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用情服务群众 打造基层“温暖党建”

2019-11-18陈文强

今日海南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愁党员干部党组织

文|陈文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是服务群众的最直接连接点,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最真诚的力量。打造基层“温暖党建”,核心任务就是构建起意志坚、素质好、受拥护的基层战斗堡垒,激发内生动力,聚力服务民生;打造基层“温暖党建”,就是要给予群众听得懂的话语、看得见的实惠、记得住的情感,凝聚起最大共识推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基层“温暖党建”要形成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共同乡愁

基层党组织代表党的形象、代言党的政策、传达党的感情,是党执政的根基。在基层工作中,谁让老百姓得实惠,谁就在群众中有地位,谁说的话就管用。要让老百姓听党话、跟党走,就必须通过细致的、真诚的、有温度的工作让老百姓得实惠、感党恩,构建起感情的“连心桥”和发展的“共同体”。

近年来,乡愁成为一个热门词语,语义里既包括了广大基层干群最关切的绿水青山,也蕴含着每一个人对家乡水土的思念和憧憬。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成长、生活和工作过,可能就会有记忆里的乡愁,这是最朴素、最直接、最持久的情感。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讲,乡愁是一种扎根群众、永驻心间的情怀,是一种对人民群众、服务属地的深情挚爱与热情关切。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所接触到的服务对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都是乡里乡亲,就生活在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的周围。因此,无论环境和形势如何变化,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记住乡愁、胸怀乡愁、不忘乡愁,与人民群众一起干、一起苦、一起乐。只要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不忘初心、拥有温度、平等对待,形成与百姓的深厚感情,用力用心用情,就可以让基层的党员干部和更多的人民群众成为“老熟人”“一家人”,就能凝聚起浓浓的干群鱼水情,也最容易产生共鸣、凝聚力量。

打造基层“温暖党建”应该注重做到“三个强化”

党是领导一切的。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严更高的工作要求。实践证明,基层党建工作要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小善常为,才能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更有成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重做到三个强化:

强化群众主体。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把你捧在手中。党员干部的根基在人民群众,基层工作要落实就得接地气、就得依靠群众,在突出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同时坚持问计问需于民,让群众唱主角,赢得群众信赖。通俗地说,城市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橡皮脑袋、兔子腿,外加一张婆婆嘴”,带着感情去服务。具体的工作要与群众关心关切的焦点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群众保持联系,让群众关心关注,请群众评判评议,吸引群众乐于参与,从群众中来才能到群众中去。

强化供需对接。先雪中送炭,再锦上添花。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党建工作也要讲究“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和“不干一厢情愿的事情”。只有对群众的需要了如指掌,怀有深厚的感情,才能真正与群众风雨同舟、并肩作战,“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因此,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准确不同定位,运用自身特长、技能优势、文化特色、产业特点和服务品类,用心用情用力搭建桥梁、打造平台、提供服务,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希望组织做什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之以实,做到“民之所欲、永在我心”,给群众想要的,赢得群众满意。

强化项目主导。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把“无形”的决策理念变成“有形”的民生措施。万般解释,不如一个解决。干事创业,不仅要依靠真理的力量,更要有人格的魅力和梦想的引领。在基层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战略定力。俯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少些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细水长流见真情,真抓实干有实效。因此,基层党建要多讲“乡音”、多走“泥路”、多交“乡友”,策划孵化一批党政需要、社会欢迎、群众需求的具体项目,通过一个个实在的项目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脱贫攻坚、精细社会管理,更深入地影响群众、走进群众、融入群众,使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现实。

“六大优化”打造基层“温暖党建”

新时期,更加需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优化体制机制,强化项目建设,打造基层“温暖党建”,引导形成推动海南改革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身份公开化。抓好党员“亮身份”活动,运用好《光荣的追寻》《我是共产党员》等知名电视节目,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形成“树立一个典型、带动一个群体、影响一个周围”的良好氛围;依托新建的村(居)组织场所,创新设立党代表工作室或人大代表的党员工作站,强化团队意识,增强联系便捷度;推行村干部、党员“网格化管理”和片区走亲制度,强化乡村振兴工作队,把群众家里的小圆桌变成基层干部的办公桌。

队伍专业化。以优秀团队打造基层党建新体系,引入党建HR理念,调整配置骨干力量,设置党建指导员,实现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确保中央精神“一嗓子喊到底、一杠子抓好执行”;适当提升基层干部考核中的优秀比例,建立党员关爱资金等,激发党建干部活力,使有干劲者有位置、有作为者有出路;强化基层党建后备队伍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聘用本地大学毕业生,形成较好人才梯队。

日常标准化。党建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在一堆绳子中抓准绳头,在标准化中“点单上菜”,确保“先吃饱再吃好”。首先是规范的流程,强化固定动作,创新主题式目标,打造较为稳定规范的党建基础,实现知可为、知必为;其次是实操的模板,把党建的目标、责任和内容具体化、模板化、清单化,便于“打勾销号”“对单抓药”和“对标发展”;最后是高效的程序,推行民主决策机制的具体化和图形化,坚持“四议三公开”,让党员干部守底线、知边界、抓落实,提升执行效率。

活动特色化。注重党建工作中的区域资源特点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创建活动载体;注重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杜绝自娱自乐、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活水”找到“源头”;注重打造工作样板。在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中配给资源,选树不同的活动典型,在对标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

服务菜单化。坚持需求导向,把好的资源配给最需要的地方、最适合的地方;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政中心编制民生清单,既敢于向历史问题“亮剑”、也要避免给未来留下问题,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坚持结果导向,广泛听取意见,创新开展“群众点单党员跑腿”系列活动,推进服务简单化、表格化、便利化,开门办党建,开放抓党建,努力实现供需互动。

项目品牌化。建立党建工作项目库,以“主题式”设计每年党建主题,不同组织策划不同的项目,统一建库管理,丰富工作载体,实现资源共享;推行基层党建PK工作法,开展村(居)、行业的项目大赛,组织现场会、项目大赛、专项评比,形成示范效应;深化创建区域党建示范长廊,每村设立1-2个示范点,齐聚力量、片区共享,打造“温暖党建”项目品牌。H

猜你喜欢

乡愁党员干部党组织
乡愁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乡愁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九月的乡愁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