加此次活动校友们陆陆续续到达南京市文联,在那张签到表上,认真而小心的签上自己名字后,步入文联二楼的小礼堂,等待着期盼已久的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南京市老领导汪正生、许慧宁、俞明等也专程前来祝贺。

上午九点半,活动正式开始。身着一袭黑色西装,搭配着暗红色领带,主持人徐兆佩潇洒登场。一番开场白之后,市戏校老同学们纷纷上台发表感言,真可谓有声有色忆往事,有意有请话感恩。

其中,当年的语文老师梁全仁的一段文字尤令大家感动。梁老如今已87岁高龄,当天也来到现场,但因怕过于激动,所以请同学居秋霞代读了他写的感言:“回忆从1960年8月底,我跨进羊皮大院那天起,就注定了我们结下不解之缘。时光荏苒,如今六十个春秋已过。老朽我今年已八十七了,再过两个月就八十八了,二八佳人了!罕见八十多手执拐杖和七十多的学生欢聚一堂、畅述友情,世间少有呀!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洋洋洒洒三千字,老知识分子的书卷文气跃然纸上。居同学深情朗读,让在场许多人潸然泪下。活动组织发起者之一的庄多汝,一度哽咽,她说:“听老师致辞一下子回想起过去,梁老师人好学问高,是一位特别好的老师!”

今年已经69岁的竺小招是这班同学中年纪最小的小师妹,忆起往事她满面堆笑像个孩子一样:“进戏校的时候我只有9岁,非常调皮。老师怕我们吃冷饮吃坏嗓子,我就扒在戏校的窗户栏杆上,偷偷买冷饮吃。小时候,我还喜欢在操场沙堆上画小鸡小鸭,特别好玩。如今六十甲子转瞬即逝,有些同学和老师都已离我们而去了,我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争取70周年再聚!”翻开同学们为母校做的纪念册《我们的艺术摇篮——记南京市戏曲学校》,竺小招指着一张稚嫩的剧照说,这是她9岁第一次登台汇报演出《庵堂认母》的剧照,当时年纪小,第一次彩唱,不会化妆,老师给她化了一半,另半边就自己照着样子描,“你看,描得还不错吧”!

粉墨再登台风采不减当年

忆往昔晨钟暮鼓勤学早,看今朝鼓乐弦张又登台。各个剧种的同学代表们精心准备了各自的节目,再次粉墨登场,犹如当年的那场青涩的汇报演出一样。

其中,竺小招首先登台表演了她的代表剧目越剧《柳毅传书·湖滨惜别》选段。随后,谢凤英自拉自唱京剧《红灯记》选段,有板有眼。曾受教于京剧大师新艳秋的张开森表演了程派名剧《锁麟囊》选段。毛恒乐、王金祥的扇舞;章嘉禾的京剧《女起解》“玉堂春含悲泪”选段;袁小云的越剧《碧玉簪》“樵楼打罢二更鼓”选段;叶学琴、焦峰的木偶表演《天女散花》;张艺军的京剧《诗文会》“喜盈盈进画堂”选段;扬剧班全体同学的扬剧《挑女婿》“喜鹊站树头”选段;刘荣兰的扬剧《鸿雁传书》“只见鸿雁腾了空”选段;喻慧霞、宛励新、程全的京剧《沙家浜·智斗》片断……最后,同样受教于新艳秋大师的王胜儿老师演唱了一段程派名段《陈三两爬堂》,尺寸、劲头、立音,似有当年新艳秋的影子。

六十年后的今天,同学们台上风采不减当年。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一腔一调曲音美,一招一式云流水。精心准备的节目,无不赢得大家的激情喝彩与热情掌声。

谁道青春去不回,微霜染鬓今又归。六十载沧桑巨变,半世纪春华秋实。当鬓角泛白时再聚首是什么感觉,是岁月将经历雕刻,走过不同的人生,却依旧能笑谈当初的自在,还是时光将生活沉淀,跨过生疏与熟悉,回忆青春正当年的澎湃,或许有遗憾,有惋惜,但一定,一定是欢喜与期盼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悠悠六十载,归来仍少年!

猜你喜欢

戏校扬剧选段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拔哥》尾声选段
相得益彰
光明行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朱紫滢??《匆匆》 选段
张火丁:不能再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