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019-11-18蔡焕玲
蔡焕玲
一、对学生加强训练,形成习惯
教育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开学第一周,跟学生学习学校章制度,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不随手丢垃圾,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不在走廊追逐、奔跑,上课是要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等。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都比较差,仅仅停留在“知”的层次上,是难以形成习惯,只有反复练才能形成自然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小学生常常不太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这时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此,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例如培养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来进行,如在课室里不小心把同学的东西弄坏了,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当你遇到困难时,同学帮助了你,要真诚地向对方说声“谢谢”。 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十分有利。又如,对学生进行良好地学习习惯培养,训练学生坐姿时,要求他们记住六个字:“头正、腰直、脚安”。老师与学生约定了口令,老师说:“一、二、三!”学生就能习惯性地条件反射:“坐端正!”老师双臂胸前平曲,学生就知道老师的意思,马上“坐端正”;学生写字时,老师提醒学生“写字做到…”,学生立马回答:“三个一”,并能迅速纠正不正确姿势。经过多次训练,逐步巩固,孩子们就养成了正确的习惯了。习惯训练时,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进行。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
二、老师以身作则,感化学生
榜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用榜样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学生,可以把抽象的规范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学生都将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要以身作则,作出榜样。不但要用爱来教育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比如我校开展了“环保小卫士””活动,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捡起它,放入校园近处的垃圾桶。学校领导、教师做好表率作用,学生看见领导、老师都亲自弯腰捡起垃圾,学生也就能跟着做,每次学校大扫除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这样训练了学生不乱丢乱扔的行为习惯,为净化校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每天早晨,学校领导、老师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上课时师生问好,我始终坚持行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我问好,每次我都点头或招手向同学们问好。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受到榜样影响,学生就会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我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 又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我要发挥示范作用,用教师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在课后,学生经常看到我在课室里专心地读书,他们会被我的行为所感染。同时,学校设立书吧,为同学们的课间、课外阅读提供方便,每周星期五第五节课,我会和学生在那里认真地阅读各种书籍。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
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社会、学校、家庭是学生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有着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完成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他们对学生的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做为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长的教育更具权威性、先入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家庭的教育与学生的成长同步,所以更具备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的言传身教、情景影响为主,所以更具有感染性。在学生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性的,从社会风尚、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实施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起全面性的作用。如在学校里,我们有的小学生,经常迟到,经常打架,不爱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欠佳,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还结伴贪玩,爱说假话骗人等等,都和家长的影响或是这些小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学校就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总而言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它需要不断地给予督促与引导,需要学生长期的不懈努力去完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多关注,关注小学生的教育与成长,注重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小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宽松美好环境。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認识到,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够的方法和耐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学生的行为会出现反复,只有坚持从小事做起,事实入手,以身作则,长抓不懈,相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会逐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