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2019-11-17高玉烛
文 / 高玉烛
一、新闻人才需求:类型转变与素质要求
(一)多能的内容提供者
在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两种理念中,不能仅仅看到渠道的价值而忽视内容的制作。只有优秀的传播平台,却没有好的内容,媒体是无法吸引和留住用户,实现长远的目标的。全媒体环境下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成为受众的接受习惯,新闻界需要能够运用多种传播符号来制作优秀内容的人才。这就要求新闻人要从“一专”向“多能”转变,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还需要熟练掌握运用音视频与图像处理等各种软件。
(二)新颖的思维能力
新闻人才应具有新颖的思维来适应全媒体平台的发展,全媒体平台的依托是互联网,所以究其根本就是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集团转型成为信息服务商,这就要求全媒体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在新闻领域主要体现在增强受众深度交互意识,了解受众的需求,在信息采集和发布形态中注重受众体验,以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受众忠诚度。
二、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一)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全媒体业务型人才
多能的内容提供者与新颖的思维能力者的培养,要求新闻学专业培养出全媒体业务型人才。全媒体业务型人才主要指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精湛的实务技能、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专业主义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熟悉我国新闻法规和宣传政策、适应全媒体工作环境,能在各级党政军群宣传部门、文化出版等企事业单位、新闻通讯社、报业集团(党报都市报)广播电视局(电台电视台)及期刊杂志社、网络台等部门从事采访、写作、编辑、经营、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具体体现在懂理论、能实践、重内容、会技术。
(二)优化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提升能力
1.健全课程体系
新闻系课程体系为适应全媒体环境,应当在全媒体的学习上沿用阶梯学习的方法。基础课程教学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史学基础,同时不断加强学生业务技能,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专业课程中进行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全媒体信息生产能力;为了建立媒介意识与媒体思维,在一、二年级的学生课程中设置《新媒体导论》等基础通识类课程,三年级学生将学习《互联网营销与创意》等方向类课程,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与细化。
2.革新课程内容
《多媒体软件基础》课程将Photoshop、Premiere软件知识进行压缩,增加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数据处理、分析与运用能力,适应大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课程《新闻学原理》应侧重于把科学的传播观念、媒介素养、传播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建构全媒体时代的新型记者。
3.建设实训项目
全媒体环境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课内外实训项目应当受到重视,目前新闻学实训项目有图像处理、新闻采访实训、新闻摄影实训、声音处理、新闻写作实训、新闻编辑实训等19门课程的425课时的课内实训内容,各门课程的实训内容侧重于全媒体的实训进行了细化。
(三)改善教学方法——微博、微信平台作为考核方式
学生新闻作品作为课程考核对象,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课程《新媒体导论》理论联系实践,期末考核方式为每位同学推护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平台的粉丝数与阅读量来衡量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我校2014级新闻学专业86名同学的期末考核情况统计,历经3个月的微信平台运营,有近50%的微信平台粉丝数突破300人,个别微信平台粉丝突破1000人。学生们的新媒体操作能力显著提升,媒体意识显著增强。
三、结语
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新闻学专业学生如何成功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人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新闻学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践行者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观察与反思,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改进,课程体系得以不断优化。对于高校教研者来说,新闻学教学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