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的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研究
2019-11-18张文娟
张文娟
【内容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语文教材也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版,国家统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已于2017年起,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进行使用。投入使用后的教材,在课后练习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方面的调整,有了更加规范化的标准和延续。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课后练习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教材主要由范文系统、助教系统、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四个部分组成,课后习题属于实践部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模块,是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练习题数量的多少,难易程度的递进,涉及的方面等等,都影响着学生们进行课后习题练习的最后效果。
一、课后习题的作用
1.加深记忆,深入学习
课后习题是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设计的,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再一次进行巩固。課后习题体现了语文的关联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规律性,它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是帮助我们进行课文的深度剖析理解,让我们有层次、有结构的理解课文。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朱自清《春》,课后的思考积累第三题: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这个问题着重点出了作者朱自清对于春天的三个比喻,给予了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从这一方面入手,来进行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行课外的延伸,运用自己所学和积累的知识来比喻春天,进行知识拓展,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考察了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聚焦重点,全面掌握
课后习题一般都是针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设计的,由于课后习题篇幅有限,在统编后相应减少了课后习题的数量,所以课后习题更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着重突出课文重点,能够让学生较快了解课文的重点方面,分清层次,抓住了学习方向。同时课后习题是给予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思考、分析、决策能力的提升。
3.诊断学习,检验成果
课后习题可以看作是一次对于课文内容学习情况的检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结构性,难易程度结合,层层递进,适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地加以补充,并对教学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二、课后习题存在的问题
课后习题主要是围绕所学知识展开的,但它只针对于所学内容的部分模块,并不是整体。语文知识强调的是关联性和联动性,在这一点上部分课后习题存在欠缺。课后习题主要还是围绕课本进行,缺乏延展性,课外内容的补充较少。
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后习题的联系都不是主动的,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并非出于自身意愿。在这种心理下完成课后练习,并不能真正达到完成课后习题的目的,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收效甚微。
部分教师对于课后习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后习题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积极程度和完成度等。且在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后,没有对课后习题进行解答,进行及时的、恰当的指导,降低了课后习题的意义。
三、优化措施
在课后习题的安排方面,更加注重有序性,难易结合,综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课后习题的安排,是每个人都能够从课后练习中有所收获。
提升师生双方对于课后习题的重视程度,让双方明白这也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起着协助作用。改变学生对于课后习题的态度,让其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认真完成课后习题的内容。教师要认真进行课后习题的查验和指导,比如再课后练习时进行分组讨论,并由每一组轮流发表看法,进行交流。
同时在进行课程方面的练习时,适当引入一些课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接受更加多元的知识,引入新的元素,提升学生的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整体素质。
结语
课后习题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行课程积累,发散思维,全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学习能力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确课后习题在整个语文教学系统当中的地位,正确看待,认真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科学的、系统的利用课后习题这一环节,来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靳彤.“阅读方法”是什么?——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一条预习设计为例[J].语文建设,2018,385(13):10-15.
[2]冯善亮.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目标设计与达成策略[J].语文建设,2018, 85(13):16-18+27.
[3]靳彤.不可化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兼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 2018, 38 (4):46-53.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