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七十载 系统治淮展新颜
2019-11-18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见 证
肖 幼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70年来,我们掀起了三大历史阶段的治淮高潮,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开创性成果,基本建成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持续完善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趋势,逐步健全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为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深入贯彻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统筹推进“安心、清澈、生态、富庶、共享、智慧”淮河建设,为早日实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王世龙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
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作为一名治淮工作者,我参与了此轮规划修编的全过程。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是此轮规划修编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洪泽湖下游已有多条入江海出路,但在洪泽湖中低水位时泄流能力仍然偏低,为此围绕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方案论证工作,最终确定了近期按既定行洪7000m3/s的规模扩大入海水道、远期再兴建三河越闸工程的规划方案。按此方案实施后,近期可使洪泽湖大堤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保证洪泽湖大堤和里下河地区的防洪安全;远期可进一步增加洪泽湖中低水位时的泄流能力,减轻淮河中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减少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进洪机遇。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起步,一路携川纳流汇聚成了全长约1000km的大河,流淌在中国东部的高山峡谷和沃野平川上。她是一条极为特殊和十分复杂的河流,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性特征,特定的社会人文因素和黄河夺淮的深重影响,导致淮河流域成为极易孕灾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治理进入了新纪元。1950年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经过近70年的持续治理,极大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水利面貌,书写了治水强国、兴水富民的不朽篇章。
目前,淮河流域已初步形成由水库、堤防、行蓄洪区、湖泊、控制性枢纽和防汛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兴建水库6000余座,其中大型水库38座,开挖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等人工河道2100多km,建设各类堤防约7万km,兴修加固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及淮南、蚌埠等城市圈堤,全面建成临淮岗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治淮19项骨干工程,结束了淮河800年无独立入海尾闾的历史,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通过各工程联合运用,已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科学防控2003年、2007年两次流域性大洪水,通过“拦、泄、蓄、分、行、排”有序调度,实现了防洪理念的转变,洪涝灾害损失大幅度减少,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
初步建成蓄、引、提、调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建成各类水闸6600余座,各类电力抽水站5.5万多处,兴建引江、引黄、南水北调东中线、淠史杭工程等调水工程。初步建成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和机电井灌区三大灌溉体系,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9亿亩,年均实灌面积由50年代的不足1500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6亿亩。基本形成“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体系框架,基本满足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污染源治理、实施水资源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开展淮河水污染联防等一系列措施,淮河干流水质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Ⅴ类及劣Ⅴ类水改善至目前的Ⅲ类水,实现了淮河水变清的奋斗目标。
70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淮河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初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相互配套的水法规体系和流域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监管,更加注重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与管理,更加注重实现治淮高质量发展,行业监管网络逐步健全,监管力度由弱变强,监管效果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的重大转变。
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治淮工作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引领,更好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淮河流域水安全问题,奋力谱写治淮改革发展新篇章!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流域治理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工程西起洪泽湖东侧二河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与总渠呈二河三堤,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km。2003年汛期,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在当年完成通水验收后即投入泄洪运用,连续行洪33天,安全泄洪42.6亿m3。据分析估算,工程在2003年大水期间有效降低洪泽湖最高水位40cm,避免了洪泽湖周边350km2范围滞洪淹没损失,直接免灾效益约28亿元。2007年,在抗御淮河流域特大洪水中再次发挥了巨大效益,最高泄洪流量达2070 m3/s,经受住了洪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