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及其时空演变研究
2019-11-17陈磊曹鸽
陈磊 曹鸽
摘要:城市竞争力影响城市未来发展,也对其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较高的城市竞争力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目前,合肥市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存在城市经济水平不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弱、综合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文章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全国二十四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合肥市在城市发展道路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推进合肥进一步实现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综合竞争力;时空演变;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合肥城市
一、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这一大环境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水平,更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增强。作为中部六省市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市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在区域经济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城市。尽管如此,合肥市与其他五个中部省会城市,四个直辖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相比,仍有着一定的差距,其综合竞争力及单项竞争力既存在优势也有着一些不足。本文选取我国四个直辖市、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以及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对城市竞争力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对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外学者着重研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等。波特提出“钻石模型”,从产业角度出发,对国家竞争力进行研究。此外,韦伯斯特从企业效率角度出发,认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等四个要素。贝格则提出“迷宫模型”,认为应该基于要素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该模型以经济运行为基础,将人民生活标准作为目标。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侧重于模型与实证分析这两个方面。倪鹏飞提出“弓弦模型”,其选取的指标较为全面,从而更好的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各个方面。郝寿义则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综合经济、资金实力等五个一级指标,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多个二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城市综合竞争力。
综合以上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城市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但没有形成一套极具权威、科学、客观和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城市综合竞争力并进行排序,对其进行动态研究,并进一步探究其时空变化规律,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合肥市竞争力提出有效的建议。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指标体系构建。根据现有文献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本文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人民生活环境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国际化竞争力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包括19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
2.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部分指标数据在原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与计算。
3. 研究方法。由于城市竞争力是指该城市在一国之中先进要素的集聚与支配能力,而先进要素多属于稀缺资源,其在各城市的分布处于非均衡状态,因此,本文选择使用熵值法来确定每一項指标的权重。若某项指标在二十四个城市中的分布趋于集聚,则该项指标拥有较高的权重;反之,若某项指标在二十四个城市中集聚程度不高,则该项指标的权重较低。具体步骤如下:
(1)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统一,首先需要将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6)最后计算出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
4. 指标体系权重的分配。由于本文选取数据的时间序列为2010年~2016年,故最终选取的各项指标权重值为每一项指标各年度权重的平均值。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
三、 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结果分析
1. 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城市竞争力总体评价。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本研究计算得到了2010年~2016年七年间24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根据得到的结果,本研究所选取的24个城市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包括深圳、北京、上海和广州,即目前国内公认的四大一线城市。作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最高,平均得分达到0.65分,之后则是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座城市,综合竞争力平均得分都在0.55分以上。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第二层级城市包括杭州、厦门、南京和天津等11个城市,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力平均得分范围普遍在0.3分~0.45分之间,这些城市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杭州、厦门、天津、宁波、青岛和大连这六个沿海城市,与四大一线城市相比在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因其是沿海城市,凭借其天然的优势,在各项指标和综合竞争力上仍然要强于一般内陆城市;第二类是南京、成都和武汉这样的沿江城市以及近些年崛起的内陆城市长沙和西安,其中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近些年一直保持在0.40分以上,四大一线城市之外仅次于杭州和厦门,高居第七位,这一类城市的共同特点就是城市核心竞争力较强,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这一背景之下,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城市开始慢慢崛起,尤其是成都、武汉、长沙和西安这样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提升,同时高铁和航运等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也使得这四个个城市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国际化程度日渐提升,从而使其城市综合竞争力逐渐赶上沿海城市,得以进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第二层次。
第三层级的城市包括合肥等9个城市,这些城市的年综合竞争力得分多在0.3分以下。相比较于前两个层级的城市,这一层级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条件、科技教育水平等各方面均有着较大的发展差距,综合竞争力也因此较低且远低于平均值。
总体来说,合肥在24座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名第18位,位置比较靠后,相比四个直辖市与大部分副省级城市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而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排名中,合肥仅次于武汉与长沙两座城市,排行第三。虽然合肥的综合经济、生活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评分位居六市中上游,但在科技教育和国际化这两方面与武汉、长沙等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其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2)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变。
一是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一直占据着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前四名,尤其是深圳,期间只有一年被北京市超越,其他时间一直稳居第一。此外,5到8名也基本被杭州、厦门、南京和天津这四个城市占据,排名较为稳定。而太原、长春和哈尔滨三个城市最近几年一直处于24城中的倒数行列,不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发展潜力,均处于落后位置。排名变化主要集中在第9名~第21名之间,其中宁波、青岛、西安和重庆等城市排名较为稳定,成都和沈阳两座城市近几年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而合肥、济南、武汉和长沙四座城市近几年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
二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两极化比较明显,整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2010年到2016年间,综合竞争力得分最高的城市深圳分别是最低的哈尔滨的4.02倍、3.76倍、2.92倍、3.29倍、3.50倍、3.35倍以及3.22倍,差距较为明显,但在最近几年有着逐渐缩小的趋势。而从标准差方向来看,2010年~2012年的标准差依次从0.127 8降到0.127 7再降到0.118 4,在2013年回升到0.138 8后,从2014年开始,依次降至0.133 8、0.132 0和0.126 2,因此24座城市的标准差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继而又下降的变化,这恰恰说明近年来24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差距正逐渐缩小。
具体分析合肥的排名变化可以发现,合肥排名稳定在17名~20名。2015及2016两年,合肥竞争力评分缓慢上升,排名也从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有着良好的上升势头。
2. 城市分项竞争力的评价。
(1)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是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包括经济产出、产业结构比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项指标。广州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高居第一,北京、深圳和上海紧随其后,南京和杭州以微弱劣势分别名列第5位、第6位。得益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其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这六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余城市。厦门、宁波直到大连等9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与平均水准较为接近,属于经济竞争力中的第二梯队。
而从经济竞争力时间变化上来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这七年的经济竞争力评分均在0.12以上,而南京和杭州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第二、三梯队的城市大多稳中有升,仅有少数城市止步不前甚至会有退步。合肥综合经济竞争力在这七年间先升后降,从2010年的第16位降至2013年的第22位,虽然近几年大力发展经济,但排名变化不大,只上升至20位,可以说合肥综合经济在24座城市中总体较差,不论是总量还是增量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2)城市国际化竞争力评价。国际化竞争力体现着城市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程度,是城市的外生竞争力,共包括外贸依存度、外向经济和国际旅游外汇三项指标。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市拥有优越的政策扶持、超凡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对外开放经验,在国际化竞争力这一排行榜上高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此外,大连、宁波这样的沿海城市,因其拥有优良的港口、交通运输能力发达,故而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南京、武汉等沿江城市也凭借其地处长江流域的地理优势在国际化竞争力上稍稍落后;而合肥、南昌、哈尔滨、济南和太原等内陆城市,对外联系较为薄弱,在国际化竞争力排行中处于最后几位。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杭州和厦门等城市排名较为稳定。合肥、济南等内陆城市因近年来参与全球化力度的加大,其国际竞争力日渐提高,但总体来说,与国际开放较发达城市相比有着巨大差距。七年间合肥的国际化一项得分涨幅很小,也远远低于24座城市的平均得分,说明合肥在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合理引用外资方面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
(3)城市生活环境竞争力评价。城市生活环境选取建成區绿化面积、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达标率等六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测评。深圳因其特殊的临海区位,拥有较好的环境质量,其环境得分与其他城市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广州、厦门、北京与杭州作为第二层级,综合得分较为接近。紧随其后的是大连、南京、青岛三座城市,以及宁波、合肥和上海等城市,其生活环境得分在平均水准上下浮动。
从城市生活环境竞争力得分上来看,各城市的得分普遍处于缓慢递增的趋势,仅有长沙、沈阳和西安等城市因为近年来空气质量的下降,其环境得分有着先升后降的趋势。相比较其他几项,合肥市在生活环境这一项的竞争力相对较高,合肥生活环境得分每一年均处于所有城市的中上游,且评分和排名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这主要归功于合肥较高的建成区绿化面积、污水处理率以及较低的房价收入比,使合肥在生活环境评比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4)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评价。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包含了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公共汽(电)车数、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以及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五个三级指标。深圳在基础设施竞争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平均得分远超第二的广州市。除此之外,北京、南京、杭州和上海等市,由于交通设施、医疗卫生以及邮电业务的完善,其基础设施有着较大优势。青岛、沈阳以及合肥等城市,或由于地区发展滞后、或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基础设施水平稍稍落后;而太原、长春以及哈尔滨等老工业城市,由于滞后的产业结构影响,其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从七年的时间序列上来看,深圳的基础设施水平稳居第一,广州、南京则与北京、杭州等市成为基础设施评价中的第二层级。宁波、西安等排名稳定的城市与合肥、长春等上升势头明显的城市构成了基础设施竞争力的第三梯队。七年间合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进步,但相比于其他城市,合肥基础设施与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却逐渐拉大,基础设施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5)城市科技教育竞争力评价。城市的科技教育竞争力为城市的内生竞争力,本文选取每百人图书馆藏书量、财政教育投入强度以及每万人专利授权数等五个三级指标对城市科技教育竞争力进行衡量。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985”和“211”工程大学,不论是高校数量抑或是学生数以及专利授权数等,都位居24座城市的前列,其综合得分也因此高居首位。在这之后的是杭州、广州、宁波、以及济南市,共同构成了科技教育竞争力的第一集团城市。天津、南京、武汉、西安以及上海,因为拥有众多高校,科研人才众多位居第二集团。合肥、成都和长沙等七座城市则属于第三层级,其中合肥、太原几座城市各项指标发展均衡;而南昌市在专利授权数方面相对较弱。
分析这七年各市的科技教育数据,可以发现24座城市的科技教育竞争力评分在这2010年~2015年这六年间几乎都是呈缓慢递增的趋势,但在2016年,各城市的科技教育评分几乎都有所下滑,仅武汉和西安两座城市仍保持稳定的递增势态。而合肥市的科技教育竞争力评分在这七年间一直处于15位~18位之间,排名逐渐上升。近年来,合肥市逐渐加大对科技教育方面的重视,在北城新建大学城,引入北航等名校在此建立分校,为合肥市培养、引入高端人才做铺垫。
四、 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措施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与中国四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还是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相比,合肥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都较弱,且从其构成来看,合肥市的综合经济水平、生活环境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水平都有着一定的竞争力,但科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在对外交流方面则与深圳、上海等城市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两方面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此,本文提出了以下措施,希望合肥能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一是要推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化水平。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安徽省提出了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尽管目前一体化未完全实现,但随著“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合肥市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对外交流力度以及实际引用外资水平也在逐年上升,同时国际贸易水平的上升也带动了贸易服务业的升级,为合肥周边的加工制造业拓宽了国际渠道。为此,合肥市应主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扶持发展汽车制造业(尤其是江淮汽车)以及现代服务贸易行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入住合肥,提升外资引用水平,通过优良资本的集聚,实现合肥市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进而推动合肥城市经济水平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二是要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同时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合肥市高等院校数量在24座城市中处于中上游位置,且每万人专利授权数较高,合肥市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市的科研教育水平。合肥拥有(下转第76页)三所国家实验室,是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合肥市应当继续建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扩大产学研结合机制体制的影响力,同时新建大学城,吸引国内外高校前来办学,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扩大教育投入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这是提升合肥市科技教育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此外,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居民生活环境也应是合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合肥市应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一宣传语,加快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同时推进国家级湿地建设,打造优秀的居民生活环境,从而将合肥市建设成为绿色花园城市。
三是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前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合肥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亟须进一步发展。为此,合肥市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的公路、铁路、航空和邮电业务等经济性基础设施,同时对于医疗卫生、基础商业服务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发展也需给予重视。例如兴建城市道路、增加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数量、增加国内外航班数量、扩增三甲级医院数、床位数以及社区医疗服务站等措施,从而能够在未来几年内提升合肥基础设施竞争力。另外,城市发展与建设不仅要关注当前,还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根据既有的要素禀赋,制定科学、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政策;同时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城市科研教育的进步、为城市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做足准备。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M].Lausanne:IMD,1997.
[2]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WEBSTER D, MULLER L.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ment country urban regions: the road ahead[J].Urban Studies,2000,124(1):567-572.
[4] BEGG I.Previsiones sobre convergencia regional en la Union Europea[J].Papeles De Economía Espa?觡ola,1999,(80):100-120.
[5]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7.
[6] 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J].经济科学,1999,(3):50-56.
[7] 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市以上综合城市竞争力研究[J].复旦学报,2002,(3):69-70.
作者简介:陈磊(1994-),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曹鸽(1994-),女,汉族,安徽省安庆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智能进化算法、决策优化。
收稿日期:201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