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实现两山论的战略思考
2019-11-17张德成
◎张德成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生态问题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中央文件。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及各地的林业和区域经济关系表现,分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概念,辨析两者关系,提出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战略思路,为林业落实“两山论”提供参考。
明确“两山”的概念
关于“绿水青山”,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指优质的生态环境[1],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但包括优质的生态环境,还包括与优质生态环境关联的生态产品和服务[2]。笔者认为,绿水青山是指能够提供绿水的青山,重点在青山,即覆盖着高质量森林的山,因此它的核心之一是山区森林,其外延可认为是综合了山区水林田湖草的优质山地自然生态系统。
关于“金山银山”,一种观点认为它仅指经济上的产出,包括经济增长或经济收入[3]。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但包括经济增长或经济收入,还包括与收入水平关联的民生福祉[4]。
森林具有多种价值,从市场化程度划分,大致可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里所提出的“金山银山”是指市场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法中,金山银山的概念被拓展了,其中包括了非市场价值,如生态环境价值及由此所产生的健康、娱乐等身心享受,已经成为居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非市场价值内涵丰富,发挥机制复杂,潜力巨大,如何更好地发挥森林的非市场价值将是未来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认识“两山”的关系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一种比喻,阐明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本身与其价值的关系,在“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表述中,两者是矛盾对立关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四层意思:
1.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一体的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其展现出的特征不同。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它是有着清洁水源、自然植被高覆盖的山地;从经济价值角度来看,其蕴含并发挥着丰富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包括生命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民族价值、全球价值和人类价值[5],其中大多是无法交易的。非市场价值虽然没有通过林业交易实现,但客观上起到了经济节省、提质增效的作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体现出资源本底和效益发挥的融合统一,这种融合是有机的,客观存在的,不可分割的。
2.绿水青山的“山内”和“山外”价值是并存的
山内价值指森林的地理范围内产生的价值,主要包括林木产出和旅游产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山外价值指森林在地理范围外产生的价值,包括区域、国家、全球效益,为其他区域各个行业产生的经济价值,如带动城市招商引资,提升城市房地产价值以及为下游提供清洁水等,山外价值虽然在地理上脱离了森林,但从价值量上仍然依赖森林本身,山外价值与山内价值共同组成金山银山,且在森林价值体系中逐渐成为发展重点。
3.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高质量和高价值的协调统一
绿水青山是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金山银山是高价值的价值体系,两者之间的互动包括高质量的森林经营、全面的功能传播、广泛的效益接受、高水平的效益产出。这里并没有否定荒山秃岭也可能是金山银山,而是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交融在一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的状态时,就可以创造绿色产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4.绿水青山需要价值转化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虽然绿水青山的资源和效益具有统一性,但也相对独立,资源发挥效益是一个物理过程,也是价值流动过程,转化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这中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是资源向价值的转化,实际上是绿水青山提供的效益总量提升问题。二是市场价值、非市场价值的转换,是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供多种效益的问题。三是山内价值向山外价值的转换,是确定林业地位、建立共享林业的问题。四是更为复杂的,即山内市场价值、山内非市场价值、山外市场价值、山外非市场价值的协调互生,是如何实现多功能林业的问题。五是如何在时间跨度上实现上述价值的协调统一,即可持续林业发展问题。当然,金山银山也可以转化为绿水青山,通过对林业的投入带来森林面积的增加和森林质量的提升,这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动力。
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要建设绿水青山,之后更重要的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对于转化过程,除了要主张自然资源向直接资本和财富转化途径之外,还要向非市场价值、山外价值、下一代的价值转化。总体上,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尚未到达可持续发展拐点,森林资源的转化利用率仍然较低,供给能力与需求张力不匹配的矛盾仍未解决,区域上,各地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南方林区的发展递增式趋优,东北和西南林区稳健式趋良,中部林区发展趋势稍弱[6]。根据以上理念和形势,建议采取五项措施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1.发展多功能林业,合理布局转化途径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和面临需求形势不同,在林业价值体系中,其包含的具体发展指标也有所差异,如对于大都市周边山区,其森林更倾向于发挥生态和文化效益,而对于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其产出木材更多用来解决当地居民的生计需求。不同地区需要探索不同的发展方式,对某种价值有所侧重,要有价值总量和结构的具体设计,但这种区域差异不能改变区域多功能林业发展布局,即从区域来看,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实践证明,单一的区域林业发展目标往往会忽略其他目标,造成资源的受损或者森林生产力被压抑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发展多功能林业,要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在不影响一种功能发挥的同时,提升另一种功能。对于无法确定主次功能的,则可以探索多种功能齐头并进发展。
2.推进共享林业,提升转化效率
“两山论”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的价值诉求[7],在森林的效益发挥中,要照顾到广大公众的利益。发展共享林业是发挥森林功能、拓展森林效益的重要战略,也是林业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并享有林业发展成果,可以增多森林获益主体,客观上增加森林效益,提升转化效率[8]。我国森林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大城市的森林偏少,国有林场、森林旅游景区与周边农户协同发展、共获利益的机制仍未形成,森林文化享受贫乏等问题的存在为发展共享林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建议以共享林业思维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切实处理好森林与社会、林业部门与相关部门、林业工作者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探索全面共建共享的林业发展道路。
3.促进森林分类经营,落实转化责任
原则上,每一片森林都具有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大服务功能[9],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兼容、相互促进的。但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树种和林地立地条件的差异,在小片的林分经营层级,不同林分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践证明,专业化的分工往往能够增加林分产出,减少经营成本。此外,分类经营可以促进技术应用针对性强、管理专业化、林业分工明确,便于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到林场责任人。因此,在小片林分经营中,建议继续现有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系,强调主导功能利用。同时,也要处理好林分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的关系,在发挥生态防护林生态功能之外,也要发挥其旅游经济效益,在注重用材林木材产出的同时,也要发挥其生态服务效益。
4.编制超长期规划,保障转化持续性
森林需要长期经营,因此要有长期的规划。全国林业规划一方面要与国家的长远规划合拍,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后代人的福祉。目前我国的林业规划期大都偏短,建议对2050年乃至今后一百年间我国森林生长量、保有量、效益量作出科学预测、技术选择和政策安排,从时间维度上,考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途径和重点的动态调整,为转化的持续性提供长期规划保障。
5.鼓励政府购买森林服务,增强转化动力
我国林业建设始终缺乏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这是制约森林经营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政府购买森林服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可能选项,要实现政府购买服务需满足四个必要条件:一是森林的产权主体清晰,二是森林服务可以定量评价,三是政府具有购买意愿,四是政府支付得起购买费用。按此条件,当前需要落实绿水青山保护的权利和责任,建立生态核算机制,包括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从法律上明确政府购买森林服务的责任及资金来源,以此来促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互相转化的良性循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绿水青山、关注绿水青山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