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让社会新闻语言更具有亲和力

2019-11-17薛磊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
关键词:感染力吸引力真实性

薛磊

摘要:社会新闻是老百姓身边的新闻,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社会新闻中包罗万象,既有民生、经济等宏观新闻,又有柴粮油盐等微观的市井新闻。社会新闻的生命力就是要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真实。因此,要准确地把握社会新闻的亲和力,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使社会新闻更能吸引和感染老百姓。

关键词:社会新闻 真实性 贴近老百姓 吸引力 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098—02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多样化、快速化等优势也必将让新闻传播功能进一步增强。社会新闻是新闻传播中最直接也是冲击老百姓“眼球”最多的新闻,其信息量大的根本原因是它不同于时政新闻“权威”性的“高大上”,不同于娱乐新闻“趣味”性的“五花八门”,它更多关注的是老百姓的身边事,社会就是老百姓的“新闻”。

社会新闻有了亲和力,老百姓阅读就能够有所共鸣,与邻居朋友聊天时,就有了谈资。社会新闻要想增加阅读的亲和力,就要以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报道的出发点。

新媒体时代社会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大大增加,面对如此多的新闻,老百姓想看什么?当然首先是要看能看得懂的新闻了。生涩语言用得多,内容看不懂,谁又有兴趣阅读下去?老百姓连新闻题目都“懒”得看了,社会新闻的价值又如何体现?老百姓阅读社会新闻看的就是文字,是社会新闻的语言。所以,要想吸引老百姓阅读社会新闻,就该先解决社会新闻的语言如何吸引人的问题,要用老百姓的话语,说老百姓的“事”。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应该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新闻的语言应向老百姓“靠拢”。

一篇社会新闻稿的出炉,第一,要考虑到老百姓对于阅读社会新闻的需求;第二,要考虑到老百姓的理解与认知。比如说有一些社会新闻事件写出来会比较生硬、难懂,老百姓不喜欢阅读。这时可以适当地加一些老百姓平时生活中与邻居朋友聊天惯用的语言,使他们在熟悉的语言中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提起兴趣继续阅读。

老百姓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如大白话、口语、市井语、俗语、热门语、俚语等,具有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生动形象等特点。我们在社会新闻的写作中有意识地从标题、导语、叙事内容等方面,加入一些老百姓的“大白话”,不但可以使社会新闻的叙述更“形象”,也会让文字不那么的生涩。文字贴近了生活,新闻也就贴近了生活;文字“活”起来了,老百姓也就有了亲和感。

一、俗语使标题言简意深

如“‘带病提拔如何把住‘关口”这个标题,其中“带病提拔”“关口”是老百姓的常用语。标题这样一写,老百姓感觉“眼睛”亮了,吸引他们阅读下去。标题要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拟定标题时,“吃透”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让社会新闻的标题生动起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言风格上,多做选择衡量,找到最贴近内容且最易懂的词语,以显现的或是含蓄的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评论,表明作者的态度。

俗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和交流而约定俗成的具有较固定格式的用语,是纯天然的,一看就懂的,如“按下葫芦起来瓢”“八字没一撇”“拔根汗毛比腰粗”“半斤对八两”“比登天还难”等这些俗语很少遵循语法规则,又会隐含一些或贬义或褒义成分。“八字加一撇”只修改一个字,标题的内容就有了“活”气。再比如“靠山”一词直意就是靠着山,现指可以依靠的人或势力,迷信的说法则意味着可以避鬼邪、保平安。标题“公平规则者竞争的‘靠山”,把俗话与标题结合起来就别有新意。因此,在给社会新闻起标题时,巧妙地运用一下俗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短短几个字的俗话,加到标题里,给标题增色不少。

拟标题是门艺术,加上俗语就是给标题锦上添“花”,而要突出这个“俗+花”的特点,就需要进行简单筛选,选取让老百姓一看就心领神会的“精华”词语,丰富标题的情感色彩,提高感染力,让老百姓产生共鸣,回味思索,从而阅读内容。

二、热门话题丰富

导语是社会新闻的“引路者”,是新闻精髓的体现,以最简单的文字概括新闻事实,力争让老百姓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和吸收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这是导语的特点,也是导语的价值所在。

老百姓在看社会新闻时,要进行简单的筛选,导语是除了标题以外,又一个读者筛选新闻的依据。看到喜爱的导语,读者会继续阅读下去。导语说白了就是一份“菜单上的实物图片”,也是新闻设置的一个快速解读新闻内容的“平台”。

言有尽而意无穷,导语提炼出新闻中可读的“精华”文字,增加了内容的概括性,能否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和引领阅读是导语写作的关键。而在导语中加上一些“新鲜出炉”的热门话语就会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捷径心态为何成风》一文中,导语就简单阐述了“中国式过马路”话题。“中国式过马路”曾一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以热门话题为引领,一个好的导语就出现了在老百姓眼前,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好奇心。

“买单”“驴友”“忽悠”等热门词语凸显出特定时期语言力求变化的创新趋势。热门语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适当用一些热门语,可以起到“抢耳”“抢眼”的作用,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立片言以居要”,在新闻一开头,若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导语不会新颖有趣,简单的人物和地点的几笔描述,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热门语的使用,给这“几笔”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可以大大增强可读性,也给新闻带来了灵性,引人入胜。

三、穿插“大白话”,内容“活”起来

“大白话”源于生活,植根于老百姓的生活,它包括了老百姓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百姓语言风格,也是老百姓打心眼里认同的语言习惯。如果把新闻写作的内容比作美术作品,“大白话”就是美术中的“白描”,即不尚修飾,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这辈子要种一百万棵树”,这话听起来就是和邻居聊天,但正是这样的话,就成为社会新闻的“线索”。穿插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白话”语言,就好像我们在用社会新闻的稿件与老百姓“聊天”。而这种“大白话的聊天”就形成一种事实主体、描述与议论、现场与背景等变化与“跨越”,内容上有简有繁,“一张一弛”有主有次,使读者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把“大白话”这种百姓的语言,巧妙融入社会新闻写作,采访挖掘百姓间的语言,让它们“跃”于纸上。以新闻人物原话或是“土”话叙述一件刚刚发生或是备受关注的事件,就犹如“新闻”与“读者”在唠家常。而越真切地展示事物的原貌、原汁、原味,越能打动人。新闻工作者就是要为读者架起桥梁。

社会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亲和力”就是新闻的“粘合剂”,把老百姓的眼球“粘”在新闻上,让“眼睛”看得舒服,“眼睛”就会更加明亮。

新媒体层出不穷,社会新闻在追求和实现精神价值的同时,少一些“硬”度,多一些亲和力。在强调社会新闻的导向作用时,不否定社会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味等特点。老百姓是阅读者,想老百姓之所想,用一种我们擅长的文字语言,大可让社会新闻丰富起来,“活”起来,“大白话”“俗语”“热门话题”等都是社会新闻的“调味剂”,加点“味道”,大可让社会新闻“自由洒脱”,以一种小小的“顽皮”,以一种和老百姓“聊天”的充沛情感,来换一种新闻语言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强化了社会新闻的说服力,语言与内容才能相得益彰,老百姓读着社会新闻的真实生动的场面可亲,愉悦。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感染力吸引力真实性
Pygmalion
吸引力1
吸引力2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跟踪导练(三)4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
愚蠢的人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