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孟荀道德修养方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9-11-17魏凯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大学生

魏凯

摘要: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道德文化的先驱,在各自的道德教育理论中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如孔子的“学”与“思”,孟子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化性起伪”。对孔孟荀道德修养方法进行初步探究,可以从中寻找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孔孟荀 道德修养 大学生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140—03

一、孔孟荀道德修养方法

1.孔子“学”与“思”的道德修养方法

孔子认为,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是可以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君子的。所以,“学”与“思”是孔子提升道德修养的两种重要方法。

首先,孔子“学”的对象有两个:第一是学习文献。孔子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意思就是君子学习许多文献后,学会用礼节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这句话中的“礼”,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学习《礼》这部文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一生都在编撰修订“六经”中《诗》《礼》《乐》《春秋》等文献。而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简,对“六经”中《礼》的记载是“礼,交之行述”,意思就是《禮》这本书,是人们规范交往行为规则的书。由此,学会了《礼》就会用礼,从而提升了道德修养。第二是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在看见他人的不足之处后对比自身,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即通过学习他人来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局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君子不会因为身外之物而烦扰,只要勤劳和谨言慎行,同时向道德高尚的人看齐,并且通过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爱好学习。所以在孔子看来他人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对于如何学习来提升道德修养,孔子认为,可以向他人学习请教甚至不耻下问。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卫国人,子贡在评论卫国大夫孔圉的时候问孔子为何子贡能得到一个“文”的谥号。孔子回答:“他既聪明又勤奋好学,又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用“文”这个字做他的谥号。”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并且不以为耻的人评价是非常高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向品格优秀的人请教甚至不耻下问,以此提升自己道德修养,是孔子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

其次,孔子“思”的道德修养方法,一种是会思考问题,另一种是要“内自省”,即反思自己的问题。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里的君子九思,指的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思考来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鲁莽行事。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这样思考问题,这样的人能称其为君子。所以,孔子认为一个遇到问题会思考的人,道德修养必然比普通人更高。在“内自省”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看到品德好的人要向他看齐,看到品德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坏习惯。在这里,孔子谈论的是“内自省”,即通过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来修炼自己。一个人只有时刻对自己要求严格,时刻从自身寻找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君子。

2.孟子“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主要是“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两种。在孟子的伦理体系中,“性善论”是主体部分,“四端”是其理论主体的基石。“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为了保持“四端”,从而使其伦理体系得以完善。“反求诸己”是孟子为达到“内省”的目的而使用的修身方法。

关于孟子“存心养性”的修身方法,我们应该先从为何要“存心养性”谈起。首先,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性,他在与告子争辩人的本性有无善恶的时候就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意思就是人性善就和水总是向低处流一样,是天理,人天生没有不善良的,就和水天生不会往高处流一样。从孟子这个生动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出,人性善在孟子眼中是具有先验性的,人的善良是天生赋予的,不需要后天的学习。既然是先天的,那么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恻隐、辞让、羞恶、是非四心,缺失这“四心”中的任何一心都不能被称为人。在这里,“四心”实际上就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四种善心。在对“四心”进行定义后,孟子认为,恻隐、辞让、羞恶、是非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四个开端,人们有了这“四端”,就和有了四肢一样。实际上,孟子在这里是把仁、义、礼、智作为善的表现形式,认为“四端”就是人生来就有的善端,即“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同时,“四端”也是由“四心”发展而来的,如朱熹就认为,“四心”是情感,“四端”是本性,因为发出了情感,本性自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既然“四端”对于一个人来说犹如四肢一样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一直保持下去。孟子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人的善良的本心,这样才能知晓人的本性。知晓人的本性,就知晓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养护人的本性,这是侍奉上天的办法。总结起来,就是要“存心养性”来保持善性。那么,具体如何“存心养性”呢?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和常人不同,是因为他居心不同。君子心里存在着仁爱,存在着礼义。因此,一个人要成为君子一般的人物,必须得心里存着仁、礼,换句话说,就是心里要时刻保存着善端,以仁、礼的标准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是存善心。关于养性,孟子认为善端是可以扩充的,通过修养善良之性来扩充。孟子认为,“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公孙丑上》)。意思就是凡事自己有这四个开始的,知道将它扩大发展起来,就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出一样。善端是人天生固有的,但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为了保持善端,就要不断去扩充它,这个扩充的过程就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出来一样,一开始很微弱,但是会逐渐发展壮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认为保存善端并且扩大它,使自己具有善心,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存心养性”是孟子修炼自身的重要方法之一。

“内省”是孟子另一个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其具体方法就是“反求诸己”。孟子认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意思就是行仁如同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好。这就是孟子的修养方法,在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无论是行动的动机还是行动过程中的错误,都有可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对于“反求诸己”,孟子也做了进一步地阐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敬,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也”(《离娄上》)。意思就是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成效,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

3.荀子“化性起伪”的道德修养方法

荀子与孟子不同,荀子的伦理体系是以“性恶论”为其理论主体的,通过寻找解决人性恶的办法来确立其道德修养方法。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人的本性是恶的,善只是人为表现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荀子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非常不认同的。荀子认为通过“化性起伪”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改变人的人性恶的状况,使人成为君子甚至圣人。

荀子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是不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造。“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儒效》)。荀子认为,改造人性的方式一是学习礼仪。荀子认为:“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荀子认为,圣人为改造人性恶制定出了礼仪,礼仪制定出来后再制定了法度。因此,荀子主要还是想通过礼仪规范来改变人的道德修养,这与孔子的“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很像,不同之处在于荀子认为礼仪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不是自己去学习礼的文献,即“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性恶》)。人性本是恶的,必须靠老师去指导矫正,学会礼仪后人们才能得到改变。老师所学的礼仪也不是天生拥有的,而是后天积累得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认为老师教导的礼仪对改变人性本恶的现象是有重要作用的。因而,学习礼仪是“化性起伪”的重要方法。另外,通过环境的影响来改变人性恶的问题。荀子认为,“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儒效》),即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形成不同的道德品质,风俗习惯好的地方,人们的道德观念自然更强一些。既然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这么大的作用,就必须“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荀子还认为,人之所以有君子、小人之别,就在于人们的注错习俗正确与否,如果注错得当,那么就可以不断改变恶性,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荀子提升道德修养“化性起伪”主要是通过学习礼仪以及选择生活环境来实现的。

二、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1.注重培养大学生道德学习与思考能力

孔子的道德修养方法非常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与现在大学生所受到的道德教育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来自家长、老师、长辈,在学校中学习的也是一些简单的道德知识。用孔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系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知识,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有重要作用。在道德自我教育方面,注重引导大学生思考自身道德修养和存在的道德问题。如今,许多大学生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难以接受,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多思考,多去理解他人,学会自我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2.道德教育应注重环境影响

道德教育的成败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孟子认为,一个人的本性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荀子认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可以改变人的道德水平。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单一,而青少年时期也正是道德观念养成的最佳时期,应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首先,做好宣传。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要注重先进的道德事迹宣传,让大学生了解道德就在我们身边。其次,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在节假日多组织大学生进行义务的道德宣讲、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对道德的认识。最后,提高道德考核在学生考核中占的比重。考核包括道德理论知识成绩和道德实践成绩,使大学生获得学习道德知识的良好氛围,这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

3.培养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正确态度

在道德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认为,道德教育并不实用,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道德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因为违反道德并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道德素养与他们的学历并不相符。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作用没有深刻的理解,不了解道德对人们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因此,要培養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正确的态度。首先,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的习惯。比如不随地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感。其次,当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道德困惑或者道德难题的时候,向老师请教,老师应该及时解惑,使大学生对道德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荀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3]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4]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