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史地与民俗课程校本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9-11-18李佩佩
李佩佩
[摘 要] 旅游史地文化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課,随着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转变为服务岭南地区旅游经济,原使用教材已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根据学情构建校本化教学目标体系、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校本化教学活动策略、贯彻多元评价理念,建立校本化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关 键 词] 旅游史地与民俗;课程校本化;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44-02
一、前言
我校于2010年开办旅游专业以来,一直把旅游史地文化课程作为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旅游”这门陌生的学科。课程开设以来,一直使用广东省教育厅推荐教材——《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旅游史地知识》2011年版进行教学,实现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目标。而随着专业的深入发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服务岭南地区的旅游经济,该课程和教材的不足日渐显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材陈旧,内容广而不精
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最新版为2011年8月印刷的版本,为7年前出版的教材;除本教材以外,难以找到其他的旅游史地教材。该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十二大旅游区的自然及经济概况,以及主要的旅游景点概况。全书没有图片,数据未有更新,知识广泛而不精确,使用该教材将会使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也不符合中职生好动的性格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习特点。
(二)教材内容区域性弱,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我校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为广东本土大旅游行业企业培养人才,需要较为深入地了解岭南地区的史地知识及民俗风情;而目前使用的2011版的《旅游史地知识》却没有与之相关的内容,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探索通过课程校本化丰富该课程的内容和灵魂,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就显得尤为紧迫。
二、根据学情基础,构建校本化教学目标系统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尽量符合企业的需求,在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情基础,以课程目标为框架构建具体的教学目标系统。
(一)学生学情基础
本校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与广州市中心地区学生相比,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知识面窄,知识积累少;理解及创新能力有待训练提高;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缺乏清晰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但是,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较强,对活动类的学习、操作类的知识感兴趣并能主动学习。
(二)课程目标方向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本课程在教学中从以下维度设定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2)过程与方法方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4)心理调适方面。
(三)教学目标系统
具体到“旅游史地与民俗”该门课程,符合学情基础和课程目标方向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积累丰富的岭南文化知识与民俗风情知识,并能逐渐用自己的语言讲解或与别人交流学习到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积累查找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并学会通过实践鉴别信息的真实程度;同时懂得如何记录、整理和呈现自己所学习到的信息,如能制作手抄报、信息卡、宣传单、思维导图等,展示相关文化信息;在学习中,学生还需要积累训练讲解和交流互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和学习岭南史地文化与民俗风情,并认同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学生能热爱岭南文化,产生共鸣与自豪感,喜欢探索文化的过程。
4.心理调适方面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的区别之一,在于毕业后上岗就业。在企业的用人需求及用人反馈调查中,强调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职业观念及抗压能力,因此旅游史地与民俗作为专业基础课,也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力。
三、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校本化教学活动策略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旅游史地与民俗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学情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校本化教学活动策略。
(一)丰富教材内容与形式
本次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过程中,除了使用纸质版教材,还加强组织学生使用电子化的教材,如扫描景区的二维码了解景区简介、观看景区宣传片、搜索景区网页、整理游记信息等。此外,教师还通过阅读旅游杂志、邀请研究岭南文化的专家开讲座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使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更广而精,教学形式更多样化,符合学生学情的特点。
(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重内容具有时代性及地区性
要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就需要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岭南地区(以广东三大民系为主)进行了区域划分,分为珠江三角洲、粤西、粤北、粤东等区域,通过教研组内部分工合作,利用各种渠道(网络信息查找、地方书籍查阅、请教地方文化研究的专家等)收集筛选整理出以上区域目前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整理各地区最新的旅游资源状况,整理以上区域的民俗,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优化校本化教学活动策略的具体措施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总结以往教学史地课的经验,本次對课程进行校本化更加注重教学策略的调整。
1.把理论讲授教学转为任务驱动型教学
以往史地课的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主要教学策略为师生互动、视频学习、教师讲授等,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重新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策略进行梳理,每个学习单元分为3个学习任务,层次由浅到深,分别由信息整理(表格形式呈现)、信息分享(制作海报等并进行介绍)、景点讲解、简单的旅游线路分析等活动构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改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变“听”为探索。以上教学活动以任务书、情景等方式,固定编写在校本化的教材中,把原来理论性的教材变为任务型学习的教材,也大大方便了教师备课,统一了上课进度,缩短了不同班级的上课差距。
2.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的环节
学习史地知识基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岭南文化知识,本质的能力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导游讲解。因此,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的环节,并把该环节当作教学常规固定下来。具体操作方式是:为每位学生确定一个自主学习的主题,要求学生自行运用学到的方法收集各种形式的资料,做成PPT或其他形式的展示资料,进行该主题的介绍分享。
3.开展第二课堂深化教学成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旅游专业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尤其是服务于岭南本地旅游经济,学生必须得熟悉岭南本土资源的情况,但学生对每天见到的资源却不以为是资源。因此,在本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特别设计了第二课堂学习环节,与认知实习挂钩,每学期带领学生参观1~2处典型的岭南文化景点,如宝墨园、莲花山等,并要求学生在活动地点进行讲解视频录像,活动后进行资源整理的汇报或讲解,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主动认知身边岭南旅游资源的意识。
四、贯彻多元评价理念,建立校本化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与中职生的能力要求也是相符的,因此本次课程校本化也贯彻多元评价的理念,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对学生进行更为综合的评价。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旅游史地文化与民俗”校本化后,评价主体包括任课老师、第二课堂实践带队老师、学生等。每次的学习活动,教师需制定尽量具体和可衡量的评价标准,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评进行教师点评和建议,使每次活动有始有终,有改进的措施。
(二)评价内容多维化
评价除了对学科知识的评价,还需对学生搜索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海报、表格等)、PPT的制作、讲解技巧、小组合作等方面开展评价,重视激发学生能力上的长处。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作为一门考试学科,根据教务科的要求,期中、期末考试采用试卷考试,各占总成绩的30%,每次的常规自主学习汇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课堂小组任务开展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均列入平时成绩的计算中,占总成绩的40%。在这些任务型活动的考核上做到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并于活动开展前对学生进行详细解释,发放评价表,并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环节。
五、实践成效
根据以上探索,笔者在2017至2018级学生中全面进行旅游史地与民俗的课程校本化实践,并观察教学成效的变化,以评价该课程的校本化是否有效。通过实践积累,该门课程的校本化教学有以下成效。
(一)学生学习目标明晰,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课程校本化后,教学资料以技能性的学习任务为单元,以地理区域为模块,每个单元和模块的学习框架是类似的;学生在使用教学资料时,能迅速理解本次课的任务,同时能迅速看到以何种载体呈现任务结果(如用手抄报的形式整理出湛江湖光岩的分景点),学习目标具体而清晰;经过数次类似的任务训练后,学生就非常熟悉任务驱动型学习方法。这非常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二)学习成果富有展示性,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
任务型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有载体,可以反馈任务完成的情况。课程校本化后,在教学环节中,经常要求学生运用手抄报、思维导图、景点讲解、PPT汇报、微信推送等方式来呈现学习成果。这些成果富有展示性,同时小组间又有竞争性,因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学生技能能力提高,无意识记忆增多
由于学生经常需要通过小组活动完成任务,展示成果,学生由原来的“听课”转变成“探索”,在这过程中大大地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筛选信息、组织语言、文书写作绘画等能力,在活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同学间的知识交流,因此无意识记忆增多,在交流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方法,课程校本化后,教师更方便综合运用课堂和课后资源;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科的系统性,分散了理论知识点,但从整体知识吸收的程度上看,更能实现该门课程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立今.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建设的探索[J].中国教师,2016(23).
[2]蒋文琦.桂林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校本课程研究初探[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6).
[3]孔翔国.富阳中职旅游主干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J].商情,2013(42).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