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机器人普及对人类情感观念的影响探析

2019-11-17时玉珍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

时玉珍

摘要:从伊德技术事实出发的技术现象学角度,结合郝费的技术思想,进行社会化机器人的技术物属性讨论。作为技术物的机器人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普及,虽然对存在世界的人类情感观念产生了困扰,从人机情感关系依赖引发人际依赖关系减弱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冷淡,但是人工智能的内在表征与人类智能外在符号表征路径的不可逆性决定了机器人与人类情感的不可通约性,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各种问题应保持乐观态度。

关键词:机器人 人工智能 情感观念 技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249—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强人工智能”还只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信念,而“智能增强”理念与社会应用实践结合已成为现实。近年来,扫地机器人、机器人女友等社会化机器人开始走入人类视野,对人类自身伦理观念和情感依赖需求甚至感情产生潜在的影响。从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角度讨论机器人作为技术物与人建立的关系模式,探讨机器人提供的服务引发的人类情感观念的变化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问题,对研究机器行为和人类本质、应对人工智能风险等有一定的价值。

一、社会化机器人的技术属性

社会化机器人是根据人类需求创造出来的提供服务功能的技术物,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唐·伊德从技术事实出发指出,技术的存在是为沟通人和世界,技术物与人及世界的关系可以发生结构变化。从伊德的技术观念来看,社会化机器人作为技术物也存在于人和技术在世界的关系中。这里的社会化机器人与人类更多地是构成“他者关系”,它是完全独立于人的技术物,可以在人的指示下保持某种自主性,机器人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目标之一。

同时,伊德技术现象学的四种模式在用来解释机器人技术物与人类关系上存在局限性。当代德国哲学家奥特弗利德·赫费反思了技术的工具理性,认为社会化机器人作为技术物为人类提供服务,可以解放人类自我,人类在接受机器人服务过程中可以超越现有的生存并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但是赫费的技术思想仍然建立在从关系角度理解人和技术在世界中问题的基础上。这种技术视阈的敞开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提到的“在场”与“不在场”中解蔽的路径有一定的相关性。

伊德从技术论角度来看社会化机器人的普及对人类感情观念的影响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能仅仅从人类与技术物的关系模式来看,应该结合人与世界的关系语境分析。社会化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中“智能增强”理念的应用,它的内在表征与人类的符号表征存在根本性差异;因此,机器人提供的服务中所表征出的情感和认知能力与人类感情表征模式存在根本的区别。

二、对人类感情观念的影响

社会化机器人越来越受到关注,可以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机器人服务对人类情感观念的影响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

1.人机情感依赖的需求深化

机器人的算法输入根据人类需求产生。扫地机器人的功能是如何高效智能提供清洁服务;女友机器人则是根据需求在外形、材质、功能上进行设计,在算法上更加智能,可以为人类提供陪伴、聊天、情感、性爱等功能。社会化机器人作为技术物与人之间从一开始建立的功能依赖关系向情感依赖关系转化,特别是对缺乏情感依赖对象的人类如单身或弱势群体等来说,提供服务的行为与人类表达感情的行为存在交集区域。与其他一般技术物不同的是,机器人是模仿人类智能创造的人工智能;因此,人们很容易对机器产生像对人一样的情感依赖,长时间的接触和依赖,会让机器人进入家庭人际关系网络中,并呈现情感依赖关系深化的可能。

2.人与人情感依赖关系减弱

人机情感依赖关系深化存在的问题是,人机相处模式和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有差异,机器算法程序是人工创造和输入,人类自身产生的需求和思维与机器不同。人机依赖关系形成后,人类自身的情感需求和相处模式会发生变化,由于机器人本身的人性化设计,使人类会更趋向于与机器的相处模式。目前,人与人的相处以及情感关系受智能手机社交软件的影响已经产生了异化,社会化机器人的普及会使问题更加严重。但是,人机情感依赖一定不会取代人与人的情感依赖,这源于机器的感情表达和结构的本质是机器,是人与世界关系中起着桥梁作用的技术物,机器人的道德行为是人为创造和赋予的,这是和人类有根本性区别的。

3.人与世界关系中情感观念冷淡

社会化机器人的普及,不仅会导致机器人的身分定位和一系列责任归属问题,而且也会改变人与世界关系网络中的情感观念和表达。人会向机器表达思想感情,宣泄情绪,而减少与其他人类的沟通。社会化的机器人和其他一般技术物形成的物联世界像“单向度的社会”一样,人类生活在技术物提供的单向度结构中,成为“单向度的人”,并怡然自乐。由社会化机器人的普及引发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将从最普遍的社会大众化引发社会秩序的重建,人类世界的情感依赖关系变化将会改变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依赖关系,甚至可能受到技术物的毁灭性打击。从伊德的观点出发,世界将会被技术物割裂成无数分裂的单位,人与技术展现的“他者关系”将人与世界对立起来,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将逐渐丧失或被替代。

三、机器人与人类情感的不可通约性

伊德认为的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模式在不同条件和情境中是不同的,社会化机器人的普及会使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出现“具身关系”模型分析向“他者关系”模型分析的转化。社会化机器人在本质上是智能化的技术物,技术物的道德化是人类设计并理解的产物,这和人类自身产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可通约性。

约翰·赛尔认为,外在符号的表征源于心理,有先后之分,因此不能通过外在符号来解释心理活动,符号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心理表征的工具。人工智能理论或者计算主义者把表征作為核心概念进行研究实践,他们认为思维是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此结构上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因此,建立在内在表征上的人工智能是否可能成为与人类思维相同的智能体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建立在这个问题基础上的人机情感关系,可以在依赖的层级上探讨,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符号只是人类心智的外在表征,而非完全表征,因为人类再次加工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等都具有不完全性,而人工智能的算法程序设定是依靠符号表征进行的再加工和深度学习,从概率上讲,确实有再现人类心智的可能,但不能完全或者全面表征。在此基础上人类具有的情感需求和依赖并不能在人工智能中得到完全的满足,人工智能输出的表征情感行为也会存在问题。

四、结语

社会化人工智能的普及会加速了“强人工智能”的实现。机器人作为技术物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普及涉及社会赡养义务、事故风险防治、社会道德规范和技术物理清责任归属等问题,人工智能的趋势不可逆转,顺应变化、积极应对并保持可控范围,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应该坚守的底线。

参考文献:

[1][美]郝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05.

[2][荷兰]彼得?保罗?维贝克.将技术道德化:理解与设计物的道德[M].闫宏秀,杨庆峰,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保罗?萨伽德.认知科学导论[M].朱菁,陈梦雅,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4]《科学技术哲学》编写组.科学技术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沈国琴.赫费的技术思想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6).

[6]李光辉,陈刚.人工智能的内在表征何以可能[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3).

[7]王彦雨.基于历史视角分析的强人工智能论争[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
你好,机器人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