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2019-11-19马文振吴宝龙
马文振 吴宝龙
摘要: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立足学校实际,以校本研究为抓手,实施“科研强师、科研兴校”战略,明确目标,创新举措,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着力打造一支全市领先、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团队。
关键词:校本研究;专业教学团队;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C-0052-03
一、校本研究的内涵
校本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研究,即立足学校实际,以研究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组织教师开展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培养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为全体学生成长奠定基础。其特点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就是要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这是研究目的;“基于学校”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展开的各类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出学校潜力,这是研究对象;“在学校中”就是要树立一种理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来解决,教师置身教育教学之中,参与学校发展与改革问题的研究,这是研究主体。
二、校本研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专业化的教师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教师即研究者,他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现代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校本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行动”与“反思”搭建了平台。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途径。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才能获得可持续的专业成长。
三、校本研究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一)制定规划,明确建设目标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依据五年发展规划,制订师资队伍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科研强师、科研兴校”战略。立足校本研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鼓励技术技能创新,走产、学、研相結合之路,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逐年增加用于教育科研和专业技能研发的专项资金,初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良性管理机制,使教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全校大兴科研之风,真正使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让科研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逐步培养出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过硬的教科研队伍,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学名师,培养一支全市领先、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团队。
(二)创新举措,搭建活动平台
1.系统组织好“周一教师大讲堂”活动,有计划推进周二集体备课活动;专业(学科)教研组依托系部,有效开展教科研活动,每次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主讲、有讨论、有记录,确保活动秩序好、质量高、收获大。
2.借助“企业微信群”与“校园网”资源平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校本教研。同一专业教师团队建立一个交流研习微信群或QQ群,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交流平台机制,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三)深化改革,增强研究针对性
1.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把企业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信息平台,便于学生看到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的生产现场实况,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与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深入探索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四)培训交流,提升科研能力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完善教师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形成“运用大数据、拓展大视野、研究小项目”的科研思维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精神。“走出去”:专业教学团队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到先进职业院校学习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把握最新思想理念。学校每年寒暑假要选聘一批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及时掌握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请进来”:聘请知名专家到校开设讲座,提升全体教师教科研水平和能力;聘请部分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到校做兼职教师,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的无缝对接。
2.重视各级各类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保证专业教师每2年不少于3个月的顶岗实践时间;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定期开展教师技能训练、竞赛和专业培训,以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分批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进修与深造。凡是参加出国及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两个月内为相关专业教师(或全体教师)举行至少一次的培训讲座。
(五)项目推进,丰富科研成果
1.加强课题、论文、专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等项目的研究与管理,争创丰富的教科研成果。立足校本研究,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必须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否则不予上报。规范一年期的校级课题立项、管理和结题工作;严格把好省市级课题研究质量;认真组织好每位教师每学期1篇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工作;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师全员参加的课题、论文专题培训。
2.做好校本課程资源开发与更新,实现资源共享。组织专业研发团队针对本专业(学科)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将课件、视频、音频、文本、校本教材等资源上传至校园网资源库,并能做到及时更新和补充,便于同专业(学科)教师共享资源。
(六)实施三大工程,提升师资水平
系统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工程”“名师工程”三大工程,按照“三有”(有追求卓越的师德境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教学做合一的本领)标准,以学年教师岗位任务书为抓手,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青蓝工程”,全面提升广大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每学期推出10节高级教师示范课,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任教4年内的青年教师要签订“青蓝工程”协议,拜师学艺,更快、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技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从每个专业(学科)教学团队中遴选2—3名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在教学、科研、大赛等方面进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实施“名师工程”,遴选每个专业(学科)教学团队中最有潜力的骨干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对象,发挥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七)构建机制,提高科研实效
1.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养成“边教边研,教研并进的”良好习惯,全校形成“人人皆是研究者,事事皆能成课题,时时皆在搞科研”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形成教科研激励机制。建立以教科研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教科研成果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3.形成良性的奖励机制。学校出台《科研创新奖考核细则》,设置的奖项主要有校本研究创新奖、课堂教学大赛奖、课题论文成果奖、研发创新奖、技能大赛奖、班主任大赛奖等,以激励教师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
责任编辑:章跃一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Faculty with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A Case Study
MA Wenzhen & WU Baolong
(Jiangsu Suy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qian 2238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th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running.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school, Jiangsu Suy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akes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eaching ability and revitalizing the school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clear objectives and innovative measures, it improves the teacher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level, promotes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strives to build a city-wide leading, provincial and even national influential force.
Key words: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professional teaching faculty;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