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2019-11-18王欢欢
王欢欢
摘要:教师对初中英语教学进行完善,让学生在互动的教学情境下,对所学习英语知识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从多个角度入手,保证学生感受到互动学习力量的情况下,也会全面释放自我和发展自我。教师让互动教学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形成了符合学生进步的互动教学情境下,引发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深度学习和思考。文章分析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具体教学策略开展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多元互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意义;策略
教师把握课堂互动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学习空间的过程中,也认真思考英语知识。多元互动教学情境沟通的时候,引发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的深度思考和研究。学生跟随教师正确讲课步伐,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师对互动教学形式进行有力打造,为学生制定出完善互动教学情境下,保证学生拥有了互动学习的良好体验。最终,让互动教学释放出应有魅力。
1多元互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意义
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展现出十分重要价值。第一,会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欲望的情况下,引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深刻思考和分析。学生拥有了知识学习的欲望和模式。同时,在引发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重点探析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会让学生拥有互动的重要情境,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背景下,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和发展。学生不再单一化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处于合理性的学习模式下,让学生的初中英语知识学习更加完善[1]。第三,学生在互动情境中,对初中英语知识进行了重点的论述,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下,也拥有了自己的准确理解。总之,在互动教学的合理释放下,保证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冲击,也会在形成良好学习体系之中,感受到所学习内容的重要意义和精彩。
2多元互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2.1实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提升互动效果
教师通过问题的合理运用人,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机会和空间。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合理引导和研究,保证学生确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模式下,引发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深度分析和研究。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的英语教学体系下,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释放。
在进行《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问题激发,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拥有了互动的模式。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形成了合理性认识的情况下,也会更好的带动初中英语教学发展和进步。教师的问题释放,为学生彰显自我提供了明显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欲望。
2.2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教学互动更加合理和全面。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根基。教师针对《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入手,为学生制定出一个明确的學习方向。让学生拥有合作学习明确任务的情况下,学生之间交流和分析。然后,教师以动态性合作学习管理为主,让学生拥有合作学习指引[2]。这是进一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互动的重要指引。然后,学生在教师的互动指导下,对合作学习内容重点完善,让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生也会因此在互动情境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进步。
2.3开展互动教学评价,巩固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过程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为学生提供明确规划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更加合理。互动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评价。学生针对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情境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在发挥出学生主体地位情况下,让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彰显出一定教育精彩。然后,师生之间评价,教师以互动为主。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实际状态,为学生提供合理性学习指引的背景下,让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以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方法运用等方面入手[3]。为学生提供适当评价之后,巩固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
3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具体进行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对所学习知识深度思考。教师让学生拥有良好学习规划和引导的过程中,在互动学习的情况下,也拥有自己的准确理解。教师不断的释放出互动学习的精彩,为学生提供了良好互动学习模式下,引发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的深刻理解。在互动教学情境的顺利构建下,保证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以释放,由此让学生形成了完善自我发展的规划空间和根基。
参考文献
[1]栾婷婷.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探讨[J].英语广场,2019(12):132-133.
[2]丁丽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艺术的探索与应用[J].英语广场,2019(03):134-135.
[3]李峰.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19(0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