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及应对
2019-11-18陈慧女
◎陈慧女 陈 盈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 《齐心开创共建 “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国也获得实实在在的民生普惠,各国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一带一路”倡议也逐渐成为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热点。
一、海外学者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代表性解读
许多海外学者基于理论与现实的考察,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取得较多成果,其中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
1.政策延伸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并非一项全新的政策,而是中国已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具体政策的升级版。布鲁塞尔大学国际政治教授霍尔斯拉格 (Jonathan Holslag)明确指出,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早期倡议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延续,旨在支持国企扩大其在国外市场,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建立更紧密经济关系。日本学者青山瑠妙 (Rumi Aoyama)也从外交角度进行分析,认为 “一带一路”只是巩固中国在与亚洲、欧洲、阿拉伯世界和环太平洋地区关系方面所作的努力的新名称。也有海外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以往政策的补充,试图利用相关举措来补充现有的双边和区域政策框架。
2.经济驱动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在 “新常态”背景下, “一带一路”旨在解决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挑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认为, “一带一路”经济上的目的主要是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促进企业、政府等部门通力合作,扩大产品出口、减少工业产能过剩,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中国在商品价值链中的位置,通过 “一带一路”促进高端产品出口,鼓励中国标准走出去,使中国成为创新型经济体和研发领域的领导者。还有一部分海外学者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待 “一带一路”,认为 “一带一路”旨在推动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贸易发展,促进中国与其他快速崛起的亚洲市场进行合作,帮助中国西部地区提升内部经济一体化,改善中国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并使其能够直接进入邻近国家的港口设施,更多地参与全球贸易。
3.地缘政治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是中国复兴亚洲中心地位的工具,是中国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实现长期的战略地缘政治目标,即进一步发展业已不断增长的国家能力,并利用其经济、金融力量扩大其海外地缘政治影响力,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纳入中国的经济轨道。美国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纳德吉·罗兰 (Nadège Rolland)曾说,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解决目前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关键策略,绝不仅仅只追求经济发展,而是寻求实现民族复兴,使中国能够在中共建党100周年时获得亚洲强国的相应位置。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目前来看 “一带一路”更多的是涉及经济合作领域,但是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不可分割,地缘政治逻辑下的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与经济逻辑下的高速发展并不完全对立。基于此,甚至有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是美国霸权的和平替代,臆测中国借助 “一带一路”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 “朝贡制度”,虽然言语上回避霸权实则就是追求霸权,意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从而削弱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影响力。还有学者将 “一带一路”倡议类比“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意欲通过 “一带一路”谋求军事霸权,他们从中国在海外援助港口建设推断出中国在进一步扩大军事部署,具有扩大中国军事地位的可能。
4.重塑国际秩序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力图重塑国际秩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柯岚安(William A.Callahan)认为, “一带一路”旨在利用中国的经济实力建立一个紧密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安全关系网络,将欧洲和亚洲纳入自己的全球秩序中,从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规范力量。中国通过 “五通”完善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合理回应当前国际经济秩序追求利益的逻辑, “一带一路”将构建更加包容的国际新秩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促进全球权力的重新分配,使中国在与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中获得一种理所当然的、非霸权的国际社会资本类型,并且整合现有的区域秩序。虽然“一带一路”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依赖于良好的经济基础,明确且不断发展的思想,以及坚实的体制框架,共同促进欧亚大陆的融合主义与发展主义新话语正逐步成形。
5.空间修复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破国家、区域界线,推动大都市组成的网络节点之间的资源流动,减少空间障碍并形成一种 “空间修复”,目的在于重新塑造全球经济发展的空间形态。查塔姆学会亚洲项目 (香港)高级研究员夏添恩 (Tim Summers)借助 “空间修复”这个概念来理解 “一带一路”,即 “一带一路”通过 “五通”项目建设,形成沿线各国的大都市连接网络,资本、信息、技术和精英以大都市为网络节点进行流动; “一带一路”倡议的 “空间修复”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五通”建设能够为资本、商品、人力提供了贯穿欧亚大陆的高效流动平台,而这种流动就是在主要城市节点组成的网络中进行;其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中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走出去”,可以释放经济红利,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方面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强资本流动;其三,亚投行与丝路基金的建立,为使用过剩美元储备提供了平台,通过创新体制增强了促进基础设施连通的能力。因此, “一带一路”倡议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反映了日益成为当代全球政治经济特征的网络关系,中国旨在通过 “一带一路”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
二、进一步提高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认同度的建议
五年多来,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继续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实现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模式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海外学者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理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部分观点囿于西方中心主义,对该倡议存有偏见或抱有质疑的态度。要想有效应对质疑和化解误解与偏见,提高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认同度,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1.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应对误解和误读。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的那样, “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倡导的 “一带一路”惠及全世界,代表着全球治理的新方向,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为营造良好的国际社会舆论环境,要密切关注海外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注重观点梳理,加强学术交流和意见互换,同时,要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
对于海外研究提出的中肯意见和现实问题,我们要保持阳光心态,吸纳其中客观的意见为我所用,在平等磋商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搭建更多聚焦世界和中国的学术交流平台,将具有权威的汉学家 “请进来”,主动邀请其讲述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更直接地进行对话,增加学术领域的互信互鉴。对于一些学者别有居心的学术论断要保持高度警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摆脱对西方学术话语的阐释和依附。面对质疑我们更要理直气壮发出中国学者之声,因此要加强国际学术话语创新,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自主创新,在对外传播中既坚定立场又释疑解惑。
2.深化与沿线各国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一带一路”建设依靠沿线各国共同参与,因此要摒弃传统零和博弈思维,加强合作,处理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其一,寻找 “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的利益共同点,深化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欧洲“容克计划”、蒙古国 “草原之路”、 印度 “季风计划”等沿线国家战略与 “一带一路”倡议均具有良好的合作契机,存在利益共同点,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因此要深化与这些战略的合作对接。要切实推动项目的落地,凸显合作共赢实质性进展,从而提高战略互信,推动互利共赢。深化技术标准对接,更好服务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金融支持平台和监管体系,促进金融体系运行透明化;搭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文化交流。
其二,妥善处理各类风险。虽然 “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也仍面临着经济安全、地缘政治等各类风险,争取海外国家的认同必须要加强风险研究,建立评估体系,制定预案制度,增强各国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如面对各国对中国企业的道德风险怀疑,要加强对中国企业的联系与管控,与当地合作建立良好的风险管控机制,避免经济问题 “政治化”,合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