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民俗文化内容与特征
2019-11-17江唱
江唱
摘要:广西地区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和娱乐活动是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壮族、侗族、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和娱乐活动为例,归纳出广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广西地区民俗文化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广西地區;民俗文化;特征
1广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壮族人民都会举行综合性活动节日——三月三,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祭扫祖坟,全家出动,并用糯米加工成红、白、黑、紫、黄等五色饭或糍粑,带上熟肉、鸡、酒、纸钱、香烛、鞭炮和纸幡等祭品及锄、铲等工具,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祭祖扫墓,一家人、一族人,追贤思孝、认祖归宗。”在完成重温族史家规、感念先人的祭祖活动后,人们会身着盛装聚集到歌圩点对唱山歌,欢度歌节。“花炮节”是岭南地区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侗族的花炮节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需要而日久弥新,“解放以后,侗族花炮仍有头炮、二炮、三炮之分,但求子、求财、求官的功利迷信观念已趋淡薄,并已赋予炮名“团结”(头炮)、“胜利”(二炮)、“幸福”(三炮)等新的含意。”因此,“竞者踊跃亢奋,不竞者激昂欢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同心共德,团结一致,志在必得;夺得之后,家里寨里,亲戚朋友,无不欣喜若狂,倍感殊荣。各寨对夺得之炮,备加珍惜,定期供奉,俗称‘养炮。”“依饭节”是仫佬族独有的重大节日,活动内容是举办依饭道场,主题是感恩,“通过做道场祭祀祖先、向祖先还愿来庆祝当年风调雨顺、人丁安泰以及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依饭节通过唱“古条歌”的形式代代相传,“它包含了民族发展历史的各个方面,比如历史、英雄人物、天文地理、农事生产等,同时也给人们传授一些天象人文地里和生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传统节日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是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参与的集体性节日,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全民族性。
1.2娱乐活动
壮族人民在欢度端午节中,“由最初祭奠蛟龙的原始崇拜演绎成为了悼念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性活动;不仅吃凉粽、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艾草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壮族地区多水,伴江河的城市和乡镇,每逢端午,还举办融祭奠、悼念、竞技等为一体的极富教育意义的龙舟竞赛活动。”侗族不仅有美妙动听的民族歌曲,更有通俗易懂的朗诵词,其中最独特、最古老的就是侗族款词,款词是由“款首”们将在鼓楼里所议事的内容经过改编加工后用侗族民歌表现出来的韵文体式,“款词”包括道德规范,法律条款等内容,是建立在社会道德和生活基础上的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款词所具有的功能不断丰富,成为了兼具历史性、文学性、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常见于婚礼宴席、楼门庆典、通桥仪式等场合。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仫佬族节体育项目舞草龙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环节。草龙随着锣鼓在行进动态中完成游弋、起伏、翻滚、缠绞、穿插等动作,舞龙时伴有戴照面具的陪舞者穿插助兴,草龙经过各家各户门前拜年时人们点燃鞭炮抛向草龙身上,最后把草龙送到河边烧掉。早期的舞草龙活动诠释了仫佬族早期社会形态的演进历程、文化意蕴、宗教情结等信息。如今,舞草龙的仪式已经被简化,并不断被寄予新时代的求吉纳福、强身健体、娱乐生活等功能。这些娱乐活动凝练了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信仰,它们根据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既不断创新又不失传统,展现了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精神面貌。
2广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2.1一般特征
广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秦至清,四次移民潮影响了广西民俗文化的发展。秦“南征百越”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原与广西对话。汉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强盛,使中原文化植入岭南。宋代,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瑶、苗、回等民族相继入桂。明末清初,京、彝、讫佬、侗等民族也进入广西,民俗文化进一步演化并逐渐定型。特殊的地理位置,还使广西民俗文化深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因此,广西地区民俗文化具有一般民俗的普遍特征,有研究总结指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稳定性、变异性、融合性、功用性的特征。
2.2独特特征
广西地区民俗文化在其独特文化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约束性。广西地区民俗文化能够对当地人们遵守民俗文化所规定的礼仪习俗产生宣传教育作用,同时对于民众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有效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例如家庭成员会在祭祖活动中重温家训家规,感受传统家风;会在娱乐活动中寄托对生活的祝愿和期望,以此来激励个人更加勤奋;这种约束性及其教育价值,在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引导人们形成精神人格、提高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指导人们道德实践,进而加强民族团结等等方面,也必然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