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种地貌,全球罕见
2019-11-18马恒健
马恒健
所谓穹窿地貌,是指一亿多年前地壳在运动中,受内外力挤压整体上拱,从而形成的一块帽状高地。其顶部在隆起过程中,断裂形成无数方山台地和峡谷坑窟。四川荣威的穹隆地貌,核心区东起内江市公民镇,西至自贡市荣县双古镇,北起眉山市仁寿天鹅乡,南至威远县庆卫镇,总面积900余平方公里,整体高出四川盆地300~500米。这方特殊土地上的典型特征是:拥有众多顶平壁绝的方山集群、众多如陨石撞击的地窟天坑、众多纵横深切的幽谷沟壑,以及众多宛如天眼的梯级湖泊。
荣威穹窿地貌拔地而起的桌状山冈,常年处在云雾缭绕中,那些看似无路可上的断崖,令人充满好奇的遐想。最高峰俩母山,衍生出13条河流和58条峡谷,呈现出一派异石奇峰、流泉飞瀑的天然盆景意趣。荣威穹窿地貌以400~500米的相对高度,凸出于周边红层丘陵之上,夏季最高气温低于周边城市6度以上,加之63万亩森林覆盖群山,因此被人们誉为“红盆中之绿岛,热盆中之凉台”。在荣威穹窿那些平阔的山顶上,如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寨堡尚有近90座,它们曾是当地百姓躲避战乱之所,是国家抵御外敌的坚固营垒。因寨堡而衍生的摩崖石刻、造像、石窟寺等古迹,至今仍然坚定地盘踞在山巅。
荣威穹隆以西:荣县双古镇坚如磐石牛峰寨与形似板斧大刀寨
荣威穹窿的构造特征是南陡、北缓、西窄、东阔。位于其西部边缘的,正是被誉为“万峰群舞之地”的荣县双古镇。
双古镇地域呈现着典型的穹窿地貌。竞立的千冈之上,大多筑有古寨堡,几乎一山一寨。最为知名的寨堡,有状如卧牛的牛峰寨,形如屏风的平安寨、山形奇特的亮洞山寨、俨然如盆景的三箩寨,蜀中大儒赵熙隐居过的大刀寨等。
牛峰寨位于双古镇南5公里处一座拔地而起的台地上,海拔约800米,相对高度400米。据《牛峰寨志》载:“此寨为历来避乱之所,山势陡峻,水源繁滋,为邑中第一险隘”。据当地村民所言,清咸丰年间李蓝农民军在川南一路攻城掠寨,势如破竹,连高墙深垒的自贡大安寨都险些被攻破,而牛峰寨却稳如泰山。这既因为有着桌状山冈的天然险阻,也因为有着寓意颇深的三道寨门:天时门、地利门及人和门。
在环绕牛峰山的、呈现桌状山典型地形特征的绝壁上,人和门扼住在绝壁上掏凿而成的进寨主要通道,它右傍的高数十米的陡壁向道面倾斜,似乎摇摇欲坠;它左临的深数十米的沟壑深切,人马一旦坠下将直落数十米深的沟底,在这本来已是天险之处,人和门当道而立。天时门凿筑于牛峰山顶一处悬崖上,所在的位置也是绝险,它的石门枋直接在石壁上掏凿而成,护墙是用人工开凿的大条石垒砌,护墙外便是深七八十米的断崖,门外是一条约一米宽的苔痕累累的石板道急转而下。
最令人惊奇的是地利门。在一处呈月牙儿状的台地上,地面有一道宽约五米、长约二十米的豁口,走近豁口下望,原来这是一條呈40度角的下行石梯道,梯道尽头便是地利门。面对地利门,你会惊讶地发现高十多米的城墙,根本没有一匹墙砖,而是一堵严格意义上的整体石墙,原来,此门及梯道,是在一整块顶部面积三百多平方米、高十多米的巨石中间,用人工活生生地掏剖开凿而成,其寨门的独特之处,用坚若磐石来形容恰如其分。
在双古镇众多寨堡中,最为易守难攻、最为历史悠久的,当属位于镇北的大刀寨,因大刀寨坐落的山巅酷似刀锋朝天的一柄板斧,所以得名。如今遗存的南寨门门楣上,可见阴刻的“友信”二字,其拱门处尖石阴刻的“宝祐丁已季冬吉日书”可辨,由此可断定大刀寨始建于如火如荼的宋蒙战争时期。寨内遗存的另一重要文物,是一幅关于大刀寨来历的崖刻《宋砦堡胥隶军籍》,撰写者为 “中国晚清第一词人”的荣县人赵熙。双古镇众多寨堡的门墙等地面建筑设施已面目全非,但仍呈现着荣威穹窿地貌古寨堡独特的风貌。它们的传奇故事仍代代相传、魅力不减。除寨堡外,双古镇众多别具幽趣的干龙洞、水龙洞、野鸡洞、仙人洞、石笋洞等,依托着独一无二的穹窿山景观,常常让探险爱好者流连忘返。
东南边缘:荣县与威远县交界之地境内最为典型的方山大老君山
离开荣县双古镇,奔向荣威穹窿地貌东南边缘,便来到了荣县墨林乡与威远县镇西镇交界的大老君山。
大老君山古时又称荣德山,海拔800米,仿佛被拦腰截断的一根擎天的石锥,山顶与山底几乎一般大,绝壁完全垂直于地面,堪称荣威穹窿地貌最为典型的方山。
由于环山基本为垂直的绝壁,若开凿盘旋而上的平缓山道,工期漫长且艰难。当年的开道者逆向思维,干脆凿出一条笔直如天梯的上山之路。行走其上,如果不采用手足并用的爬行动作,便有可能失去重心,一个后仰直接滚到山下。所幸,在这段山道,古代的修路者采取了非常人性化的措施,除了在临悬崖一侧修了护栏,还在靠崖壁一侧的齐人肩高之处,以1米左右的间隔掏凿了一个个碗口大小的石孔。石孔口小肚大,称为“抠手窝”。这样,上山者一手抓住护栏,一手抠紧石孔,便可确保安全。当身负重物上山时,这样的安全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赵熙的一首七言绝句,赫然镌刻在上山石径的起始处一堵高七八米的石壁上。诗曰:“一念前生堕世间,飘然人外御风还。秋来化鹤三千岁,独立荣州第一山。”落款为“乙卯秋郭洄招游赵熙记”。此诗以空前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其浪漫的表现手法,将大老君山的神奇雄伟描写得淋漓尽致。快到山顶的崖壁上,有两块各有两平方米左右的摩崖石刻碑。一块称为刻于唐代的“薛高丘摩崖碑”,另一块南宋时期的摩崖石刻碑,碑文已全然模糊不清,唯有刻于碑额的“绍熙判府曹公老君山保守记”十二字,因每字有手掌般大,故仍旧十分清晰。大老君山崖壁上的《绍熙判府曹公老君山保守记》碑,确切证明在长达52年波澜壮阔的南宋四川抗蒙战争中,大老君山是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构筑的,山城防御体系中的州府一级军事中心。当年的绍熙府通判曹公,无疑就坐镇大老君山,以决死的气概,指挥军民顽强抵抗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
清代乾隆年间《威远县志》载:“大老君山……上有老君洞,修道石崖十四所。有池,古开千叶莲。”大老君山山顶,正如在山下远观的那样,坦平如砥。但想象中掩映于森森古柏之中、气象肃穆的老君祠,却早已灰飞烟灭,唯有立于老君祠原址的一座砖木结构的简陋民房,给寂静的山顶带来人间的气息。这座看似民房实为小道观的建筑,是21世纪初,一郭姓母子靠化缘和自己的积蓄修建而成。有意思的是,据说这李老君塑像胯下,便是荣县、威远的分界线,也就是说,李老君双脚分踏荣、威两地。
核心之地:威遠县越溪镇穹窿主峰俩母山
离开老君山,折向西北方向,进入荣威穹窿地貌的核心区域威远越溪镇。荣威穹窿地貌的主峰俩母山,坐落在这里。
俩母山是荣威穹窿地貌区域内300多座台地方山的最高峰,众多孤峰、石柱、天坑围绕着它,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站在俩母山之巅,发出“此乃祖山也” 的感叹。随后,他在山麓设“铁箭卫”,利用这里丰富的铁矿,打造刀剑,使之成为蜀汉最大的兵工厂之一。
驻足俩母山脚,可见两峰并立,相依相偎,如母抱子。其中的娘母山,海拔835米;女儿山海拔830米,两山相距仅50米。俩母山流传着奇异的传说:玉皇大帝遣娘女二人下凡,定居此地,除妖治魔安抚百姓。娘女去世后,化为两山相依而立,显灵显圣,庇祐世代百姓。后来,当地百姓感怀娘女二人功德,在山顶较为平阔的娘母山上,建庙宇殿堂,塑俩母神像,俩母山由此名满川西南。娘母山四周是悬崖,在相对高度一百多米的绝壁上,凿一条弯曲迂回的石梯,成为通向山顶的唯一通道。由于娘母山顶仅有数十亩,因此令它声名大震的,正是寺前供奉着俩母山神的俩母山神庙。此庙是威远穹窿地貌区域内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山神庙。
另外,其山顶还凿有一个近20平方米的水池,池壁以条石垒砌,旱不涸,雨不溢。直到如今,池中仍碧水一潭。并且山顶之上还有一块块熟地,可四季栽种庄稼果蔬。在冷兵器时代,具备了这两个物质条件,再加上险峻的地形和血战到底的勇气与决心,可固守相当长的时间。
除了人文风景,俩母山上还有一道独有的奇观:晨分阴阳。逢农历每月上旬,于黎明时站在娘母山顶,面向东方,眼前会逐渐呈现玄秘而壮丽的景观:当东方发白而西方仍是一遍黑暗时,东方极目处,只见自南向北一条耀眼的亮线横亘天际,缓缓地自东向西横扫而来。亮线过处,豁然天明;亮线尚未过处,一片黑暗,苍茫大地阴阳分界十分明显。俩母山巅犹如一座360度的观景平台,伫立其上环视,层峦叠嶂的穹窿山奔来眼底,如海的苍山令人感觉飘浮在波涛之上。
俩母山旁的特色方山面积之冠向家寨和生态原始的高顶寨
向家寨距俩母山不远,海拔760米,在威远两河镇勇敢村境内。此寨是荣威穹窿地貌区域内面积最大的方山,寨顶面积达7500亩,寨门多达8道,寨内林深路险、人烟稀少。
由于向家寨东西长4.5公里,南北长3.8公里,面积十分广阔,因此南宋抗蒙时期,围绕该寨的衙府及军事重地,又修筑了一圈内城墙。如今残存的一段长约200米的内城墙,已倾颓得只有二、三米高,被藤蔓植物和野草覆盖得密密实实,犹如一条僵死的绿色巨蟒。在内城中,当年府衙的屋基依稀可辨。离府衙残址不远处一块平地,被当地人称为“公局界”,是当年审案、行刑的地方。大概是因为此处死人太多,当地村民历来都不在这里种庄稼。
向家寨下的围子湾,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占地10余亩的宋墓群。走进已探明的4座宋墓,可发现其中一座墓内结构精巧、牢固。墓道两边,是巨石雕凿的一根根整石石柱。拱形的墓道顶部,同样是用一道道呈半圆形的整石加固,以保永不坍塌。在这深近10米、高约3米多的墓内,浅浮雕的待女、花卉,将墓室装饰得富丽堂皇。有意思的是,分别位于墓室两侧且对称的两个如真人一样大的待女,如浮在水中一般作飞天状。其裙裾迎风飘拂,其双臂撩云拨雾,一副飘飘欲仙的模样。能够判断该墓主人大致身份的,是墓内石壁上的一幅立姿人物浅浮雕像,此人身着官袍,挺胸昂首,头戴宋代官员独有的带帽翅的官帽。在这一处不大的山湾发现密集的宋墓,可以推测此地是宋代的公共坟场。或许,它还是战死在此南宋将士的国殇园。
向家寨与另一寨顶面积达3000多亩的高顶寨,相隔于谷深达250米的盘家沟。因此,两寨四周的绝壁相对高度在百米以上,寨顶原始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另外,荣威穹窿地貌區域内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构造型天坑,也位于向家寨附近,这两个天坑的形状如天体撞击而成,很是壮观。
高顶寨有大寨门、二寨门、幺寨门和尾寨门四道寨门。大寨门是高顶寨四道门中最险峻的一座,高约五六米,用修凿工整的大石条垒砌,临悬崖一侧用条石筑墙;倚绝壁一侧,石壁便是天然城墙。门内左侧石墙上,雕刻着每字一尺见方的“古高顶寨”四字。当年笔力遒劲、刻痕深凹的四字,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字迹漫漶,仔细察看方可辨识。而刻在墙上的清代咸丰年间的维修碑记,因字体小、刻痕浅,虽不久远,却已无法辨读。穿过大寨门,眼前是呈45度向上的石板路。攀行仅百余米,又有一道城门,此城门和大寨门一样高大敦实,但令人诧异的是,它正面宽仅十余米,不见两侧绵亘的城墙,犹如烽火台。驻足细看,它的两侧都是深渊;回首走过的石板路,实际上是修筑在薄如刀口的山脊之上,这座被当地人称为二寨门的城门,将通向山顶之路完全封死。站在二寨门门楼远眺,流岚雾霭间,周边的穹窿山岭如飘在云端的仙境,令人不知是在天上还是人间。这样的隐秘险要之地,自然会被历史上的各色人等因不同需要而相中。它经历南宋蒙军的血腥杀戮,沉寂数百年后,清代一名叫作孙静阳的御医,曾隐居于这与世隔绝之地,他修山庄开鱼池,养珍禽饲异兽,过着逍遥自在的神仙日子。
过二寨门前行,松林蔽日,蕨草没径。由于高顶寨已无人定居,且数度血流成河,不由令人感到静谧中的阴森之感。眼见一处残破的石窟佛龛,方显现一丝人的气息。这几龛造像,分别是神仙圣人、达官贵人及百姓祭祀场景。造像虽损毁风化得较严重,但人物身份仍可辨识。据专家考证,龛中雕像应出自唐代。幺寨门同样筑在悬崖绝壁间,横穿高顶寨后,便经此门下山。幺寨门的拱顶,已坍塌出一个大洞。从这无情的岁月所开凿的洞口仰望苍穹,悠悠的思绪会将人带入时光隧道,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