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转型
2019-11-19胡守敏
胡守敏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动态性、阶级性、主观性、时代性等特征。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必将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观转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转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将在教师、学生、环境等关键要素上呈现新的特征。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转型
中图分类号: G40-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5-013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5.064
业内人士将2016年定义为“中国人工智能元年”,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中也涵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观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会发生深度转型,这一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会在教师、学生、环境等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素上予以体现。
1 转型对象:核心概念厘定
1.1 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概念及其特征
从哲学主客观的范畴看,“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与认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概念。随着主观对客观认识的程度的不同,“观”都会发生变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以下一些特性:时代性:任何类别与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反映特定历史的时代特征。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就具有阶级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观也具有阶级性。主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属于人的观念范畴,具有典型的主观性,不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带有个体认识差异的特点。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会让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发生变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观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1.2 思想政治教育观与其本质的关系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具有唯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然而本质总会表现为诸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观正是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现象的基本观念体系,即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与认知。上文已经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时代性、阶级性、主观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多元化。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具有唯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可以表现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任何多元化甚错误的自相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观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唯一性的表现。任何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观都不会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越正确、越科学、越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越能接近或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 转型背景:人工智能时代
2.1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的印证
从1956年美国的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至今,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发展历程。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尔斯 · 尼尔森(Nils Nilsson)教授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关于知识的科学——怎样表示知识、怎样获得知识、怎样使用知识的科学”[1]。2017年7月我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等一系列措施,这表明人工智能正在让人类生活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成为牵引当下与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使我国制造、流通等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正在迅猛向其他行业与领域渗透与蔓延,助推其产生深刻变革,同时冲击着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理念的变革。业内人士将2016年定义为“中国人工智能元年”。[2]在2018年8月举行的“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在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的时代到了。
2.2 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智能化: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能动的满足教师或学生需求的特性,甚至可以通过“类人机器人”予以实现。个性化: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可以实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到“教有定法一人一法”的转换。数据化:人工智能生成大样本量甚至是全样本量数据,为更加接近本质或揭示本质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体、认识与方法的载体。精准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将会生成大量与教育相关的数据,人工智能通过对这些数据及其相互逻辑关系的自动化分析,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准化决策的依据。
3 转型意义:理论实践需求
3.1 理论重构的必要性
以人工智能为牵引力的科技革命会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同时也不难发现,科技革命只是为教育理论的重构提供了可能,新的教育理论体系不可能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而自然形成,而是需要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努力。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还停止在原有水平,没有经历人工智能时代理念与技术的变革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转型,就不可能完成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重构的责任与使命。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构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觀的转型存在着高度关联。重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将能加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运用人工智能更好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2 实践变革的紧迫性
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的兴起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与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由于没有及时转型,就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准确把握人工智能。这一现状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观转型予以厘清。党和国家已经站在战略的高度,自上而下要求教育工作者尽快实现教育观转型。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3]“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4]“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5]“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6]。系列要求的目的在于使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转型从外在压力式的行动要求变成内在动力式的文化自觉。
4 转型实质:理念深度变革
4.1 教师观
首先是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体系更加综合、交叉、融合,在此基础上需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教师和管理者自身要成为‘数据脱盲者[7]借助于人工智能,掌握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高度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外在信息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优化其能力素质结构。其次是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在教师中会有相关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社会实践教师、系统维护教师等,组成团队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需求的甚至是一人一单的学习服务,出现师生多对一的局面,致使教师工作方式必须转型。最后是教师教育重心的转移: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都以数据的形式详细“记录在案”,让教师从知识与技能教育中解放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情绪体验、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生涯规划等方面来。
4.2 学生观
首先是学生更新为教育活动的深度参与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任何行为均可以以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予以记录,系统自动研判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且及时对行为予以矫正提示,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教育活动中,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深度参与状态。其次是学生更新为教育决策的自我优化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会根据学习系统的提示,随即调整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与进度,使活动不断优化,这一优化是以学生对自我教育行为认知为基础的。最后是学生更新为教育过程的交互建构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个性化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需求和意愿自主决定教育策略和进度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做出判断或选择,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的选择对教育予以优化组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体系,让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交互构建者。
4.3 环境观
首先是对环境边界的超越: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于人工智能让其边界无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物理性质的边界正在逐步消失,人工智能的发展甚至可以让某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存在,也可以让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资源进入教育环境的范畴。其次是对环境要素的超越:人工智能让链接外部无限宽泛世界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及其相关要素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来,使教育环境呈现出秒变性、延展性、外向性、无限性等新特征,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要素呈现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要素数量、种类及其呈现方式的不同,致使人工智能中的思想政治环境在性质上也发生这根本变化。最后是对环境生成的超越: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超越时空性,只要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教育环境就随即生成。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现实的教育环境与网络型的教育环境会逐步贯通,从而生成数据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了对人为生成教育环境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孙梦曦.探索融合: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前沿——访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康奈尔大学教授巴特·塞尔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0-12.
[2]王萌.人工智能中国或领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5-30(11).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2).
[4]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Z].2017-07-2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2018-04-18.
[7]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