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猪与人冲突及防控

2019-11-19唐冬艳周学红

野生动物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野猪种群野生动物

唐冬艳 周学红 张 伟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150040)

野猪(Susscrofa)隶属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猪科(Suidae),猪属[1],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之一。野猪分布非常广泛,除了南极洲外,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2];在我国境内,除了青藏高原和戈壁沙漠外,均有野猪分布,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三省、云贵高原、福建和广东等地区[3]。野猪的繁殖率很高[4],其分布和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呈现上升趋势,在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泛滥的地步,这一趋势导致了野猪与家禽、家畜以及人类接触机率的增加,加剧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国外野猪泛滥的地区,如美国,每个农场主每年遭受几千美元的损失,仅2015年整个美国由于野猪造成的农业损失就高达15亿美元[2]。在国内,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禁止猎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政策的有效实施,加上野猪天敌数量少等因素,造成我国一些地区野猪种群迅速增长,导致人与野猪的矛盾愈加恶化。野猪伤害居民事件频频发生,猪进人退的局面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人与野猪的冲突主要表现在野猪破坏农作物[5-6],伤害人类和家畜,传播疾病[7]、影响动植物的丰富度[8]、交通事故[9]等,导致人们反对野猪保护。人与野猪的冲突降低了人类对野猪的容忍度[10]。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扩散,并且出现了野猪非洲猪瘟疫情,使得疫情跨地域、跨种群传播风险加大。人与野猪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此解决人与野猪冲突问题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野猪的研究主要包括野猪的生境选择与利用[10-11]、种群生态与行为[12-13]、分子遗传学[3,14]、食性分析[15-16]、资源开发利用[17]、野猪猪瘟研究[18]、危害机制与防控研究[19-20]等方面。系统综述野猪与人冲突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很少。本文综述野猪与人冲突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实践。

1 人与野猪冲突的表现

人与野猪冲突的类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破坏农作物

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目前人与野猪冲突的主要矛盾[5-6]。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巨大且广泛。玉蜀黍(Zeamays玉米)和大豆(Glycinemax)等是野猪破坏的主要农作物[21]。在意大利地中海撒丁岛东北部地区,2006—2012年由野猪破坏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83 982欧元[5]。在波兰,2011—2013年野猪破坏的农田总面积达1 000.4 hm2(1 365例);对农民的补偿金额达432 600欧元[22]。我国是农业大国,且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当地农民以种植农作物为生,野猪经常出没,破坏农作物,导致许多农民庄稼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的生活。据现有的文献,在吉林珲春部分地区,2012—2013年共发生野猪危害事件1 076起,危害面积518.83 hm2,政府对当地农民的补偿金额达363.22万元[19]。

1.2 伤害人类和家畜,传播疾病

随着野猪与人类接触机会的增大,野猪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野猪还是各种病毒的携带者,容易传播伪狂犬病、猪布氏杆菌病、猪流感、细螺旋体病等传染性疾病,危害家畜甚至人类的生命安全[7,23],尤其是非洲猪瘟的爆发。在野猪泛滥的欧洲地区、俄罗斯以及卫生条件较差的非洲地区,猪流感都非常严重[24]。自2018年8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发生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非洲猪瘟疫情严重,并出现了野猪非洲猪瘟疫情。由于野猪活动路径复杂,野猪数量增长速度较快,不易受人为控制影响,如果非洲猪瘟在野猪种群中持续蔓延,与家猪交叉感染将大大增加防控难度。

1.3 影响动植物的丰富度

野猪以地上和地下植物为食,由于野猪在寻找食物时具有拱地行为,会破坏草地、破坏树木的根部导致树木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与生存;还会增强土壤侵蚀率,因土壤扰动导致植物死亡,影响幼苗生长,从而危害草地、森林植被等其他生境[8];野猪还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与本地物种竞争等[25]都会对动植物群落结构和动态产生较大影响。

1.4 引发交通事故

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地空间的加大,为野猪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导致城市野生动物急剧增加,据研究表明全球有60多个城市野猪种群数量过剩[26],频繁发生由野猪引起的交通事故[9]。

2 人与野猪冲突原因

人与野猪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国内外并不相同。国际上,如美国、新西兰、德国、波兰和意大利等地域面积较大、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野猪由于生态环境较好、繁殖速度快、天敌少等原因,具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同其他入侵物种一样,呈现泛滥的趋势[27]。同时,温和的冬季、植树造林、作物生产的加强、补充饲料和野猪对猎捕压力的补偿性种群反应等,提高了野猪的生存率,也可能是野猪种群增长的原因[28]。

而我国造成人与野猪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增长占用野猪的生存空间,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新的资源需求无法满足,人类的活动逐渐向野生动物栖息地推进[29]。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在部分地区,由于人类过度开发森林资源侵占了野猪原始的栖息地,限制了野猪的活动范围,导致野猪的食物资源匮乏,野猪被迫进入新的地区寻找食物[23]。三是野猪种群数量的增长,由于野猪的繁殖率和幼仔的成活率都很高,野猪平均每胎产仔6—8头,最多能达到14头,14—18月龄达性成熟[4]和近年来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禁止猎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政策的有效实施,再加上野猪的天敌如虎(Pantheratigris)、豹(Pantherapardus)、熊(Ursidae)和狼(Canislupus)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少,使得某些地区野猪的种群数量剧增[10],导致人与野猪接触的几率增加和冲突日益加剧。

3 野猪与人冲突及防控策略

预防和控制人与野猪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很多种策略,但目前所有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都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野猪活动造成的损失。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人与野猪冲突管理与实践做了很多工作。总体而言,目前开展人与野猪冲突管理策略研究进展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损失补偿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是一项重大的保护挑战,而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减轻这一冲突的经济手段[30]。损失补偿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野生动物的容受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平衡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本和效益[31]。针对野猪造成的损害,目前许多国家都用这一策略缓解人与野猪的矛盾冲突。

印度是野猪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印度政府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提供了经济补偿,作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促进人类安全的政策解决方案。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补偿政策未能协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动物的关注忽略了人与野生动物互动的生计成本,即对社区与国家之间“可接受的”保护成本构成分歧;二是政府官僚控制着补偿过程,这种模式与地方层面的环境治理高度协商和互惠的性质不一致[32]。在意大利的自然保护区,每年17%的预算都用于对农场主的补偿,然而这并没有减少当地居民与野猪的矛盾冲突[33]。

在我国,对于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问题,《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因保护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或者其他财产损失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推动保险机构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采取预防、控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危害的措施以及实行补偿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补助。而目前在补偿野猪与当地居民的损失方面,只有北京、吉林、陕西、云南、西藏、安徽、甘肃、青海等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实施了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关于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对因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由当地政府予以补偿。在实践的补偿中,如张鸣天对吉林珲春地区野猪危害损失补偿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对于因野猪活动造成的农作物损害、家畜受伤或死亡以及人身伤害(包括伤残和死亡)按照相应的社会经济价值标准给予补偿;然而大部分采访者反映根据这样的补偿标准,补偿金额过低,不能弥补损失[19]。李祎斌等对吉林珲春地区野生动物(包括野猪)肇事补偿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采访者表示不满意当前的补偿,主要由于补偿资金到位周期长、并且无土地使用证的农田没有补偿等[6]。因此,由于补偿金额有限等问题,不能完全地弥补人们的经济损失,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3.2 猎捕

猎捕是野生动物管理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猎捕对野生动物种群会起到调节作用[34]。根据最大猎取密度原理,即环境所能维持的可以产生最大持续猎取量的动物密度,这一密度水平往往只有维持密度的一半;而达到此密度时的动物质量和生境质量都是比较好的,这一容纳量密度需要通过猎捕来完成[35]。猎捕的目的是通过减少野猪种群数量缓解人与野猪冲突,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猎捕的策略来减少人与野猪的冲突。对于一些岛屿或者隔离地区,如夏威夷岛等,野猪是作为外来物种并且泛滥成灾,导致一些保护区内的本地物种如乌龟、珍稀鸟类等濒临灭绝,在这些地区进行野猪种群控制,其主要目的是彻底地清除野猪。对于大部分野猪是本地种的地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野猪的种群数量,减缓人与野猪的矛盾。因此根据目的不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方案及控制策略也明显不同。图1为控制策略的框架图(彻底清除:指清除部分地区的小种群)。

美国的野猪管理是通过野猪管理机构和公众以野外猎捕的形式实施,并且各个州的规定不同,如在野猪种群泛滥的州,野猪猎捕的季节和配额几乎没有限制。如得克萨斯州,有超过200万头野猪的报告,并且每个县都有野猪,这使得野猪在这个州的种群泛滥[36],为了稳定野猪数量,得州70%的野猪数量必须每年清除掉[37]。在美国由于很多地区地面宽阔,没有遮蔽,在野猪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通常会采用直升机猎捕的方式,这样的效果比较好,并且杀死每头野猪的花费代价较低[27]。

图1 控制策略框架图Fig.1 Frame diagram of control strategy

研究表明在过去40年中,欧洲野猪种群数量在增加,其增加的原因主要与其高繁殖率,缺乏大型捕食者,植树造林,气候变化,补充饲料和欧洲狩猎减少等有关[28]。Quirós-Fernndez等认为猎捕能够降低野猪的种群密度,还能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提供重要的服务[38]。Gonzlez-Crespo等在对地中海城市周边野猪种群管理策略进行评估时发现,减少野猪种群数量最有效的策略是选择性的清除幼龄野猪(<1和1—2龄)[39]。

在我国,由于野猪种群数量的增长,造成了人身及财产的损失,为了对野猪进行种群调控,缓解人与野猪冲突,《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可以猎捕野生动物,但需要依法取得相关部门核发的狩猎证,并且需要限额猎捕。据报道,部分省份和地区开展了野猪猎捕行动,如浙江省林业厅、省公安厅2006年联合组织开展集中猎捕野猪专项行动,江西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限额猎捕野猪行动。近年来,安徽、湖北等地也开展了猎捕队猎捕野猪的行动。有研究表明在发生野猪毁坏农作物事件时,当地居民表示赞同通过猎捕的方式减少野猪种群数量,缓解人与野猪冲突[10]。

控制野猪种群数量是否可以减少猪流感等疾病的爆发一直是目前世界上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表明猎捕可以控制野猪猪瘟的爆发,弹性的野猪猎捕策略可以根据野猪的密度和野猪猪瘟的传播等进行调整[40]。

由于野猪属于“三有”保护动物,不能随意猎捕,因此在猎捕时需要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程序批准的情况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猎捕,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对野猪的猎捕量、性比、猎期、地点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3.3 其他策略

除了损失补偿和猎捕外,目前缓解人与野猪冲突的还有其他策略,比如设置障碍物[41]、改变种植结构[42]、干扰技术[43]、移民搬迁[44]、投食及补饲、生物防控法[19]、开发生态旅游区[45]等策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与野猪之间的矛盾冲突。

设置障碍物的作用主要是限制野猪通过,包括传统的围墙、沟渠、篱笆和现代的围栏、铁丝网、电网、铁链等[41]。设置障碍物是比较常用的方法,然而,设置障碍物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而且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预防和控制的效益可能低于作物的价值[46]。有研究表明电围栏只在播种期和灌浆期有用,并且电围栏只是把野猪的破坏从围栏内转移到了围栏外面,不仅没有起到控制野猪对农作物破坏的作用,还可能导致破坏频率增加[47]。

改变种植结构主要是种植作物的种类与种植地点的改变,由于被野猪危害的农作物大多种植在林缘、林间和山坡地区[42],因此可以在这些地区种植野猪不喜食的作物,如毛状农作物等[48]。在许多地区干扰技术是减缓人与野猪冲突的主要方法[49]。干扰技术包括视觉、听觉和嗅觉干扰等,干扰物包括传统的声、光、火以及现代的警报器、灯光、电子声音干扰器、烟火和丙烷爆炸物等,以及人类和犬类的巡逻看守等[43]。如果使用得当,有助于驱赶野猪。然而研究表明传统干扰物对野猪危害的防控效果只在开始阶段有效,野猪习惯后就不再起作用[49]。

移民搬迁是将当地居民从野猪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地区迁出,减少接触野猪的机会,缓解当地居民与野猪的冲突[44],然而,研究表明移民搬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冲突,但是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与经济问题[50],如存在移民搬迁的居民重新回到原始居住地的现象。投食及补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作物,以减少野猪对农作物的危害。但是研究发现目前在一些国家,人工投食是导致野猪种群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28]。

生物防控法主要是利用天敌对野猪的危害进行防控,通过放置虎的粪便和播放虎的声音在野猪危害严重的地区进行防控,在吉林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的粪便、声音对野猪危害进行防控,结果表明防控效果显著,但是利用东北虎的粪便和声音的防控效果显著与东北虎是野猪天敌且珲春地区存在东北虎有关[19]。而对于其他没有东北虎出没的野猪危害严重的地区,此种方法可能无效或效果不显著。另外,在遭受野猪危害的部分地区可以开发生态旅游区,以减少当地经济对农业的依赖[45]。近年来,涌现出了新的缓解人与野猪冲突的策略,如太阳能警示灯[51]、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人与野猪冲突的风险分布[52]等。

4 结语

综合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野猪泛滥的区域林地较多,“野猪——人”矛盾越来越严重,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仍较弱,较为适用的电网、围栏等策略经济成本仍较高,目前并不适用,合法规范的猎捕仍是较为经济、有效的缓解人与野猪冲突的策略。因此建议成立专业的猎捕队对野猪进行猎捕,同时与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相结合,妥善解决人与野猪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野猪种群野生动物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萌萌的小野猪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智慧的野猪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