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海南“双自贸”建设的思考
2019-11-18王毅武
王毅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海南在推进“区港合一”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破难题、闯难关,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头。”①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群众关心的主要事情是什么?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深层次利益格局上的哪些骨头最硬?如此等等,既是一个目标引领、问题导向、综合施策、系统落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坚持筑梦、路径选择、勇于作为、惠及百姓的艰难过程。
根据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与教训,海南切实推进“双自贸”建设必须客观、认真、全面、系统理解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4·13讲话”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2号文件精神,弄清楚其中规定的“负面清单”,概括而言即:一是一定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二是一定不能再炒房炒地;三是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在“4·13讲话”中特别指出:“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这与其说是对海南“双自贸”建设的警示性希望,不如说是对海南经济特区与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尽如人意的婉转批评,点准了海南30年来的“穴位”。对此,笔者作出以下思考。
一、推进海南“双自贸”建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4·13讲话”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2号文件明确要求,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一定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既是海南“双自贸”建设的关键,也是海南“双自贸”建设的必备平台。一方面,没有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与监管体系,就没有适合有效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没有集约高效的市场运行与管理制度,也不会有秩序井然的营商环境。没有一流的营商环境,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就是一句空话!
海南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路线图”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与之配套的“施工图”与“监理图”。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戮力把海南“双自贸”建设成全国乃至全世界全方位、系统性、各方面都最讲诚信的海岛!
第一,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要认识清楚、行动迅速、政策落地、措施果断。不要以为市场经济一切都好、什么都好,其缺陷与弊端在改革开放的40年来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如两极分化、损害生态与环境、忽视公共事业、引发垄断、导致金钱迷信等等。没有对于市场经济的客观、科学、清醒的认识,行动就可能摇摆或失误,政策偏颇,措施走样。同样,没有对于市场经济的科学认识与把握,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水中捞月、镜里看花。
第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政府方面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己任的民生与发展理念,大力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质量与水平,特别要注重人文环境、治理环境、市场环境建设,坚持服务为上、诚信为本、效率为先、公平为要,关键是维护、养护、保护好公开、公正、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与市场秩序。不如此,一流的营商环境难以建立。
第三,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市场方面要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第一要务,注重市场的系统性、有序性、规则性建设与完善,包括政商环境、投资环境、消费环境、营销环境等全方位、各方面。营商环境不好,首先和直接受损的是商家与消费者。毋庸置疑,鼎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海南“双自贸”建设的产业诉求与方向,包括以“六所一中心”为载体的现代商贸业。毫无疑问,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则是实现这一重大产业任务的基础与保障。
第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讲求与落实契约原则与诚信精神是关键。契约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诚信精神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底线。社会诚信、市场诚信、商家诚信是诚信精神的基本面,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要件。今天,契约与诚信同信息密切相关,要全面推进信息共享开放、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同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尽快与国际接轨。
第五,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要遵循规则、加强监管,重视评估,严格奖惩。实际上,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求市场经济运行必须切实遵循市场秩序与规则,讲求契约守则与诚信精神,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契约法规与诚信制度,构建并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加强市场监管,坚持理论引领、问题导向、路径选择、措施得力,在“负面清单”管理的同时,严厉问责、追责。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提升市场主体的基本素质,健全考核机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委托第三方适时、客观、准确对营商环境进行评估、评级,为严格推行激励与惩罚制度提供客观依据。
第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在“多规合一”框架下推进“极简审批”“证照合一”“负面清单”“单一窗口”等管理模式与方式,强化政府监管,方便商家与百姓办事,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效率的提高,其实是时间的节约;时间的节约,就是效率的提高,是根本的节约,也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的与宗旨!
二、推进海南“双自贸”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应当强调,海南“双自贸”建设的内涵有两点要清楚: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验”;二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试验”与“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其中就包括海南“双自贸”建设是有农村、带农民的,而且农村的面积还很大,农民的比重还不小,况且海南仍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内地一般地区比较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些既是海南“双自贸”建设的重要特点,也是与内地其它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区别。道理很简单,在海南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海南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海南的小康;没有城乡一体化,就没有海南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当然也就没有海南“双自贸”建设成功的可能。因此,“三农”问题的妥善、完满解决,不能不是海南“双自贸”建设的特点与重点,不能不把“三农”问题放大重中之重的位置。这里既有大文章,又必须有大手笔,同时要有客观思路和得力举措。
三、推进海南“双自贸”建设,尽快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
尽快实现海南“双自贸”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家重大战略的现实对接,既是党中央、国务院12号文件的基本要求,也是海南“双自贸”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这两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经济实体的战略需要。
实际上,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粤、港、澳一直休戚相关,紧密相连。历史上如此,现实中也如此。例如,2002年当国务院筹划“粤港澳更紧密贸易安排(CEPA)”时,海南省政协就派出了以省政协领导带队的经济委员会考察团赴广东调研,初步达成依托CEPA的“3+1”意向,即粤、港、澳为3,海南为1,实现粤港澳与海南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之后海南省政府与粤港澳正式建立“3+1”经济合作关系。“3+1”后来发展成为“6+2”“9+3”;再如,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向依托内地,内地兴则海南兴,没有例外!
从国家层面考虑,“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双自贸”建设实际上是一体的,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两个相互联系的具体步骤。海南“双自贸”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触角与前沿,“粤港澳大湾区”是海南“双自贸”的后盾与纵深。从地理位置看,海南无疑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范围,至少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势力区、辐射区、带动区。
尽管海南“双自贸”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国家重大战略,都是祖国南部特别优好的地方,但无可置疑海南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距离“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海南“双自贸”建设要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对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故而海南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鼓足干劲、奋起直追,在“双自贸”建设过程中,尽快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现实对接。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认识海南“双自贸”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尽快对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切实把握海南“双自贸”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联系与区别,切实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综合施策、系统落实的工作思路,认真研究海南与粤、港、澳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与“基本同类项”,在两大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对接中实现海南与粤港澳发展的协调与协同,相向而行、有效推进,同时注重各自“异类项”的区别与差异,体现尊重实际、突出特色、讲求效益、惠及民生的基本理念,全力做好新的“3+1”(粤、港、澳+海南)协调与协同,真正实现“1+1>2”(粤港澳大湾区+海南“双自贸”)的积极效果。
二是积极主动设立海南“双自贸”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协调机构,负责具体的筹划、协调、推动海南“双自贸”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工作与事宜,推进双方适合性的“合二为一”,尽快实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沟通、交流、交融。
三是积极主动打造海南与广东的“海口—湛江战略对接区”。海岛经济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跨海运输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与瓶颈。广东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前进基地。一方面,从地理位置看,海南“双自贸”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的最佳地点在海口与湛江;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海口与湛江的合作与联动最具有可操作性。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曾指示:要把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实际上,此前海口与湛江的经济合作与协调联动已经启动并进入操作过程,说明以海口与湛江基础设施(交通、流通)的沟通、联通、畅通为桥梁和纽带的海南“双自贸”与“粤港澳大湾区”现实对接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空中楼阁。重点建设好“海口—湛江战略对接区”这一海南“双自贸”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的战略结合部,对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条件具备时,从湛江修建跨海大桥至海口也不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那时,海南由离岛变半岛,“粤港澳大湾区”囊括海南“一区一港”(自贸区、自贸港),从而形成“3+1新大湾区”的自由贸易港群(包括香港、澳门),“南海明珠”将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更加明亮、璀璨!
四是积极、主动申请CEPA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能够包含和覆盖海南或扩大、延伸、惠及海南“双自贸”建设。2018年12月,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连同之前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家积极推动CEPA升级,并把CEPA提升为更全面的现代化自由贸易框架协议。CEPA的升级说明内地和香港的经贸关系非同一般,是最高水平的自贸安排,也表明内地和香港进入新合作阶段。协议梳理和更新了CEPA框架下关于开放和便利货物贸易的承诺,进一步提升CEPA框架下货物贸易的开放水平。特别是,协议通过优化原产地规则的安排,原产香港的货物进口内地将全面享受零关税。同时,协议还再次确立便利贸易的原则,包括承诺双方在有关范畴便利两地贸易、简化海关程序、提高有关措施透明度和加强双方合作,并推出有助加快货物通关的措施,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货物流动,提升粤港口岸通关能力和效率。所有这些,都是海南“双自贸”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方面。尤其是“原产香港的货物进口内地将全面享受零关税”与海南2025年将要实施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和“特别关税区”的优惠政策是一致的。因此,海南在“双自贸”建设应积极、主动申请进入CEPA(3+1),成为CEPA的成员之一,至少争取CEPA的一系列开放与优惠政策能够扩大、延伸、惠及海南的“双自贸”建设。
在前期操作时,可委派业内专家赴粤、港、澳全面、认真学习、考察CEPA的具体运行与操作,切实解决海南“双自贸”建设过程中的“知识贫乏”与“能力恐慌”问题,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落到实处,从而脚踏实地地把海南的事情真正做好。
五是海南要有国际视野与战略胸怀,预先谋划与应对“跨海大桥”开通。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随着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祖国南海战略意义的加强,修建琼州海峡“跨海大桥”是早晚的事情。与此同时,开通泰国中部隔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克拉地峡的“克拉运河”也是早晚的事情,因而海南发展成为中国新的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更是早晚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海南必须尽早谋划与充分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海南的“场效应”与“势功能”,戮力借力,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带动、辐射、示范作用运用到极致。
四、推进海南“双自贸”建设,大力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转型
海南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过程中,房地产业的发展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方面与领域,充分认识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条件下的发展环境,是海南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协调、正常发展的必要内涵。
一是海南全域已全面实行严格的“双限新政”,从2018年4月22日晚八时开始实际上冻结了(五年内)居住性商品房的岛外购买力(只租不售)。
二是海南的生态核心区包括五指山、白沙、琼中、保亭四个市、县已永久性实行域外“只租不售”。
三是202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基本形成之后,岛外购房将会严格限制,就如内地居民到香港、澳门购买商品住房受到严格限制。因为2025年之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落地,海关一线放开,二线有效管住,岛外居民在海南自由购买商品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四是海南的土地面积很小,基本耕地、生态保护、公共事业、后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土地红线”一个都不能突破,没有更多的土地用来给全国14亿人口的“两投购房者(投机、投资)”以及候鸟、养老建住宅性商品房。
五是海南目前至少已经有170多万的候鸟和养老群体,表明海南的商品性住房今后基本不缺(这里不包括已售空置性住房和存量商品房)。在海南的商品性住房今后五年非本地居民“只租不售”以及2025年后实施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制度的情况下,这些候鸟和养老的房子最终逐步要以二手房的形式自行进入市场,岛内消化,表明今后海南房地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在居住性商品房方面。
六是国家“房住不炒”政策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这决定了海南在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必然在民生住房方面实行“只租不售”政策。
实践与教训告诉我们,海南推进“双自贸”建设,一定要真正摆脱房地产依赖,不当房地产加工厂。住房可实行非本地居民“只租不售”政策(实际上,海南生态核心区的四个县已经开始执行这一政策,即非生态核心区内的本地居民不能在这四个县域内购置商品房),在海南商品住房80%以上为非本地居民购买的大势下,本岛居民炒房是掀不起大浪的。在发展旅游与商务房地产的同时,注重旅游与农业、农村的有机结合,有效引导候鸟群体于民宿、农宿发展。事实与实践证明,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房地产业支撑的;也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依托房地产业实现的。事实与实践反而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系列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一般都是房地产危机引起的,日本是这样、泰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而且泰国与美国的房地产危机甚至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当年海南的“房地产泡沫”如果不及时、严厉制止与控制,发生全国性的经济危机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海南房地产业的发展不能不走从海南实际出发的稳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离不开、靠不住”是基本的经验概括。卖房卖地不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双自贸”建设也不可能靠炒房炒地将海南建成幸福家园。
回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房地产业态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旅游房地产,一是居住房地产。本来,海南这两种房地产业态的发展可以并行不悖,旅游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市场的事,居住房地产的正常、协调发展是政府的事。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房地产一业独大将海南带入了房地产财政状态,实际上变成了房地产加工厂。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第一,海南是全国人民的花园,花园是来旅游的,不是来永久居住的。海南这些年来炒房炒地给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后遗症很多:一是住房空置率高;二是引致公共服务紧张;三是推高物价;四是季节性迁徙造成资源时段性浪费;五是海南目前“高物价、低收入”现状使得改善与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任务很重。
第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海南是全国唯一的“区港合一”的地区,是境内关外的特别关税区,是旅游天堂与购物天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也就是“旅游免税大超市”。可见,海南既是老百姓的幸福家园,又是经济大特区、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是候鸟岛,不是养老岛,不是移民岛,更不是炒房岛。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海南炒房问题应该成为历史。
第三,海南是全国唯一的带农村、有农民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而且农村的面积很大。农民的比重很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过程中,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大、任务重。国家允许农村集体用地可以上市,所建商品性住房必将区别于“小产权房”,从而也是“只租不售”。
由此,海南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特点在于:
一是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二是从集中开发向分散转移;三是从大规模开发向中小转移;四是从一业独大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转移;五是从单纯的房地产商向房产的提供者和经营者转移。特别是,海南房地产商今后不只是提供住房,还要提供服务,由单纯的房地产商转向房地产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从建房售房转向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海南房地产业今后的重要任务是转型。
海南房地产业转型的基本思路概括而言是“六句话十八个字”:优生态、分层次,重规划、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也就是海南的房地产业发展一定要把生态放在第一;要把旅游房地产和居住房地产分开,不要混成一锅粥;在“多规合一”的条件下,拿地也好,盖房子也好,一定要按照规划来;现在居住性房地产的分量太大,给房地产业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调结构不可避免;海南既然是一个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今后商务房地产的发展将是重头戏。要建设美丽乡村、共享农村,民宿建设也是重头戏。海南房地产的发展仍然大有作为,一定要促进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要再给海南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带来麻烦。海南房地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定要惠民生,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要让海南的“双自贸”建设再出麻烦。
五、继续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所谓离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也就是无论这些金融活动发生在境内还是在境外,不受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资金融通。认真并仔细理解与体会海南“双自贸”建设的实质性内容、要求与原则,建设与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第一要务;没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没有海南“区港合一”的“六大交易平台”,也不会有海南“双自贸”建设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将离岸金融业务与中央支持海南从事的六大类型交易所业务有机结合,配之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六、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毋庸置疑,海南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很有潜力与优势;多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如名校名师)实乃当务之急。一方面,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另一方面,“双自贸”建设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是一流大学的支撑。同时,成规模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消费、旅游、服务、信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需求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教师队伍则是一支对于海南“双自贸”建设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与小看的高级实用人才力量。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不是靠全力发展教育发达起来的。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越是需要人才;同时,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就越是缺乏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缺乏人才平台,缺乏人才施展才能的环境。人才的引进,要充分考虑现实需求;还要顾及现有条件与使用平台。特别是,如果缺乏人才的使用平台,那么再高超的人才也只能是“虎落平阳”“龙困沙滩”!发展不能离开人才,首先是用好现有人才,其次是注重培养人才,同时大力引进人才。人才引进切记防止“大水漫灌”,着重结构,补充短板,讲求定向、定点、精准,加强考核,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一方面,要处理好引进人才与已有人才的协调与可持续关系。如果没有人才的国民待遇原则,对于已有人才则不是积极的政策,可能出现“优待女婿忽视儿子”的状况。实施人才的国民待遇原则,就是一视同仁、平等和谐,共履职责、相向而行,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另一方面,认真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七、着力申请南海部分区块油气开采权
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越南在我国南海的几处油井采油价值是其国民收入的65%。海南可极力争取中央批准,在自己管辖的南海从事区块性油气开采,这既是南海主权的庄严宣示,又是南海开发的具体举措,还是海南发展经济的可由之路。起始时,可采取招商引资并实施补偿贸易的方式。对于海南“双自贸”建设而言,招商引资应当是日常、平常、正常、经常性的工作,不是“大会战”“运动式”“突击性”所能解决问题的。
八、在离岛免税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到岸免税
所谓到岸免税,即允许旅客(游客)在进境口岸免税店购买一定数量的免税商品,包括本国出国旅游者。据了解,我国公民的境外消费在持续升温,增长较快,2017年我国游客境外消费1.2万多亿,被称做“行走的钱包”。吸引本国游客海外消费回流,提振国内消费需求非常必要。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进境口岸设有口岸进境免税店。一方面,海南已有离岛免税,到岸免税与其性质相同,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到岸免税是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实施到岸免税可以有效提高海南的游客量,巨量吸纳我国游客的境外消费。再则,实施到岸免税也是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的技术性举措与一体化政策性措施。
推进海南“双自贸”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建设老百姓的“幸福家园”。建省办经济特区是如此,建设国际旅游岛是如此,现在的“双自贸”建设依是如此。毋庸赘言,忘记了这一点,就是忘记了海南“双自贸”建设的宗旨与根本,当然也就是忘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与使命!牢记这一点,海南多年来的“高物价、低收入”状态就会改观,各路人才就会源源不断涌来,海南各方面的发展就会蒸蒸日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更有说服力,更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②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