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霞客与岩溶地貌

2019-11-18张洪民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指导意义徐霞客

张洪民

【内容摘要】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旅行家。徐霞客的一生可以用“志在四方”四个字概括,他一生游历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游历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体会和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风土人情全部都记录了下来,他的旅行笔记后来被编著为地理學名著《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为我国地理学的研究留下了重要的资料。本文立足于《徐霞客游记》中对岩溶地貌的生动描述,重点阐述其对研究地热地震分布、矿产形成、水利建设、布局居民点和交通线路等方面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徐霞客 岩溶地貌 指导意义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少年时代就立下了“遍游九洲五岳,问其名山大川”的宏图大志。

成年后,他冲破了封建科举的罗纲,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大自然,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对祖国河山的考察和研究。

徐霞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徐霞客游记》对岩溶地貌的分布、类型、特征和成因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研究,有比较科学的解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徐霞客逝世一百多年后欧洲人爱士倍尔才进行岩溶地貌的考察。当他逝世二百年后,欧洲人石曼才对岩溶地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他们的考察远不及徐霞客广泛,对岩溶地貌的描述记载研究也不及徐霞客,所以徐霞客是世界研究岩溶地貌的先驱,《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最系统研究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

在一生的游历中,徐霞客曾先后详细考察一百多个岩洞,《徐霞客游记》中对洞穴构造的描述,对其特征和形成原因的分析,都十分有声有色,有理有据。同时他还对我国洞穴的类型、分布及其对水利、农业、居民点分布和交通的影响等方面都做了细致、客观的科学论述。

徐霞客对洞穴的描述与研究,涉及到洞穴的地理位置、结构、类型、溶蚀、侵蚀、崩塌的形成机制,以及洞中的水文状况、气流风速、次生沉积物的类型、形态、成因等许多方面。它几乎涉及到洞穴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他对洞穴的描述与解释,不仅科学,而且形象生动,使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他记录过的洞穴类型有:

(1)穿洞: 它“平透山腹”,“上若卷桥,下若通道,中无悬列之石,故一望通明”。它“东西对辟,两门交透”、 “皆透穴通明”。

(2) 多层洞:最常见,大量的洞穴都是多层洞。这是由于新构造运动使地壳一次次拾升,地下水位一次次下降,在岩溶地区也与之相适应,侵蚀、溶蚀成一层层的洞穴。如广西的七星岩洞,云南建水的颜洞,贵州的野鸭塘洞,浙江的金华三洞等。一般分为三层,即上洞、中洞和下洞,如金华的朝真、冰壶、双龙三洞。“所谓三洞”、“层累而下”、“洞中之水,实层注焉”。地下水位在底层,故那里常是地下河发育的地方。

(3) 脚洞: 它的洞口高于洞体,洪水期,水可以充满整个洞体。这种洞是沿地下河发育而成的。徐霞客记录这种洞的情况是:“布地皆小石,正圆如弹丸” ,有石卵层。 “其壁有龙影、龙床”, 即洞壁有水波痕。“龙影”是水印,“龙床”是流水侵蚀的边槽。洞内钟乳石不发育。

(4) 天窗洞穴: 此类洞穴有落水洞或陷阱与地面相通,开了“天窗”。徐霞客记载这类洞是“顶有悬空之穴,天光倒映”;“其下中空旁透,下坠处,皆透穴通明者”。

关于洞穴的形成,徐霞客科学地解释了它是流水溶蚀、侵蚀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徐霞客还科学地记录了钟乳石的形成是石灰岩中滴下来的水蒸发后,钙质凝聚析出、沉淀积聚而成。他在云南保山水帘洞观察说:“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此外,他还解释说,“皆石髓所凝”、“皆玉乳之融结”等。关于洞穴中由流水侵蚀、溶解和沉积而形成的各种微地貌形态,他也提出一系列概念明确的术语,给予形象化的科学定名。如“石莲”、“石床”“石幢”、“石蕊”、“乳笋”、“玉乳”、“石笋”、“石柱”、“乳柱”、“丸石”、“琼枝”等等。

由于溶岩洞穴具有一宽一窄,宽窄相间的性质,在狭窄部分风力很强,徐霞客对此也作了真切记录,并科学地加以解释。如在七星岩洞内他说,“始穿一门,阴风飕飕,卷灯列饥。盖风自洞外入,至此则逼聚而势愈大了。”这是他对流体窄管现象的科学认识,是相当先进的。

岩溶地貌区风景秀丽,有山有水。徐霞客在游历考查中,发现不少穷困人家以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如游临武至桂阳洲之间,抵石门蒋氏,便是据洞而居。《徐霞客游记》中记载: 蒋氏居洞穴“有山兀立,蒋氏居后洞,在山平翠微间,洞门东南向,一人即见百柱千门,悬列其中,俯洼而下,则洞之外层也”。由此可见,远古时代原始人类也常常利用溶洞作为栖身之所,因此不少原始人类的化石和生活遗迹大都是从溶洞中碳酸钙沉积物中发掘出来的。

《徐霞客游记》还展示了徐霞客常临摩洞名,拓碑或题字石刻的史料,并讲述了许多名胜古迹的由来,如七星岩的“水月洞碑”、“漓山祠记”等等,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自古以来岩洞即是文人雅士的旅游胜地。

《徐霞客游记》远远超过了地方志中对风景名胜的目录式枯燥罗列。徐霞客对每个风景区、风景点的位置、特点、地形变化、交通路线以及旅程安排等皆有记录,既引人入胜,又真实可靠,便于后人踵其步畅游。它不仅导游名胜古迹,还给读者提供有关历史背景、文物古迹、风情习俗等情况。所以说徐霞客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开发祖国名胜古迹的设计师。他同时提出要保护大自然,保护文物古迹和文物景点,不要任意破坏。他的这些设计构思,对现今世界和我国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仍可借鉴。

《徐霞客游记》中还有不少有关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温泉、地热资源丰富等方面的阐述。特别是西南地区地温较高,这与现今的板块构造理论都非常吻合。在地质历史演变时期,西南地区原为古地中海的边缘地区,在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石灰质,形成深厚而广布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海底抬升形成了陆地,随着高温的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更加速了溶洞的发生发展。

公元1639年,徐霞客在考察滇黔一带地质地貌时,对地热资源也有宝贵的记录。

(1)“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东濒大溪,西贯山峡。”

(2)“先趋其近,溪烟势独大者,则一池大四五亩,中洼如釜,水贮于中,止及其半,其色浑白,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沸泡大如弹丸,百枚齐跃而有声,其中高且尺余,亦异观也。

(3)“小溪流水中亦有气勃勃,而池中之水,则止而不流; 与小溪无与也。”

(4)“如仰口,而张其上腭,其中下绾如喉,水与气从中喷出,如有炉鼓风煽焰其下,水一佛跃,一停伏,作呼吸状。”

(5)“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深汤; 或跃时风从中卷,水辄旁射,揽人于数尺外,飞沫犹烁人面也。”……

由是观之,徐霞客在云南清水朗硫磺塘村考察,对地热资源的声、势、色及利用程度,作了堪称一流的真实记录。

从已发现的高温地区来看,绝大多数是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而我国正处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带,所以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成为地热集中分布地区,地热流和地下热水更加速了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徐霞客游记》对后来研究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形成和地震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洞穴的探测和研究,现今已成为一门专科,即洞穴学。掌握了洞穴形成的规律,不但能使我们了解地下水和泉水的分布,还能帮助人们寻找在石灰岩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下形成的一些有用矿床。如在广西发现了洞穴沉积锰矿,在贵州发现了沉积铝土矿,在云南也发现了沉积锡矿和一些溶解于地下水中的硫磺等元素。这为发展化学工业和医学上治疗关节炎、高血压、皮肤病等病症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地质资料。

了解岩溶地区洞穴的形成和分布,对于修建水库、兴修工矿企业、发展交通运输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毫不夸张地说:《徐霞客游记》是一本地质学的百科全书;它史料真实、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特别对岩溶地貌洞穴的考察研究堪称是人类文明史上极其辉煌灿烂的篇章。

(作者单位:江阴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指导意义徐霞客
RIGHT TO ROAM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新疆民族工作的指导意义
徐霞客志在四方
术中快速冰冻对判断食管癌切缘范围的指导意义
健康教育对高原地区剖宫产患者的指导意义
用法制化带动和促进正规化——论邓小平军队正规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