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还能火多久
2019-11-18文丨整理报道
文丨■ 整理报道
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
神秘的盒子
一个塑料娃娃,半掌之高,售价在39元到79元不等,算不上便宜。当还有人在感慨“不懂年轻人”的时候,这个名叫盲盒的产业,已经催生出了亿元营业额。前不久,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中,盲盒收藏成为硬核玩家增长最快的领域,过去一年潮流手办在天猫上的同比增长达到近190%。
而所谓盲盒,就是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装着玩偶。区别于普通玩偶,盲盒在打开前,你并不知道里面到底是哪一款玩偶。
盲盒 ,最初源自日本,就是一个小的纸盒子里面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一般每一种盲盒都会成系列按照季节售卖,每个系列都会有12个左右的款式,每个盒子上没有样式,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
盲盒的单价并不算高,单价一个几十元,一个系列一般几百元。但盲盒的魔力就在于会不知不觉中把你的钱包掏空。
一是它的系列实在太多了,新品不断。
二是每个系列中的“隐藏款”。隐藏款并不被包含在常规系列中,只是混在每个系列的盲盒中销售出去,抽中的概率约非常低。很多时候,即使你一次性买了一大盒12款,都不一定能抽到隐藏款。
三是除了“隐藏款”这个必杀技之外,商家还会不时推出一些限量版,价格远高于普通版。
盲盒就这样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销量。
今年8月天猫发布的首份《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手办、潮鞋、电竞、Cosplay和摄影成为95后年轻人中热度最高、也最“烧钱”的五大爱好。过去一年中潮流手办在天猫上的同比增长达到近190%,客单价和消费频次均名列前矛,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烧钱的爱好。
“人生有太多确定性,反而盲盒这种不确定让我爱上了。”有95后如此说,虽然这些手办只是摆在那里,但看着会治愈,会让心情变好,“现在50多块钱还能买什么?买盲盒还能买到快乐。”
“盲盒一面墙,北京一套房。”盲盒收藏者小张开玩笑说道,尽管盲盒单价不高,但真入坑了也不省钱。群里还有娃友感慨:刚从鞋坑里爬出来,没想到娃坑也这么费钱。
小张有个朋友打算集齐独角兽所有系列,她算了笔账,29套系列,每盒12个,一个59块,集齐也要花费2万。
尽管如此,在盲盒消费上前赴后继的年轻人还是不少。为什么盲盒让人如此痴迷?泡泡玛特联合创始人司德在某次接受采访时一语道破,“现代人的时间都比较碎片化,不太会愿意花很多时间像看剧一样去了解一个玩具。”而潮流玩具本身没有任何的内容,没有故事情节,设计师本身比较完美的设计,把所有的内容浓缩在了整个设计里。
微博上有位大V谈到盲盒现象时说,“我身边的初中生小孩,都酷爱盲盒。我一直以为她是喜欢抽到打开的瞬间,结果不是,她真的有在爱那些塑料小玩偶,还会对着一排的玩偶说话。”
在娃友圈,大家既是买家也是卖家:换娃,卖娃,各取所需。有娃友抽到重复款会选择换娃或卖娃,有娃友抽到概率极低的隐藏款,也会在平台上高价售出。
隐藏款在娃友圈里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存在。每个系列都会有隐藏款,一般抽中的几率是1/144,也有些系列抽中概率更低,概率是1/720,即便买一箱也未必会中一个隐藏。
据闲鱼官方数据显示,盲盒爱好者年龄在18-35岁,以女生为主。过去一年闲鱼上有30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每月发布的闲置盲盒数量较一年前增长320%,最受追捧的盲盒价格狂涨39倍。
在闲鱼上,限量款和隐藏款被炒至上千元并不罕见,有些限量款甚至“有价无市”。
有些端盒的娃友目标明确,只为抽中隐藏款,再将之抬价售卖。“如果这一盒没有隐藏款,就整盒再便宜卖掉。”有如此操作的娃友表示,只要抽中隐藏款翻倍卖,这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闲鱼数据显示,过去一年,Molly玩偶交易超过23万单,均价270元。其中原价59元的潘神圣诞隐藏款,现在在闲鱼已经卖到2350元的高价,狂涨39倍。
那些年,人们追捧过的“盲盒”
时代不一样,人们追求与收藏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盲盒”。
1982年春节期间,长春举行“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参观人数达到了2万余人,门票收入17000多元,由此可见人们对君子兰的喜爱。
1983年,长春提出发展“窗台经济”,号召市民家家户户养君子兰。紧接着,君子兰在次年被定为长春市花。
政策的利好,让民间开始疯狂炒作。
1985年,有港商欲以一辆售价9万元的皇冠轿车换一盆“凤冠”君子兰,结果遭到拒绝。
君子兰最高的成交价由哈尔滨客户创造,其以14万元成功购得一盆君子兰。14万元在当时可买到40多两黄金,君子兰因此被称为“绿色金条”。
但泡沫终归有破灭的一天。
1985年6月,《吉林日报》头版刊发三篇社评,矛头对准君子兰热的投机倒把、腐败和治安问题。
同月,《人民日报》亦将君子兰交易称为“虚业”,提出要多干实事。
长春政府态度也急转直下,发布规定禁止公务员、党员参与君子兰交易。
重压之下,君子兰价格一落千丈。
邮票是寄信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凭证。不少80后的童年里都有它的身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话还是一般人难以接触的奢侈品,相隔两地的人们主要通过书信联系。
邮票被注入文化内涵后,跟风炒作的人就来了。
发行于1980年的“庚申猴”票,是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图像美观,印刷精致。其设计者是著名的艺术大师黄永玉。当时猴票的印量仅为500万枚,单枚面值为8分钱的猴票受到炒作者的追捧,在1997年邮市最火热时,庚申猴邮票的价格达到每枚2000元,较面值上涨2万多倍。
见发行邮票有利可图,国家邮政不断推出新的邮票,面值更高,印量也更大。
如1985年发行的《熊猫》邮票印量超1500万枚,“小伙伴”面值为80分。
而1997年发行的《香港回归》金箔邮票,面值50元,印量则是2000万枚。这版邮票上市初期被炒高至400元,随后便一路狂跌,不到两个月便跌至13元,参与炒作的投资者无不损失惨重。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邮市一泻千里,许多新发行的邮票上市不久便跌破面值。
藏獒(英语:Tibetan Mastiff),又名西藏獒犬,属獒犬类,是一种体型较大性格凶猛的犬。10多年前,藏獒成了被炒对象。各种藏獒养殖场如雨后春笋,平地而起。藏獒从牧区到养殖场,身价居然飙升百万,可依然炙手可热,一獒难求。
报道称,藏獒热的升温和退烧与中国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以前,中国经济增速很快,拥有一只藏獒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2014年在杭州举行的豪华宠物展上,两只藏獒卖了1800万元,买家是一位房地产投资者。2009年,西安有一名女子花400万元买了一只藏獒,并派由30辆车组成的车队到机场迎接这只藏獒。
2014年以后,放缓的经济形势以及政府的反腐行动加速了藏獒“泡沫”的破灭。青海藏獒协会秘书长周艺说,“在繁荣高峰期,只有四五家企业能够挣1000万元以上。”到2015年,西藏3000家藏獒繁育中心有三分之二关门,青海的藏獒年交易额从2010年超过2亿元的峰值下降到2015年的5000万元。
青海的一位居民说,在巅峰时期,一只藏獒200万元,人们甚至都不愿意卖,而现在甚至卖不到1万元。
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传播出去,许多人听到并相信了,就有人愿意花高价买相关产品。有了赚钱效应后,它能被炒作就是最好的炒作理由。
而且,对喜新厌旧的人类来说,翻来覆去的老故事哪有新故事动听。从这个角度看,以后的炒作恐怕也不会是曾经出现过的东西:不炒君子兰,可以炒多肉;不炒藏獒,可以炒哈士奇……而盲盒也会迎来接替者。
在炒作新品不断地出来后,盲盒又还能火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