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联结,让儿童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2019-11-19张芯蕊

新课程·小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深度学习

张芯蕊

摘 要:联结原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但是在教育学中也有广泛应用。深度学习虽然最先被计算机领域抢注,但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联结和深度学习都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根据对深度学习的文献梳理和内涵理解,对深度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并且尝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联结,通过四种联结途径,促使儿童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联结;深度学习;小学科学

一、关于“联结”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概况

1.联结:从心理学到教育学

联结,原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是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相联系的,并通过突触传递信号。西班牙神经科学家卡加尔提出了神经元联结理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心理和技能训练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性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把作为心理学范畴的“联结”迁移到教育学范畴,将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1]。笔者以“联结、教学”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检索,共搜到77篇中文文献。其中,研究联结与英语教学的有19篇,研究联结与数学、联结与语文的各有16篇,其他学科10篇。各科教师对联结在教学中的应用大相径庭。为了激发神经元之间更多的联结,高涛(2018)建议外语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使学习与记忆联结起来[2]。刘海玲(2018)提出,数学教学应使学生知法、明理,联结表象与本质[3]。不少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联结与教学的关系,试图通过加强联结以促进学习。遗憾的是,笔者尚未找到关于联结与小学科学的中文文献。

2.深度学习:源起两大领域

深度学习的概念分为计算机领域和教育学领域。在计算机领域,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是对人脑神经网络的模拟,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深度学习已经在语音、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教育学领域,中外学者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各种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涵界定是由黎加厚教授(2005)提出的: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4]。深度学习区别于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如死记硬背)只能带来短时记忆。当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时,学生不仅能在大脑中长久地保持一些知识,还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当下,教育界掀起了研究深度学习策略的浪潮。祝章强(2019)主张以高阶思维贯彻课堂始终,以发展元认知促进深度反思[5]。解丽丽(2019)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促进深度学习[6]。广大教师对深度学习的探索,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二、创设联结,让儿童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许多学者都在概括深度学习的特征,尽管表述不同,但是都离不开一些核心词汇:批判理解、反思、信息整合、问题解决等。根据对深度学习的文献梳理和内涵理解,笔者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认为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四个特征: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理解,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重视情感和行为的高投入。笔者尝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設联结,通过四种联结途径,促使儿童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1.联结“新”与“旧”,触发批判理解

一个人的感官每天都在接收海量信息,这些刺激信号会形成或深或浅的记忆,储存在大脑的某处。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正是基于如此庞杂而又零碎的过往经验之上。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唤醒学生的相关记忆,建立原有经验与新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促使学生反思,帮助他们越过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认知阶段水平。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沉浮时,笔者给出了回形针、完整的苹果、花生米等材料,让学生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这个环节就是在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经验,使他们联想到曾经见过的类似情形。果不其然,有学生说:“我见过树叶漂浮在水面上,因为树叶很轻;所以我觉得回形针也会浮,因为它也很轻。”还有学生说:“苹果沉甸甸的,它会沉下去。”另一个学生反驳道:“大轮船就很重,为什么能浮起来呢?”学生不停地提取记忆中的片段,相互追问、质疑,但这仅仅是停留在经验层面的交流。如何联结经验与新知呢?笔者让学生把物品放入水中试一试。当他们看到回形针沉下去,大苹果浮起来时,便开始对经验反思——沉浮到底与轻重有没有关系?其实,在材质和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轻重才会影响沉浮。在接下来的探究中,笔者提供了大小相同的实心球和空心球,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先前经验是真实的,但是原有认知是片面的。教师通过制造经验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批判地理解了轻重与沉浮的关系。有时,基于丰富的先前经验,学生的原有认知也可能是单一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应当努力创设联结,探明学生的前概念,搭建先前经验与科学新知的桥梁,帮助学生厘清模糊概念、丰富单一概念、纠正错误概念。

2.联结“学”与“用”,面向问题解决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能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回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实现学习的价值。皮亚杰认为,孩子们总是在从事着对事物赋予意义的过程,对意义的寻求是内在动机的核心[7]。所以,教师应把学科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世界联系起来,创设多元化的、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项目中,通过思考、交流与操作,完成知识的迁移,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透明与不透明》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出了铁盒、水、蒙写纸等物品,学生很容易地辨别出透明与不透明的物体,但是“半透明”是他们前概念中的模糊点。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描述和比较,最终明确了什么是“半透明”。然后,教师出示自家装修的照片,请学生为淋浴房设计一扇门。每个小组领到了淋浴房模型,以及不同颜色、不同透明度的贴纸。学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门,并把门安装在淋浴房模型上,打开灯,测试效果。

为什么要学习《透明与不透明》,这是学习动机的核心。如果脱离了生活,学生就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只能停留在浅层学习,保持短时记忆。因此,笔者创设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任务情境。这个任务是半开放的,淋浴房的门既要保护隐私,又要透光。在这个原则之上,学生可以自由设计。经过前期学习,学生能够抽取对新情境有用的知识,应用在设计与制作中。一段时间之后,当他们回忆起透明与不透明的概念时,脑中存在的不是线性的、机械的知识,而是丰富的、完整的情境,原本冷冰冰的知识已经通过有趣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便是深度学习的特征,学生实现了最佳的理解和记忆。

3.联结“单”与“多”,促进知识整合

课堂教学不是单一学科的教学,而是以一门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的教学。如学习数学应用题,得有基本的语文素养帮助理解题意。同理,科学教师应当重视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因为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学生在编排的浸润中,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一种集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8]。

在教学《寻找合适的斜面》时,笔者引用了校园里的真实事件:食堂校工怎样才能轻松地把饭箱推上台阶呢?学生计划修建一个斜面。看上去这是一个简单机械问题,大部分学生刚开始都会选择平缓的斜面,因为最省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还要考虑路程和价格。于是,各小组自己搭建斜面模型,用小车做模拟实验,测量力的大小、斜面长度、角度,算出造价。结果发现,虽然坡度越小越省力,但是路程也长,造价也高。学校应综合考虑占地空间、经济情况和省力程度,选出最优方案。

这是一次跨学科的学习,不仅涉及简单机械的物理知识,还牵涉到测量长度、计算价格等数学方法,同时组装斜面又是一个技术活。可贵的是,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将原本割裂的知识在情境中整合起来,思维由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达到了深度学习的效果。除了上述案例,科学学科还可以与多种学科联结。如学习《不同的声音》时,用酒杯演奏乐曲《小星星》。学习太阳系时,用VR技术丰富直观体验……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学科之间的联结,培养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生活理解力,使其学会用多个视角理解世界。

4.联结“低”与“高”,激发全情投入

美国神经科学家Maclean(1978)对应脑的进化顺序,提出了“三脑说”理论:人脑由R—联合体、边缘系统和新皮层三部分组成。R—联合体(又称爬行类脑),主要负责生存必需的动物性功能。边缘系统对应哺乳类脑,担负着情感与记忆的功能,同时维持联合体和新皮层的平衡。新皮层是最体现人的高级特性的脑,具有高级认知功能,并且富有创造力。在“三脑说”的基础上,美国学者L.Hart进一步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威胁并感受到焦虑与无助时,脑的功能就会降格到更古老、更自动的R—联合体和边缘系统,L.Hart稱之为“换低档”[9]。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换低档,脑科学家建议教师创设“低威胁、高挑战”的学习环境[10]。低威胁使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更有自信;高挑战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压力,唤醒内在动机。

STEM经典案例《博物馆之夜》里,学生的任务是为博物馆设计红外线防盗系统。学生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先在纸上设计纵横交错的光线,然后在等比例的支架上组装红外发射器和镜子,真人入侵检测防盗是否有效。这是一个典型的低威胁、高挑战的情境。为博物馆设计防盗系统,听起来就令人兴奋!虽然有难度,但是凭借学过的光学知识,并非不可能完成!同时,该情境也是低威胁的。第一,成功的系统没有固定模式,学生不必为了追求唯一答案而焦虑。第二,就算防盗失败了,也不会造成真的损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情感和行为高度投入,这也是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

深度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是广大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创设联结是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只有理解了万事万物都有联系这个道理,并在教学中有意为之且顺势而为,发挥各种联结的作用,深度学习便不再是梦想和空谈。

参考文献:

[1]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高涛.外语教学中学习与记忆分离的多元联结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

[3]刘海玲.在“联结”中涵养儿童的数学灵性[J].教育视界,2018(8).

[4]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9(2).

[5]祝章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5).

[6]解丽丽.浅谈促进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

[7]雷纳特·N·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4.

[8]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7(11):21-24.

[9]雷纳特·N·凯恩等.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61.

[10]吕林海.人类学习的研究历史、本质特征与改进努力:脑科学视角下的解析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1).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