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歧义现象及翻译策略
2019-11-17傅静逸
傅静逸
摘要: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将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及语用歧义作为研究重点,根据自身实践经历及领悟,探讨歧义产生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并从相关翻译实例出发,深入研究歧义现象的理论与实践,为英汉翻译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翻译 歧义现象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101—02
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多种表达意义,这些意义之间在语义上并没有多大的关联的现象”(吕俊,侯向群,2001)。简言之,就是一个语言结构对应了一个以上的含义。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翻译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包容和理解,产生歧义也在所难免。由于歧义的引发原因不尽相同,Newmark将之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用歧义、文化歧义、方言歧义及指称歧义(Newmark, Peter, 1988)。本文以此翻译理论为基础,将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及语用歧义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日常翻译实践中的相关案例,探讨产生歧义的根源,探究其形式并总结出一些相关的翻译策略。
一、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1.歧义现象和语言交际的关系
语言交际往往伴随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音节相同,却往往能表达不同的词语。相同的词汇,意思又不尽相同。英语语法也相当灵活,更易产生歧义。例如,“get it”有获取、得到的意思,除此之外它还有另一层含义,表示“明白了”“知道了”。在不同的语境中,一句话可以表达多重含义,如“he lay on his back”,可以理解为“他面对着相反的”“他面对着往后退”。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是“他仰面躺着”(张萍,2018:160—161)。显而易见,歧义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英语语言自身存在的问题。
2.无意中产生歧义
由于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使用不当,或语句本身存在问题,通常会出现歧义现象。这种歧义现象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绊脚石。歧义现象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但其造成的影响也并非完全是负面的。有时候歧义现象是一些人为了一定的氛围和效果而故意制造的,这就属于有意歧义。如果运用恰当,会产生幽默效果。
二、歧义现象的表现形式
1.词汇歧义
如果一个多义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意义,且在同一个句子中均成立,那么便是词汇歧义指代不明,对象不唯一,也由此产生歧义,话语接受者在理解上就可能出现偏差,致使翻译困难重重。例如,“Helen cant bear children.”这句话中“bear”一词有多种意思,如“生育”“忍受”等。这句话不考虑语境的话,有两种翻译,一种是“海伦无法忍受孩子”,而另一种是“海伦不能生孩子”。由此可见,词的多义性很容易造成歧义,使话语的接受者理解上出现偏颇。
2.语法歧义
与词汇不同的是,句法侧重于研究句子的构成。乔姆斯基(Chomsky)把句子划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简而言之,表层结构即是深层结构的外在表现。所以,表层结构的含义有时并不能确定,考虑到其深层结构,句子便很容易产生歧义,通常我们将之称为语法歧义。
例1:“Tom wants a boy to finish the paper.”这句话中,如果不定式to finish the paper是作定语,用于修饰宾语boy,那这句话就要译为:“汤姆需要一个男孩来完成这篇论文”;如果不定式是用来作状语,修饰Tom wants a boy,那这句话就该译成:“汤姆需要一个男孩,以便他能写完这篇论文。”
例2:“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 这句话中,否定转移通常会导致表达含糊不清,从句子的深层结构来看,若译为“教书太过容易,我不教”,那么否定副词“not”否定的是全句;或者“not”用于否定后面的原因状语从句,译为“我不是因为教书容易而教”。
3.语用歧义
“在应用语言时,不同的语境中语言结构的含义也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语用歧义”(姜望琪,2000)。例如,“The bag you are carrying is a bit heavy.”这句话粗略一看,是指这个包有点重,但再细想,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又有了变化,因为包太重,所以说话者有可能是请别人帮忙提一下包,亦或是在委婉地拒绝别人的请求,无法帮忙提。
三、歧义现象的翻译策略
1.语境化
语境化,即结合整个篇章(微观语境)和文化背景(宏观语境)来理解具有歧义的语言单位(陈爱兵,2007:179—180)。从篇章结构看,一个句子在语义上与其他句子是相互限制的,结合上下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容的,逻辑上也必须是通顺的。如下例:
“Five and you nearly were killed when I brought the fish in too green and nearly tore the boat to pieces.”(五岁。当我把一条生龙活虎的鱼拖上船的时候,那家伙险些儿把那只船撞得粉碎,你也险些儿送了命。)
“He never went turtling.That is what kills the eyes.”(“这倒也奇怪,”老头儿说。“他是从来不去钓龟的,那才伤眼睛哩。”)(朱海观译)
这里的kill和green都是一词多义。kill一词有“杀死”“破坏”“使痛苦”等含义,第一段中kill直接用的本义,即“丧失性命”一意;第二段中,联系前文的eye,这里指的眼睛“痛苦”,所以译为“伤眼睛”。我们通常用green的本义,即“绿色的”,但这里受到前文的fish所限制,联系语境,“绿色的”之义并不适用,从语义上看与fish不搭。因此根据这里的语境,green取“精力旺盛”之义更为恰当,也更符合语义。因此,翻译时要把握好句子内部词、词组的修饰、搭配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对句子的争取理解。
2.归化
归化,即将原语言准确地用中文表述为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的形式。翻译是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两种文化背景,为了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可以采用归化的策略处理。
四、结语
翻译过程中出现歧义现象时,我们要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了解其结构与语境,反复揣摩方可作出定论。最重要的是,译者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凭借丰富的翻译经验以及对句子语言结构的敏锐直觉,精准地把握其含义。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
[2]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张萍.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歧义语境法及其翻译策略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6):160—161.
[4]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爱兵.英语歧义结构的分类和翻译方法[J].外语教学,2007(19):179—18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