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C的矿井水泵自动控制系统
2019-11-19徐鹏鹏
徐鹏鹏
【摘 要】本文针对传统PLC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基于PAC的矿井水泵自动控制系统,对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进行详细介绍。通过现场的实际应用表明采用PAC为控制核心可以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通信能力,能运行复杂的控制算法,为水泵性能分析和故障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提高了整个排水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关键词】PAC;水泵;性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 TH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5-005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5.026
0 引言
目前,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控制方案由于其稳定可靠、坚固耐用的优点在煤矿自动化控制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通信数据量越来越大,传统的PLC控制模式已满足不了煤矿自动化系统的需求,PAC(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将PLC的稳定性和PC的数据处理相结合,应用越来越广泛。
1 PAC的优势
目前PLC控制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各厂家PLC通信网络、通信协议、编程方式不一致,兼容性差,使得各子系统集成困难,不适应全矿井自动化的发展。
(2)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无法实现复杂算法的应用。
(3)PLC数据容量较小,远程数据发布困难,与移动端、Web端的连接比较困难。
为此,美国自动化研究机构(ARC)提出了PAC(Programmable Automation Controller,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的概念。PAC将PLC和PC的各自优点相结合,既具有高可靠的工业现场特点,又具备复杂功能的能力,尤其是在大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预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某煤矿中央泵房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以PAC为控制核心的水泵自动控制系统。
2 系统的硬件结构
系统硬件结构图如图1所示,主要由集控柜PAC、就地箱PAC、傳感器及执行机构、视频数据采集和处理、监控及诊断终端、通信设备组成。以下为各部分主要部件的选型和功能。
2.1 集控柜PAC选用NI公司的Compact RIO
(1)通过工业以太网与上位机通信;
(2)通过现场总线与就地箱PAC通信;
(3)对采集的监测信号进行预处理;
(4)实现水泵机组的联合最优控制。
2.2 就地箱PAC选用NI公司的Compact FieldPoint:
(1)实时采集水泵各种状态参数。
(2)对采集信号进行数字滤波处理。
(3)控制单台水泵启停。
(4)与集控柜PAC通信。
2.3 传感器及执行机构包括以下几部分
(1)传感器有压力、负压、流量、液位、振动、温度等。
(2)执行机构有电动球阀、电动闸阀、真空泵、高防开关等。
2.4 视频数据采集和处理选用NI Compact Vision System
(1)实时采集中央变电所和中央泵房摄像头视频数据。
(2)对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5 监控与诊断终端
(1)上位机远程监控。
(2)数据处理和存储。
(3)故障诊断系统。
(4)web服务。
3 系统的软件结构
系统的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有就地箱PAC软件程序、集控柜PAC软件程序和上位机软件程序。
3.1 就地箱PAC程序
(1)通信程序:完成与集控柜PAC、智能传感器通信。
(2)数据采集及滤波程序:完成各种模拟量的数据采集、转换和滤波。
(3)就地控制程序:控制单台水泵的启停程序。
(4)半自动控制程序:一键启停水泵的程序,控制命令由触摸屏或上位机发出。
3.2 集控柜PAC程序
(1)通信程序:完成与就地箱PAC、高压柜综保及上位机通信。
(2)数据预处理程序:完成对采集数据的预处理。
(3)触摸屏程序:实现各种参数在触摸屏上的显示,报警信息的显示,控制命令下发。
(4)全自动控制程序:通过液位、时间、涌水等因素自动调用各就地箱PAC程序实现水泵机组的全自动控制。
(5)多水平联合最优控制:实现多个水平的水泵联合控制,优化调度命令等。
(6)故障报警程序:实现水泵启动过程、停止过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报警。
3.3 上位机程序
上位机组态软件选用美国Wonderware公司的Intouch10.0,主要完成水泵机组的远程监测与远程控制。同时还可以根据经过PAC预处理以后的相关数据对水泵进行性能分析及故障诊断。
4 结论
采用以PAC为控制核心的水泵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在PAC中完成大量的数据预处理,大大减轻了上位机的工作量,使得上位机能够腾出足够的资源进行水泵性能分析及故障诊断,这对于提高整个煤矿排水的时效性、经济性具有很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小军,赵淑琴.基于PAC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控制系统设计[J].船舶工程,2013,35:98-100.
[2]吴平,张颖超.PAC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J].电气传动,2006,36(3):44-47.
[3]叶建平.新型控制器PAC以太网接口的设计与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