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19-11-18时洪玲
时洪玲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在课改引导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学科教育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需要做到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帮助。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
由于我国教育的不完善,使教师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强制性灌输知识,这也造成了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存在着学生基础不在一个水平、思维混乱以及不能独立解决困难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将我们的教学目标做到有效且高效是教师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有差别,主要还是因为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不一样,而思维导图作为高效的思维管理工具,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人们渴望创新的精神,发展了思维,使得学习效率被提高。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以下优势:第一,信息技术课本身就对学生存在一定的吸引力;第二,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这门课程学的更好。
1应用思维导图实现课程导航和知识导学
在教学一开始进行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信息技术是什么、信息技术这个课程主要讲的是什么以及有什么作用,在讲过几节课之后,引导学生在自己本就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扩散,进而扩大自己的知識面,将所学的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导航和知识导学。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容易被理解,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结构和功能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只是一股劲儿的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理论知识点上被动学习,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只能了解到独立且散装的知识碎片,而做不到将全部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整合。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实现课程导航和知识导学。比如说,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列举出信息技术这个学科的目录和重要的知识点,在每节课之前,利用思维导图做出本节课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知识总结。
2应用思维导图转变学习方式
在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带入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探索新的事物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关于思维导图的绘制,这个绘制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在绘制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将这些进行整理总结,把握住教学重点,从而高效完成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也能对一些关键词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例如,在《加密与解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预习的作业,也就是绘制一个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上课的时候挑选几名作业完成的优秀的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其他的学生要对老师展示出来的作业进行思考,看自己是哪部分没有做好,然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将具有代表性或比较特别的问题进行解答。
3应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中不仅体现在教学新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促进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小结或者总复习阶段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对近期刚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列出具有结构性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完善知识框架。在准备复习考试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整的思维导图直观地了解知识体系,对其中的重难点和常考知识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样学生就可以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然后再结合之前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保证能够将整个学习的信息技术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例如,在《数据编码》这一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之前建立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总结新的思维导图,其中就可以包括大体纲要,由纲要分支出这一节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在进行具体内容的分支,一层一层递进,就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内容充实的思维导图,学生有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理解信息技术重难点的知识时就会更加轻松。
4结语
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在带领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化时就会更加高效,学习效率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