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强国梦 水科创新篇
2019-11-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见 证
匡尚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作为中国水科院第九任院长,回首我院发展历程,甲子又一,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从未改变奋斗的姿态。
我们创新求实,见证了筚路蓝缕的开拓。追求基础研究和真理探索,追求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答卷,担当了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关键技术难题的研究。
我们敬业奉献,见证了接续奋斗的执着。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以治水兴水为己任,默默燃烧青春与热血,至耄耋不息,把论文遍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山川大地。
我们继往开来,见证了坚守初心的勇气。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到改革开放水利水电科技的全面提升,再到新时代治水兴水新方略,我们步履坚定、足音铿锵。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站在新起点,我们将努力为建设水利水电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自1958年组建以来,中国水科院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以水利科技创新为驱动,取得了显著成就。
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涌现大批杰出人才。先后拥有12位院士,包括张光斗、林秉南、黄文熙、汪闻韶、钱宁、陈祖煜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伯芳、陈厚群、陈志恺、韩其为、王浩、胡春宏等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产生了杨振怀、娄溥礼、矫勇等3位共和国部长、副部长,王伟中等地方党政负责人,晏志勇等世界500强企业家;现有职工约1400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近60%。
坚持学科发展为根本,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和突破性成果。发展至今,研究领域覆盖水利水电18个学科、93个专业方向,学科优势显著。创建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及方法体系、水库异重流理论体系、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体系及水库淤积理论方法等得到大量实践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中国暴雨参数图集》《中国水文图集》填补空白。研制了第一台振动三轴仪,首创土的液化特性、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方法等基土动力学基础;开创混凝土结构温控防裂及仿真、拱坝优化、大坝安全智能监测等领域;泥沙、水资源、坝工技术等从理论到实践,已进入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
坚持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宏观决策和技术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撑。开创性提出了国家智能水网体系框架;系列成果“山洪灾害防治”“全国抗旱规划”有力提升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及风险管理水平;主要参编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河长制湖长制实施等方案;灌排工程技术研究为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作出重要贡献,精细地面灌溉等高效节水技术保障粮食安全;农村饮用水消毒等服务农村饮水安全;研发的宽尾墩等新型消能技术在国内外广泛应用;长距离输水的水力控制等有力支撑南水北调工程;葛洲坝轴流式水轮机及五叶片转轮填补国内空白,大型水轮机优化设计、高精度水力机械试验台为三峡、锦屏等提供方案,成套设备出口至多个国家;自主产权的H9000计算机监控、HR9000水情测报系统跻身国际先进。
坚持学术质量为根基,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成果丰硕。主持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攻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等100余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峡水库和下游河道泥沙模拟与调控技术”等近700项成果获省部级奖,主持或参编国家标准、行业规范470余项,出版专著670余部,900余项专利获得国际、中国知识产权证书。以学术为纽带推进对外交流,是全球水伙伴、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等9大涉水国际组织秘书处或对口机构挂靠单位,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