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认输,也是一种修炼

2019-11-18叶雅萱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11期
关键词:悦纳认输德性

叶雅萱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赢”,成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直接目标和信念,但“赢”的教育若没有“输”的教育加持和调和,就容易走向极端,最终造就“输”不起的孩子。

如今,许多现象都表明我们的孩子似乎越来越输不起了。

首先,最明显的表现是,我们的孩子拿不起、放不下。

所谓“拿不起”,就是孩子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不愿接受新的挑战,只想待在自己安全舒适的圈子之内;而所谓“放不下”,则表现为孩子无法坦然面对和处理挫折和失败。

其次,最可怕的表现是,为了“赢”而不择手段。

2018年6月,山东淄博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秦某,居然在会考之后将同学马某残忍杀害,而其动机居然是:“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

这一切都在警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认输”,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教育中除了教会孩子努力追求“赢”,也要教会孩子坦然面对“输”,敢于“认输”,做一个大气、大写的人。

那么,在家庭德育中,如何让孩子修炼“认输”的品质呢?

第一,弱化“赢”的重要性,使孩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输赢。

很多时候孩子怕的不是“输”这一结果本身,而是“输”带来的后果,比如父母的责怪和惩罚等。

因此,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考试成绩是否名列前茅、是否始终保持进步,而是孩子是否保持着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不断钻研、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学习精神。

在和同伴的相处中,父母应关注的不是孩子是否能在争执中处于上风,或者孩子是否能夺回自己的所有物,而应该关注孩子是否能够保持应有的礼貌、谦让和友好,这相比于暴力抢回玩具、失去风度的斗嘴,更值得肯定。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而是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所谓输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同时,输赢也并非只有单一的标准,不能为了所谓的“赢”而迷失自我,输了自己内心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第二,善用鼓励,使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如今,“你最乖”“你最棒”“你最聪明”这些简单而抽象的表扬,成为很多父母惯用的“口头禅”。这一方面容易使孩子盲目自信,甚至自大,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导致无法面对挫折;另一方面,“最”的用语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不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无法接受他人比自己厉害。

因此,父母在进行鼓励时,一是应做到具体且有针对性,肯定孩子的进步,同时及时指出孩子的不足,并与其共同探讨不断改进的办法。

二是应该敢于将孩子从“最”的神坛上拉下来,正视自己的不足,悦纳他人的优秀,勇于向他人学习。

总而言之,適当地“认输”并不一定代表对积极向上、奋勇向前、坚持不懈等美好品质的否定和抛弃,而是为上述品质的形成奠定更为坚实的品德基础。使孩子在学会面对挫折、正确自我认识、积极悦纳他人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自己,这是家庭教育最重要、最迫切的现实任务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稿)

猜你喜欢

悦纳认输德性
悦纳自己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如何教孩子“认输”
荦然青春
北京现代悦纳正式发布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悦纳
认输的能力
认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