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9-11-18丁康伟
丁康伟
摘要: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抽象或概括,也是生物学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课标》明确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围绕重要生物概念展开,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建立和应用。”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对于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我将以《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为例,介绍生物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希望能给一线生物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抽象或概括,也是生物学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课标》明确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围绕重要生物概念展开,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建立和应用。”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物概念应对各种场景。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笔者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深入思考,现结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课例简单介绍一些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引出概念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也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验情境等等。
1.1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植物的呼吸作用”概念
首先用课件展示图片(见图1):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A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B内。然后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
这组实验是前面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中的内容,通过这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特点。在学生回答之后,進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见图2)。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理解并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人们总是喜欢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因此,用熟悉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习认识新事物。图1是学生之前学习过的用于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所以学生可以很快地得出答案:在A装置中小鼠最先死亡,因为B装置内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但是图2中当B装置被黑布遮起来后实验的结果发生了变化,B装置中的小鼠最先死亡,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许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仅仅罩了一个黑布就改变了实验的结果呢?于是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学生讨论的热情很高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得出:不仅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植物的呼吸作用。
2概念的形成和建立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不能直接从书本上照搬过来,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消化和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如资料分析、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及教师的精讲点拨等。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生物概念就是前人通过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的。因此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实验探究和实验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对生物概念形成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感知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印象,再上升到理论,形成概念,从而真正理解概念。
2.1活动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教师:
(1)邀请一名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并叙述。可以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作为知识铺垫。
(2)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用黑色塑料袋?(2)实验的变量是什么?(3)装有新鲜蔬菜的塑料袋内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了什么?
(4)实验完成后请学生观察装有新鲜塑料袋的内壁是否有水珠出现,思考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用两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上新鲜的和烫过的的蔬菜,放置一昼夜后将里面的气体挤压到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
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实验现象:装有新鲜蔬菜的塑料袋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植物活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分。
2.2活动3观察演示实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教师:课堂演示《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实验,提出问题:
(1) ;两只锥形瓶密封后为什要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2)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评析:植物的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水平,很难直接观察到,但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或观察演示实验,可以直观地感受植物呼吸作用,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得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的实验结论。实验法形象、直观地展示实验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活动4观看实验《种子的呼吸作用》视频,总结生物概念教师:播放《种子的呼吸作用》视频,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盛有煮熟种子和萌发的种子的保温杯内温度为什么不一样?
甲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热量从何而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联系种子的萌发)
指导学生用反应式总结植物呼吸作用的内容并组织语言给植物的呼吸作用下定义。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实验现象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并释放能量,能量用于植物的生命活动。
植物呼吸作用公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是指植物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评析:播放实验视频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课堂时间紧迫、教学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实验视频播放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无法亲自操作实验的遗憾。通过视频,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通过写反应式的方法对呼吸作用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简洁明了,方便学生记忆。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对呼吸作用的定义进行描述,由学生自主构建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形成概念。
3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以巩固和运用概念。巩固概念是记憶和掌握概念的过程,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的方法就是对概念的运用。巩固概念有多种方法,比如判断、对比、选择、填空、改错、画概念图、问答题等。
3.1活动5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评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它们的概念混淆。教师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区分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形象化,又能促进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除此之外,生物学中许多易混淆的概念都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等等。
3.2活动6呼吸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冬天到了,妈妈买来几盆绿色植物,想美化儿子的房间,同时,天冷了不用开窗也可以净化空气,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时间久了,儿子感到夜晚睡觉时室内很闷,心里十分奇怪。
提出问题:“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农民伯伯种庄稼的时候,经常要帮作物松松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评析:生物概念是生物现象的本质抽象,学习生物的主要目的就是用生物概念去认识生物世界。在概念教学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结语
生物学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俗话说“教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适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师首先要充分钻研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其次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根据教学效果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生物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2011,(1):5.
[3]吴海燕张雪梅.例谈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构过程与意义[J].中学生物学,2013(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