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扶贫路径研究
2019-11-19杨轶雯于菲张卉银多
杨轶雯 于菲 张卉 银多
[提要]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策略,是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吉林省教育扶贫成效显著,但在思想理念、制度政策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剖析教育扶贫的内涵,梳理教育扶贫相关政策,分析现有扶贫措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扶贫;扶贫政策;高校定点扶贫
本文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吉林省精准扶贫绩效评估与‘阻返长效机制研究”支持与资助(项目编号:201910183830);通讯作者:银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13日
一、背景
(一)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扶贫重在扶智,而扶智要以教育为本,教育扶贫成为当下扶贫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育扶贫通过在农村开展教育普及工作,使当地人群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从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能与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意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通过解决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教育扶贫了弥补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吸引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从而有效减小了城乡之间与东西部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了贫困人群的“造血”致富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
(二)相关政策
1、国家政策。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对教育扶贫工作的任务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针对教育扶贫的实施与进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从中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与强调。2016年,国务院再次出台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对各部门下达了遵循教育优先、分类施策、就业导向、政府主导基本原则的指示,并要求以精准扶贫、脱贫为基本方针,高效开展扶贫工作。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印发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吉林省政策。第一,保证学生就学,促进学生成长。2016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的实施意见》,完善学生资助政策;2016年10月,省教育廳、省扶贫办出台了《吉林省职业教育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并组织了贫困劳动力实用技能、转移就业的相关培训。第二,突出对教师群体的政策保障。近年来,省教育厅以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标准,对乡村教师发放补助,并大力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特岗计划”与“公费师范生项目”向贫困地区进行倾斜。第三,突出保障学校条件,补齐学校短板。吉林省近年来大力推广并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对贫困地区校舍进行建设与改造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3、吉林省贫困县政策。2019年,大安市教育局印发了《教育扶贫专项检查活动实施方案》,对教育扶贫工作的思想、目标以及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镇赉县教育局建立了“一生一卡”制度,每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都有该卡,其中包括了该生自2017年至今所享受到的所有教育资助政策,更便于在走访时对该生所享受到的政策进行全面的了解。靖宇县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实施“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精准帮扶,形成“局领导包片、科室包校、学校包人”的“三级包保责任制”,确保每名贫困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其中,杨靖宇小学借助“文才助学圆梦计划”平台,利用“文才助学金”为贫困学生购置衣物和文具。汪清县大力推行“123+1”关爱工程,积极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高效实施“六免十补一保障”资助政策,努力做到助学资金全覆盖。安图县教育局积极实施“九免十补一奖一贷”资助政策,精准扶贫助学资助体系与长效机制。龙井市教育局组织包保教师进入贫困户家中开展扶贫惠民政策宣传活动与扶贫效益金补助签领活动,以《龙井市人民政府关于教育扶贫领域规范使用乡镇扶贫效益资金的通知》为基础,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都能领得补助金;实施《龙井市教育扶贫“十免十补一奖一贷”政策》,并对贫困家庭进行讲解。
二、现有扶贫措施
(一)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扶贫工作的核心之一。降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辍学率,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发展,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条件较差的学校进行改造,加强其硬件办学条件。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对教育扶贫政策资助体系进行完善,着力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大安市于2018年上半年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改善力度,开工建设农村两所幼儿园以及五所中学教学楼,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改薄”与“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在建设教学楼以及对现有教学设施的改善方面,各县市也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并顺利竣工。2015年开始,大安市“春蕾计划”爱心活动向贫困学生发放爱心捐款,辅助政府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并救助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接受学校义务教育。2018年,镇赉县县委、县政府主办了中国一汽红旗镇赉行暨“共青团·助梦成长”公益助学活动,开展一汽集团对口帮扶镇赉行动,累计捐助助学金26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025名。2017年,镇赉县新建成的民生村小学被誉为“最美建筑”。2014年,镇赉县在特岗教师食宿条件及保障校车安全方面也进行了大力改善。
通榆县在义务教育扶贫中也通过多种渠道为适龄学生提供了帮扶。2019年通榆县疾控中心开展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监测以及宣传教育工作。2019年“Urban Commons美国公益游学及定向助学活动”选拔出几十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志向远大的义务教育阶段五至八年级学生,带领他们于2019年暑期前往美国洛杉矶开展游学拓展活动。
(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为绝大部分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教育,使其掌握某一职业的技术技能,从而为其提供了就业资本。职业教育为地方产业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部分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助力贫困地区及其群众走进全面小康社会。
2018年11月27日,在通榆县新华镇政府开展了新华镇职业教育扶贫培训活动,针对性地对参加培训的60余人进行了种植与养殖方面的培训指导,助其学到一技之长,增强从业创业能力。2018年4月,大安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举行合作办学揭牌仪式,标志着大安市职业教育在深化中高职融通方面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落实“雨露计划”等贫困学生补贴减免政策,鼓励贫困家庭子女参与职业教育,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通榆县在职业教育扶贫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开展“春蕾女童·助学圆梦”活动,帮扶149名贫困家庭适龄女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开展了企业家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了分级培训基地和培训体系,探索实施“蓝领培育工程”,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开设“职业夜校”,并以“订单式”培养,扩大了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高校定点扶贫。吉林大学于2013年接受了教育部下达的“定点扶贫通榆县”的任务,从任务开始至今,一直以“智力帮扶”为重心,进行整体部署以及精心谋划,依靠高校资源优势,在教育、产业、卫生、资政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设定扶贫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吉林大学党委对扶贫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并以智力扶贫为中心,制订了《吉林大学定点帮扶吉林省通榆县工作方案》和《吉林大学进一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于2013年向通榆县派驻挂职副县长和第一村支书,于2015年决定每年划出专项经费150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及相关工作支出。吉林大学与通榆县进行了充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多场座谈会并达成共识;吉林大学校领导多次赴通榆县进行慰问考察,对通榆县人们保持关心。
吉林大学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在资政服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及培训、科技成果的转化、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开展智力扶贫工作。学校还针对通榆县的情况对帮扶项目进行动态增减,适时调整扶贫工作的重心;因地制宜且注重实效,实行点对点帮扶;放眼全局并从细微入手,培养脱贫主体的主观致富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自身的致富热情,改变其“等、靠、要”的惯性思维。
三、吉林省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歧视难以拔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是多方面的、长期难以拨除的。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少学生家长仍将职业技术活动与单纯的体力劳作划等号,且不看好职业工作的薪酬和发展前景,选择职业教育仍是下策,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受“职业教育是二等公民”思想的影响尤为严重。
2、实践性不足。对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培训正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差距,也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但目前吉林省内诸多职业教育学校,因缺乏经验,对普通教育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等照搬照抄,導致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培养,并愈发将高升学率作为自身招牌,致使职业教育的含金量不高,学生和家长对其认识更为不佳。
(二)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1、经费失衡。目前,吉林省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仍以按人数分配为主,县级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校生源数较少,经费不足,甚至面临负债的困境。而长期的经费的短缺导致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质量不佳。目前已有的教育扶贫措施已开始重视优质资源流向农村学校,但忽视了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整体的经费分配区域性失衡。
2、师资力量薄弱。吉林省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偏远地带,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使外来教师流入少,年轻教师补给不足,中小学师资队伍面临老龄化问题,老年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储备更新过慢,不能满足新时期教育的需求。此外,尽管近年来落实了教师工资由县级政府发放的政策,但对于贫困地区尤其是的贫困县,教师的工作和福利待遇与城市教师差距较大,甚至存在延迟发放工资的现象,因而大批教师的调职,甚至离岗。
(三)高校定点扶贫存在的问题
1、忽视实际绩效。目前,吉林省内的高校定点扶贫主要以三支一扶、三下乡和捐款捐物为主,类似吉林大学在通榆县所实行的科研扶贫项目数量较少、知名度和高校学生参与度均不足。而捐款捐物尚未脱离物质帮扶;三下乡的活动周期短,缺少长期作用机制;三支一扶更是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不能留住大学生群体。总体而言,现在的高校参与扶贫更关注数量而非实际的绩效。
2、缺乏针对性。高校的教育扶贫工作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对自身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忽视财力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盲目的照搬名校的扶贫模式;另一方面缺乏对帮扶地区需求的调查,教育培训的知识与本地区的锲合度不高,且未能考虑到受培训人员的接受水平,过于理论化。这两点原因导致高校定点扶贫的工作偏离贫困地区实际,效果不佳。
四、相关建议
(一)构建多元治理体系。实现吉林省教育扶贫,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统筹安排工作,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其次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扶贫,并明确各主体的任务和活动边界,再次应增强教育扶贫制度间的协调性,促进扶贫主体的沟通,减少管理空白区域,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教育扶贫机制。首先,必须完善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设计合理的识别程序,建立全面的档案,构建动态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其次,要把握好吉林省各地区致贫的主要因素,了解并满足扶贫对象和扶贫地区的教育需求,确保扶贫政策和扶贫手段切实有效。
(三)推动信息化教育扶贫。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目前,吉林省在多方面联动互联网+和教育工作,但缺乏针对扶贫问题的教育信息化手段,该方面亟待加强,应根据自身情况探索低成本的、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方案,推动贫困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兴洲,邢贞良.攻坚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教育与经济,2018(1).
[2]向雪琪,林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扶贫的发展趋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3).
[3]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2018(3).
[4]杨小敏.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J].教育研究,2019.40(3).
[5]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11).
[6]赵红霞,谢红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精准扶贫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