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思考

2019-11-19孙丽琴

科技视界 2019年25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新时代大学生

孙丽琴

【摘 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消极负面的发展形态。究其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限制,也有外在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从内因和外因着手,着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培育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5-009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5.044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目标举措之一。新时代,大学生秉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保障其自身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积极,大学生社会心态发展态势整体向好,部分大学生群体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整体看,大学生社会心态呈现双重性倾向,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消极负面的发展形态。

1.1 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0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年代,整个社会普遍重视教育。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外在条件,也塑造了这一群体空前的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同感高、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能够用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考验。2018年6月,《人民日报》、人民网等新闻媒体刊登的“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向全社会展示了这一群体的优秀代表。比如,华中师范大学陈春林同学不仅孝老爱亲,还热心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与同学一起收集旧书、旧衣服送给山区的孩子;依托网络平台在线为山区孩子讲科学课和德育课,成为山区孩子们眼中可爱的“陈老师”[1]。

陈春林一举一动代表着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情感、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她在逆境中奋力前行的事迹突出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他们有理想信念,有情怀担当,在老师们正确的引导下,一边努力学习本领,一边积极投身实践,用火热的青春践行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总体来说,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开阔、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

1.2 消极负面的发展形态

在肯定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积极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到,大学生诚信缺失、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新闻时有发生。从2017年的“港中大内地生辱骂网友支蛆”到2018年轰动网络的“洁洁良事件”,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双面人生使社会舆论哗然。以“洁洁良事件”为例,主人公是一名有着三好学生、院学生会副主席等诸多“标签”的高材生,一边充满正能量地积极入党,一边辱骂国家,看不起母校,诋毁同胞。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还有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三观尽毁。

都说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心理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心理态势。从部分学生空虚迷茫、浮躁焦虑到价值观扭曲、心理变态,再联系前些年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撞人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恶性案件的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负面消息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会导致全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心态培育成果的质疑,任其发展,难免会抹杀全社会对大学生主流群体的印象,使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评价趋于负面化。有鉴于此,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消极现象的接连发生。

2 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诱因

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与背景相关联的,即“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存在于社会各类群体的情感、社会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意向的总和。”[2]分析大学生的不良社会心态诱因,必须考量大学生自身成长特点所引发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取向,同时放眼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具体分析。

2.1 内在因素

大部分同学在高中三年几乎无暇也无需旁顾学习以外的事情,家长、学校、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呵护使很多人天真地以为高考就是人生最大的坎。然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依然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酷的挑战,理想的意气风发与现实的落差让很多同学以悲观的心态面对大学里的各种新问题。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了焦虑、迷茫和彷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一些人鸵鸟心理陡升,一味拖延、逃避现实,导致日常学习生活一片混乱。更有沉溺于网络、游戏者,印证了“学渣”的无力感。另一些所谓的“学霸”们,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不忘关注学长的经验、外界的传闻,热衷于“考研”、“考证”、“入党”。大学生积极進取是身心健康发展的表现,本应大力提倡。然而,细究其中不少人的动机,就会发现,评优评先、奖学金以及以后的就业,甚至是父母的面子才是其根本推动力,功利主义心态不言而喻。

独立生活促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发展进一步成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从穿衣戴帽到言谈举止,从成绩考核到评优评先再到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大学生们普遍表现为自尊心较强,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追求自我的良好感觉一旦过了头就容易导致一些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偏爱攀比,过分关注自身得失,弃集体利益于不顾,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2 外在干扰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远离了父母师长的耳提面命,又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丰富经验,新媒体恰如其时成为其生活的重要向导。“有问题,找度娘”不单单是一句口头语,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互联网是一枚双刃剑,一方面,它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接触社会的便捷渠道和拓展视野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大学生焦躁不安的心态通过朋友圈、空间等媒介很快的传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共情及同病相怜的心境下,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使用者惺惺相惜,不经意的将焦虑扩大化。[3]互联网大量不良信息的客观存在,迅猛发展的新媒体加之部分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思想难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干扰,不免产生矛盾困惑心理。[4]

当前,我国网络媒体监管审查制度尚在完善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一些社交平台或媒体,为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发布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其中难免夹杂着各种偏激情绪。这很容易导致缺乏判断力的同学陷入盲从,甚至有人用“逆向思维”“独立”思考,认为凡是老师或学校提出的各种要求或规定都是对他们的束缚。当不信任情绪通过新媒体继续向外传播,势必演变成为非理性的社会状态。另有一部分大学生知道自己社会经验匮乏,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在社交平台上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性格、喜好等,通过加工与伪装,将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当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在缺乏互助友爱的平台上日益扩大,也会导致同学间情感渐趋冷漠。若听之任之,这种脱离自我、脱离现实的行为,往往会成为引发大学生人格异化问题的导火索。[5]

3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路径

鉴于诱发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复杂内外因素,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从内因和外因着手,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

3.1 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着力净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脱胎于整个社会心态环境。为此,全社会必须出重拳净化社会心态环境,从外部遏制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发展。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然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从自身做起,大力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着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大学生们除了寒暑假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从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到鸦雀无声的图书馆再到宽敞明亮的自习室乃至人头攒动的食堂,这些看似外在的的物质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精神面貌。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校虽小,但其复杂性却不亚于一个小社会。学校不仅要打造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还要充分发掘、培养同学们的特长,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展示和认可,从而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和幸福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学校清晰明了的办学特色、团结进取的校风和班风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并引导着青年学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自觉养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不仅如此,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高校还应该积极配合网络监管部门,管控负面信息传播的信息源和路径,强化主流舆论的时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及时有效制止不良媒体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净化媒体环境。同时,关注青年学生的网络动态,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情绪,及时沟通、规范引导,化解负面影响的同时,积极挖掘大学生中的优秀学子及其先进事迹,广泛宣传,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感染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

3.2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培育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为此,高校要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通过提升教師自我教育的内在素养,首先形成具有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的教师群体。思政教师应有基本的网络道德,有极强的公民意识,有内在的社会责任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言论、观点进行理性甄别、客观评价、冷静处理和正确传播,从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传播者、精神引领者和制度践行者。

学校和老师能否深入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往往受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制约。也就是说,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生成必须以其自身的认知为基础,其践行意图极其强烈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心态走向。基于大学生文化群体特性,及时回应其群体性诉求,积极培育大学生情感认同和价值共识应该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高校及其教师群体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主动吸纳社会生活中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并与他人和谐相处。[8]

【参考文献】

[1]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陈春林事迹,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special.univs.cn/hdzt/2018/ndrw/ndrw4/2018/0420/1175672.shtml,2018.04.20.

[2]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71.

[3]吴琳琳,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心态现状及引导,党史博采,2017.11.

[4]王婷、张欣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

[5]刘娜,周浩波,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行为问题与应对,2018.2.

[6]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光明日报,2019.3.18.

[7]邓世平,大学生社会心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2009.10.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