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隧道穿越浅埋偏压段处理方案探讨
2019-11-18姜同虎
姜同虎 吴 华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公路交通节能环保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1 工程概况
滁州至淮南高速公路滁州至定远段琅琊山隧道为分离式小净距隧道,右洞长407 m,左洞长478 m。隧道净宽14.50 m,近期为双向四车道通行(含硬路肩),远期可升级为双向六车道隧道,隧道单洞最大开挖跨度为17.06 m,最大开挖高度为11.49 m,属大跨扁平隧道。
琅琊山隧道主要穿越粉质粘土、强~中风化千枚状页岩、强~中风化硅质页岩等软弱地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整体稳定性差,隧道围岩级别为Ⅴ级~Ⅳ级,其中Ⅴ级围岩约占71%。
琅琊山隧道右洞定远端洞口K13+703~K13+765段与自然冲沟斜交,冲沟长130 m,底宽约30 m,冲沟区周边为滁州市林科所所属高大林木。根据设计资料,该处隧道埋深最浅约8.5 m,上部地表粘土层厚0.6 m,强风化硅质页岩厚7.9 m,隧道洞身为中风化硅质页岩。
隧道施工至该浅埋偏压时,冲沟附近林木已砍伐,如图1所示,通过现场实际测量发现隧道顶覆盖层最薄仅5.6 m。由于地勘钻孔位置距离冲沟较远,为探明该处实际地质情况,现场开挖探坑1处,如图2所示,深度约2.0 m,未见基岩,均为粉质黏土层。
隧道右洞掌子面已开挖至K13+703处,发现岩体破碎严重,呈松散状,泥质胶结,敲击易碎,CD法中隔壁与主洞交叉处沉降量较大,初期支护局部出现裂缝,现场施工采用临时仰拱及斜向钢支撑加固,控制初期支护变形,如图3所示。
由于实际地质及地形同原设计有出入,地质地形的变化均不利于隧道施工,同时本隧道自身开挖跨度大(约17.0 m),隧道穿越浅埋偏压施工时发生坍塌、冒顶的风险高,安全隐患较大,需采取一定处理措施,确保该段隧道施工安全。
2 处理方案
根据琅琊山隧道浅埋偏压现场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国内部分隧道穿越浅埋偏压段的理论研究及相关工程处理经验,提出了暗挖方案、路基方案、明洞方案。
2.1 暗挖方案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实测地表横断面及监控量测数据等相关资料,同时考虑隧道初期支护沉降量已较大,为确保施工安全,对琅琊山隧道右洞浅埋偏压隧道支护参数进行适当优化调整如下:
1)Ⅴa型复合式衬砌钢支撑间距由50 cm调整为40 cm,相应系统锚杆、锁脚锚杆及临时中隔壁的纵向间距也调整为40 cm;
2)在施作原有超前小导管的基础上,每2循环超前小导管间增加1环超前小导管,长度为4.5 m,环向间距30 cm,以改善拱圈围岩的自稳能力;
3)隧道右洞浅埋偏压地表采用φ70×5 mm PVC管注浆加固,预注浆浆液采用1∶1水泥浆,并掺入3%~5%的水玻璃作为速凝剂,加固范围为K13+720~K13+750,横向宽度为隧道中线两侧各13 m,以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同时起到止水防渗的作用。
2.2 路基方案
琅琊山隧道右洞冲沟距原设计隧道洞口约80 m,为降低浅埋偏压段隧道施工风险,该段改为明挖路基,具体方案如下:
1)为尽量降低隧道洞口边仰坡的高度,确保坡面稳定,隧道洞口桩号定于冲沟埋深最浅K13+730处,设置端墙式洞门,并且重新施作30 m超前大管棚,确保K13+703~K13+730段施工安全;
2)隧道右洞冲沟至原设计隧道洞口K13+730~K13+810段采用明挖路基方案,边坡采用锚杆框架防护,最大挖方断面为5级坡,坡高约32 m。图4为路基方案开挖示意图。
2.3 明洞方案
琅琊山隧道右洞冲沟至隧道原设计洞口段采用明洞回填,具体方案如下:
1)为尽量降低隧道洞口临时边仰坡高度,确保坡面稳定,隧道明暗交界桩号定于冲沟埋深最浅K13+730处,并重新施作30 m超前大管棚,确保K13+703~K13+730段施工安全;
2)隧道右洞冲沟至原设计隧道明暗交界处K13+730~K13+796段采用明洞回填方案,临时边坡采用锚网喷防护,施作明洞后回填碎石土、粘土隔水层及种植土,因该段为临时征地,需回填至原地面线,回填厚度、坡度均较大,需加强明洞衬砌配筋。图5为明挖方案开挖回填示意图。
3 处理方案比选
综合琅琊山隧道地形、地质条件及施工风险、造价、环境影响等因素,对暗挖方案、路基方案、明洞方案的优缺点对比分析,详见表1。
表1 各方案优缺点对比分析表
暗挖方案能彻底避免对生态环境及对左洞偏压的不利影响、施工组织难度也相对较小。通过加强衬砌结构支护参数,结合监控量测工作,掌握施工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状态,据此适时调整施工工法、时序等,基本可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但暗挖方案施工工期较长,且浅埋偏压段施工存在一定风险。
路基方案施工简便,但路基边坡坡度较高,施工风险大,易发生次生灾害,同时路基方案的实施将右洞的浅埋偏压问题转移到了左洞,左洞将受到严重的永久性偏压,经结构计算分析,受右线边坡影响,左洞隧道拱顶、仰拱部位安全系数、裂缝宽度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该方案存在征地困难、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等缺点。
明洞方案施工简便,对左洞隧道衬砌结构影响相对较小,但临时边仰坡坡度较高,坡面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面与岩层层面、开挖坡面组合切割形成楔形体,易发生局部崩塌、掉块等危害。且该方案开挖、回填工程量均较大,需做好临时弃渣场的场地选择、防护及明洞衬砌参数优化等工作,同时需加强施工组织,制定隧道左洞监测预案。
综上分析,路基方案边坡开挖范围过大,存在征地困难、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等缺点,特别是对左洞也将引起严重的永久性偏压,将隧道右洞的问题转移到了左洞,不建议采用该方案;暗挖方案、明洞方案基本可行,由于明洞方案存在开挖、回填工程量大,临时防护要求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对左洞产生偏压影响等缺点,而暗挖方案能彻底避免对生态环境及左洞偏压的不利影响、施工组织难度也相对较小,因此推荐采用暗挖方案。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滁淮高速琅琊山隧道穿越浅埋偏压地形、地质条件,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对该段落进行暗挖方案、路基方案、明洞方案三种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分析。综合考虑施工安全、生态影响、工程造价等因素,推荐采用暗挖方案,以便彻底避免对生态环境及左洞偏压的不利影响,顺利通过浅埋偏压段。
在隧道穿越浅埋偏压段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落实各项加固措施,加强隧道监控量测,掌握施工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状态,据此适时调整施工工法、时序等,确保隧道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