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善若水 奔流不息

2019-11-18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利 2019年19期
关键词:水利黄河

◇ 本刊编辑部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我们迎来了新中国70华诞。新中国70年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奔腾的江河跳跃着生动的音符,汇聚成治水强国、兴水为民的精彩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充分肯定黄河治理奇迹,强调“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历史没有忘记,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基础设施残破不堪,频发的水旱灾害曾令中华儿女灾难深重。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从水利关乎粮食安全到关乎国家安全,从擘画江河治理蓝图到以江河命名重大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水利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时间是伟大的记录者。“一定要把淮河修好”、2011年中央1号文件、“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一个个标志性事件,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历程,串联出水利人的高光时刻;三峡、南水北调、小浪底……一个个世纪工程,标注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从宏伟蓝图中落地现实并发挥出巨大效益;’98抗洪、唐家山堰塞湖处置……一幕幕动人瞬间,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成为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

70年砥砺奋进,水利沧海桑田。据权威机构研究显示,我国防洪和供水保障能力均已升级至较安全水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在发展中国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我们迎来了新中国70华诞。新中国70年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奔腾的江河跳跃着生动的音符,汇聚成治水强国、兴水为民的精彩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充分肯定黄河治理奇迹,强调“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历史没有忘记,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基础设施残破不堪,频发的水旱灾害曾令中华儿女灾难深重。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从水利关乎粮食安全到关乎国家安全,从擘画江河治理蓝图到以江河命名重大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水利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时间是伟大的记录者。“一定要把淮河修好”、2011年中央1号文件、“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一个个标志性事件,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历程,串联出水利人的高光时刻;三峡、南水北调、小浪底……一个个世纪工程,标注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从宏伟蓝图中落地现实并发挥出巨大效益;’98抗洪、唐家山堰塞湖处置……一幕幕动人瞬间,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成为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

70年砥砺奋进,水利沧海桑田。据权威机构研究显示,我国防洪和供水保障能力均已升级至较安全水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相对靠前。我们成功应对了多次流域性大洪水,洪涝灾害年均死亡人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近9000人,减少至2018年的187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初步形成,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达8600多亿m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发展至10.2亿亩,居世界第一;我国水电从零起步,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电强国,水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理念逐步凝聚起社会共识,“水权”这一专业术语走进更多百姓生活,节水上升为国家行动和全民意志,“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日益趋紧……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水利70年的发展奇迹,体现的是面对洪涝干旱这一千百年来的“心腹之患”,我们更加从容自信;是面对城市缺水、河道断流等世界难题,中国有智慧作出纾解困局的理性抉择,有决心将科学的决策坚定不移付诸实施,有能力提供治理实践的中国样本。70年治水经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水利对世界的贡献。

70年时间,记录走过的足迹,也留下深刻的启示。

70年巨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一次次大水大旱的严峻考验,也曾面对历史工程欠账、科学技术壁垒、河流生态危机等风险挑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高效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治水成就。黄河70年家相对靠前。我们成功应对了多次流域性大洪水,洪涝灾害年均死亡人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近9000人,减少至2018年的187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初步形成,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达8600多亿m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发展至10.2亿亩,居世界第一;我国水电从零起步,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电强国,水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理念逐步凝聚起社会共识,“水权”这一专业术语走进更多百姓生活,节水上升为国家行动和全民意志,“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日益趋紧……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水利70年的发展奇迹,体现的是面对洪涝干旱这一千百年来的“心腹之患”,我们更加从容自信;是面对城市缺水、河道断流等世界难题,中国有智慧作出纾解困局的理性抉择,有决心将科学的决策坚定不移付诸实施,有能力提供治理实践的中国样本。70年治水经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水利对世界的贡献。

70年时间,记录走过的足迹,也留下深刻的启示。

70年巨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一次次大水大旱的严峻考验,也曾面对历史工程欠账、科学技术壁垒、河流生态危机等风险挑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高效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治水成就。黄河70年的岁岁安澜,就是最好的见证。正如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时所讲,“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70年巨变,诠释了水利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水利之利在于利国利民。无论是“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时刻顶在头上”、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还是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水利脱贫攻坚……70年来,水利始终坚持聚焦国家战略,提供防洪、供水和生态等水安全保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统筹解决突出的水问题,让老百姓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受益,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0年巨变,见证了我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过去肩挑背驮、人山人海的建设场景成为影像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的施工管理,从单纯注重工程建设到建管并重,从人水相争到主动给洪水留出路,实现人水和谐……70年来,水利行业不断探寻治水规律,始终坚持科学治水,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全面依法治水,不断健全法制体制机制,持续推动理念思路创新、方法手段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内生动力。

站上时代峰峦,才能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新中国的70年,前承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后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变革和创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治水兴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清醒认识我国水安全的严峻形势,主动适应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水利部党组提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以此为标志,水利事业发展开启崭新局面。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也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面对人民群众对更加优质水公共服务的新期待,水利人以滚石上山、攻城拔寨的拼劲践行总基调的主旋律已经奏响。

上善若水,奔流不息。回首过去,70年治水管水岁月峥嵘;展望未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前景壮美。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就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前行、砥砺奋进,全力推进“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补水后生机盎然 黄河水利委员会提供

猜你喜欢

水利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