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站起来,坦然地坐下去
2019-11-19陆秀梅
陆秀梅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同时能在课堂上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是培养诸多能力的很好契机。
关键词:和谐氛围;精巧设计;科学评价;多举措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踊跃举手、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教学流程自然通畅。可是我们的课堂通常是学生不愿意举手提出问题,更不愿回答问题。即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起到短期效果,不久之后,还是“江山依旧”,课堂问题的互动不得不继续采用“沙场点秋兵”的模式。这种现象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农村中学尤为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我在工作过程中认真地观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总结出其成因与对策。
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学生不能勇敢站起来与教师交流的主要原因有:(1)老师很严厉,很怕回答不上来或不到位挨批评。(2)问题很难不知道如何回答。(3)不愿做“出头鸟”挨同学嘲笑。(4)胆小怯场没有自信形成漠然等待的习惯。综合以上情况,课堂气氛一直难以得到改善,如何解决呢?笔者粗略地提出一些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现在的学生绝不会喜欢上课、下课板着脸,凡事“唯我独尊”整天“有好心,没好脸”,不愿与学生交流的老师。他们希望老师拥有和蔼的教态,整洁的板书,渊博的知识,激情的语言,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发展,课堂幽默、轻松、引人入胜。这样他们才会自然地放下戒备心理,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的交流对话中来。这需要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学多练,多思多沟通,功在平时,功到自然成。
二、教师充分地备课,学生提前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一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备课要紧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兴趣。组织教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吃透教材,把握好重难点做到进教室前胸有成竹,思路清晰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文本,深刻地走出文本。不仅老师要充分备课,学生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前预习,教师要提出预习方向,引导他们学会预习。如对一篇文章的文体知识、写作目的、写作思想等进行思考。遗留的问题留在课堂中大胆地提出,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愈发强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有充足的底气和发言的资本。
三、科学地评价,学会赞扬和批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评价起着不可估量的调节作用,而且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能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在评价学生时,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精妙、和婉,让学生感受到赞扬与批评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时,教师用期望的眼神、温和的语言提醒“我很想听你响亮、清晰的回答!”“你能让坐在拐角的同学也听到你的觀点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即使回答错误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表示期待他下次能够有所突破。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可取性,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心理铺垫,做好能够接受批评的准备。如:“我很想做直言指出缺点的魏征,你能不能做虚心纳谏的唐太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够坦然接受批评的人,才能在批评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你能接受我给你提出一些建议吗?”这样让学生明白有勇气听取别人的批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群体期待的情景中会激起更多站起来的勇气。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让全体学生少一些肤浅的嘲笑,挑毛病、找缺点式的锋利批评。教育学生要在评价伙伴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别人的勇气,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尊重同学。先赞扬优点,再提出建议。在和谐互助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
四、多种措施,竞相举手
在调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改端正举手为高高的举起或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合作捆绑,课堂上小组团体对抗或男女竞拼。在竞争的过程中,会迸发出不甘示弱的创造性,举手的频率会加快。这时教师要控制好场面,保持好这样的热情,同时教育学生“激动但不能躁动”。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找个别在课堂上参与性不强等状况的学生谈心,或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明白老师希望他能够战胜自己,让他相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即使表现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批评而且会给更多的鼓励。在这样的激励下,增强学生站起来的信心。
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并有完备的回答问题的能力,创造和谐、进取、高效的课堂,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付出很多爱的智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站起来,坦然地坐下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