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式PICC 导管固定方法的效用研究

2019-11-18李晓艳

智慧健康 2019年29期
关键词:贴膜弹力静脉炎

李晓艳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

0 引言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 导管置入术是一种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在肿瘤内科用途更广,可满足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的应用,具有安全、方便、长久,并可避免频繁穿刺的痛苦[1]。但置管后需全面呵护,否则因术后并发症致置管失败,出现如机械性静脉炎等系列状况,降低置管成功率及术后的恢复。张春艳等[2]认为固定不牢、护士没有掌握规范的导管固定法是导致导管脱出的原因。张菊凤等[3]认为导管移位主要原因:肢体过度活动、体位影响、固定不妥。祝学敏[4]认为导管因素是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之一,主要为导管固定不牢,导管移动或脱出。刁永书等[5]认为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条件,导管随肢体活动对血管的刺激频率增加引起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而形成血栓。为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本文提出改良式导管固定方法,采用多功能导管固定支架配合10 cm×12 cm 透明敷贴及蝶形胶布固定的方式,从多个环节保证导管固定牢靠,用以防范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下文将改良方法与传统固定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其效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6 月至2017 年8 月经确诊疾病行PICC导管置入240 例患者,年龄38~76 岁,采用巴德公司4 F 三向瓣膜式PICC 导管,120 例用传统固定法(A组),120 例用多功能导管固定支架的改良式导管固定法(B 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PICC

导管、赛丁格套件、导针架、血管超声、穿刺包、维护期备换药包、多功能导管固定支架、无菌手套、生理盐水、注射器、接头、弹力绷带、透明贴膜、胶带、弹力网兜。

1.2.2 患者准备

置管前沐浴更衣PLT>20×109/L,提前热敷穿刺处血管,以利血管扩张,维护期除外。

1.2.3 血管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1.2.4 操作步骤

(1)传统固定法(A 组):患者平卧手臂外展垂直于躯干,测量穿刺点至第三肋间(经由胸锁关节)长度,为穿刺长度。使用超导探头评估血管横断面,定位贵要静脉或肱静脉实施穿刺[6]。术毕按程序处理后行导管固定,外露部分呈L 形或U 形摆放,透明贴膜固定,贴膜外导管连接管部分及接头等给予胶带固定,穿刺当日可给予弹力绷带外包加压固定。此组维护期固定方式同上,采用弹力网兜代替弹力绷带行外固定。

(2)改良式固定法(B 组):穿刺方式及过程和A 组相同,但在导管固定方法上加用多功能导管固定支架,其作用类似思乐扣,思乐扣是美国BD 公司生产的导管固定装置,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及脱管的发生率[7],用于多种导管的固定。但思乐扣在更换时可能将导管意外带出,产生皮肤损伤,因此需先用酒精浸湿[8]。为此我们采用多功能导管固定支架,在原导管固定扣基础上研发的新产品,进行优化设计,优点:①盒盖单侧开合,实现单手操作;②流线型设计,降低肢体运动对支架牵拉产生的作用力;③医用胶性质温和粘帖前勿需涂保护剂,揭除时勿需用酒精浸润可直接揭除;④丝绸基材组织相容性佳,透气率优舒适度好;⑤滑动型固定杆,适用多种导管,匹配更多型号;固定杆更小的左右位移,可根据不同要求调节,方便临床,不论是带有延长管的连接翼还是单独安装的固定翼,均能与之连接;B 组患者均采用连接翼组装,并在多个环节加以改良。操作如下:①导管出皮肤处逆血管方向摆放弧形,在预放置固定支架处涂保护剂,调好位置将导管安装在支架内侧的立柱上关闭锁扣依次撕除支架后面的背胶纸,将支架平稳粘在皮肤上;②采用10 cm×12 cm透明贴膜粘贴,务必完全覆盖导管及支架;③胶带对向反折以蝶形交叉固定导管外露部后分别粘在贴膜上,再取一条胶带横向固定蝶形交叉部分,第三条胶带固定延长管和接头;④记录胶带写操作者姓名及日期等内容后粘于贴膜下缘;⑤弹力绷带加压进行外固定。⑥整理用物。维护期操作步骤同上,同时采用弹力网兜代替弹力绷带行外固定。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导管脱出、移位、静脉炎、血栓。

1.3.2 评价标准

(1)导管脱出指导管发生体外滑脱,影响正常使用及导管的非正常拔管,增加患者痛苦,存在纠纷隐患。梅思娟等[9]认为PICC 脱出的标准不仅取决于导管的长度,更重要的是须以导管尖端在血管内的位置来决定,如果置管后位置正常,导管部分脱出其尖端仍在上腔静脉内为轻度,其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内为中度,其尖端位于外周静脉内或导管完全脱出体外为重度。本研究所指脱出均为中、重度脱出,不能正常使用时。

(2)导管移位指在置入及维护期间发生导管体内外移动或漂移,未达到脱出程度,部分可调节或使用。目前临床使用的导管多为医用高级硅胶,质地柔软,但使用中若病人胸腔压力骤然升高,使导管折返或飘移移位,患者活动不当等均会出现移位现象[10]。

(3)静脉炎: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进行评估。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条索改变,可触及硬结。

(4)血栓:当观察置管肢体肿胀、皮温高疼痛等情况时,即对患者相应静脉做彩超监测,当显示静脉管腔内存在实性回声、血流信号缺损、无法压瘪等情况时即可确诊为发生静脉血栓[11]。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A 组脱出、移位、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0%。B 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0 %。两组PICC 置管患者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两组移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2,***P<0.001)。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P<0.01),两组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表1 为两组患者不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新型的输液工具,在临床上尤其是肿瘤化疗患者中广为应用,既减轻了刺激性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损伤和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又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在导管的置入及使用、维护过程中应防范和避免脱出、移位、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运用多功能导管固定支架的改良式固定法,解决了导管的内固定及外固定,措施全面具体实用性强,可在临床应用保证安全。与传统固定法相比,此法可有效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贴膜弹力静脉炎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某贴膜机设计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静脉炎30例
弹力球
贴膜暴利:批发2元零售200
未来几年贴膜行业 DIY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