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9-11-18麻春玲唐静
麻春玲 唐静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氟伐他汀钠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水平。结果 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的NIHSS评分(5.34±1.29)分低于对照组的(7.96±1.0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全血粘度(4.51±1.22)mPa·s与血细胞比容(36.57±3.24)%均低于对照组的(5.66±1.21)mPa·s、(43.26±4.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全血粘度(5.66±1.21)mPa·s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1.99±0.41)%低于治疗前的(6.75±1.73)mPa·s、(2.59±0.4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且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氯吡格雷;氟伐他汀钠;急性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血液流变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6.027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 为研究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本研究观察了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治疗组男29例, 女31例;平均年龄(66.72±7.15)岁。对照组男36例, 女24例;平均年龄(66.59±7.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为首次发病, 或既往发病但未有神经系统后遗症;③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 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①头颅CT显示急性脑出血;②近期有颅外伤史;③近15 d进行过较大的手术等。本研究已经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液循环、控制血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d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0179)治疗, 80 mg/d, 睡前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0035)治疗, 75 mg/次, 1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水平。治疗前后均根据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 分值越高, 则表示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 两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全血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指的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动脉发生狭窄或梗阻, 引起脑组织血氧供应不足发生坏死, 导致脑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种疾病[3]。患者临床可出现意识、感觉、运动障碍, 表现为肢体麻木、言语障碍、偏瘫等,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具有严重威胁[4]。目前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 但溶栓对时间要求严格, 大部分患者就诊时错过了最佳时间, 因此给予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治疗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NIHSS是评价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量表, 可对人體主要动脉病变可能引发的症状体征进行评估[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 治疗组的神经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 临床治疗效果更好。这是由于治疗组加用了氯吡格雷治疗, 氯吡格雷是临床广为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是一种血小板受体拮抗剂, 可抑制机体合成血栓素A2, 并促进分泌前列环素, 使得纤维蛋白的结合位点暴露率降低, 从而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效果, 并且不对血小板环氧化酶产生干扰作用[6]。
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常伴有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7]。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治疗组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全血粘度(4.51±1.22)mPa·s与血细胞比容(36.57±3.24)%均低于对照组的(5.66±1.21)mPa·s、(43.26±4.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全血粘度(5.66±1.21)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1.99±0.41)低于治疗前的(6.75±1.73)mPa·s、(2.59±0.4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周峰等[8]的研究显示, 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可以反映机体血液异常情况, 与患者血液循环的障碍程度具有相关性。同时, 全血粘度可以直接反映出机体的血液循环的优劣情况或组织的供血状态, 可以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且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洋, 代瑞宁, 史秀丽,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6, 24(4):405-408.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1, 2(3):50-59.
[3] 陈庆友, 张艳蕉, 于熙莹.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16):1453-1455.
[4] 李晓波, 黄敏, 陈蓓蕾, 等. 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6, 35(1):22-26.
[5] 姬少珍, 金香兰, 郝颖, 等. NIHSS评分为0分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特点及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5):1812-1815.
[6] 梁茜茜, 张庆, 李莉, 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16):1446-1448, 1467.
[7] 苏延玲, 王红丽, 张中华, 等.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国药房, 2016, 27(27):3802-3804.
[8] 周峰, 马黎, 傅国萍, 等. 依达拉奉在预防控制脑梗死患者感染发生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2):2710-2713.
[收稿日期: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