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当代基层志编修实践的思考
——以宁波海曙为例
2019-11-17汪鹤飞
汪鹤飞
随着全国展开的县级层面的二轮修志工作日渐完成,县级以下乡镇志、街道志、部门(行业)志、村志等基层志编纂工作迅速兴起,修志工作出现了不断向基层延伸的新趋势。基层志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留存乡愁记忆,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珍贵历史文献。基层志作为我国基层文化的真实载体,详细纪录了乡镇、街道、村庄发展历程,其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已被当代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所认识。如何推动当代基层志书编纂工作的有序开展,成为海曙区史志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工作内容。
一、推进基层志编纂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推进基层志编纂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要求。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重视城市实体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城市文化记忆的留存。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引领社会变革,首当其冲的将是广大农村多数村落的整合和撤销。宁波海曙区有不少著名的古镇古村落,它们留下了深厚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积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基础设施城镇化、服务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为标志的农村社区数量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广大农村多数村落的整合和消失,“消失的村庄”不仅是地理和行政意义上村庄的撤并,更是心理上对乡村的疏离。许多乡镇、村庄都出现了历史文脉的割裂,面临一种“文化失落”、“历史断层”的尴尬境地。及时开展乡镇(街道)志、村志编修,充分重视村民的“恋土情结”和乡愁记忆,可以寻根溯源,传承历史文脉,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增强村民对乡土的归属感,这是可持续地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二)推进基层志编纂是弥补县志记载之不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市志、区志一样,乡镇(街道)志、村志等基层志的基本功能也是存史、资政和教化。但它记述的对象只是一个乡镇、一个街道或一个村,凸显一个微观客体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反映本乡土的自然禀赋和人文面貌。记述的范围虽小,但搜集的资料多是濒临绝迹的,搜集的工作属于抢救性的,入志资料存史价值都很高。众所周知,由于县(区)志的篇幅所限,作为一个乡镇(街道)、一个部门、一个村庄,在县志当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许多乡镇(街道)、村积淀的传统文化未被挖掘整理,大量的乡土文化不能一一记录在县(区)志里,但这些内容对本乡镇、村价值很大,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乡镇(街道)志、村志、部门志编纂,将零散的、濒临缺失的资料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可以为县(区)志编纂提供翔实的资料,弥补县(区)志因记述范围大,对具体细节记述篇幅所限之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乡镇(街道)志、村志等基层志详实记录了区域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物产遗迹、供水供电、人口气象、风俗轶闻等,对于推进招商引资、开发旅游产业、展示地方形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推进基层志编纂是实施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地方软实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在乡镇、在农村。2015年和201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先后启动实施了中国名镇志、名村志编纂文化工程,旨在充分利用地方志体裁的独特优势,打造中国名镇志、名村志精品,提升本区域的影响力。宁波海曙区历来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宁波八大历史街区,7处在海曙,区域内拥有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等7处历史文化街区和莲桥街历史地段。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区辖区面积扩大至595.5 平方公里,辖 17个乡镇(街道),新增加了鄞江历史文化名镇和建岙、鲍家、蜜岩、李家坑、崔岙、蜃蛟、前虞、凤岙、新庄、大西坝等10处历史文化名村。集士港镇、古林镇、鄞江镇高桥镇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推进乡镇(街道)志、村志等基层志的编纂,是积极参与响应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的主动作为,有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有利于彰显海曙区丰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提升区域地方文化特色,对于研究海曙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发展等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宁波海曙区推进基层志编纂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宁波海曙区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逐步推开、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取得较好的效果,呈现出良性的发展局面。目前全区17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开展基层修志工作,已出版乡镇(街道)志、部门志9部,新村志11部,家(族)谱志26部,全区形成了比较浓厚的修志氛围。
(一)规划先行,高位促动。县(区)以下单位修志,全国没有统一的部署和要求,但要在一个区域开展这项工作,就必须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因为如果政府没有统一要求,就可能出现基层修志不平衡的状况,有的修、有的不修,有的快、有的慢的情况。为此我们明确党委由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负责,政府由分管文卫教的副镇(乡)长负责。2015年1月以区委、政府的名义制发了《海曙区党史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制定了基层修志五年工作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今年又印发了《海曙区全域推进基层修志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推进基层志编修方面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要求2021年以前要完成 17部乡镇(街道)志,新出版7部部门志,27部以上村志,27部以上家(族)谱志,2部企业志。平时加强基层修志工作的跟踪与督促,从而为基层志书编纂工作的开展确定了科学、清晰、可操作的规划和思路,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健全机制,规范推动。一是建立了基层志书编纂工作党建目标考核制度。区委每年把基层志编修进度纳入各乡镇、街道、部门党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制定考核细则,细化年度目标,年初进行部署,年末进行考核,极大发挥了工作指导和督察作用;二是建立基层志书稿件审查机制。健全完善志书纲目两审,初稿评议,定稿初审、终审及上报验收制度,加强改稿审稿,严把志书的质量关;三是健全修志编纂业务培训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基层志主编、撰稿人培训会,从源头上抓志书质量的提高。对有需求的单位开小灶,“点对点”参与基层志书编写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解答编纂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时刻把关志书编纂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四是建立编纂规范制度。针对基层志书书名随意、要素不齐全、体裁运用不当、体例不规范、出版开本不符合要求等编纂不规范问题,出台文件对基层志书编纂质量、编纂规范、审查规范、出版规范等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要求,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做到精益求精。
(三)试点引领,示范带动。为保证基层志书编修的推进效果,我区是试点引领,充分发挥典型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分层、分时、分段,递进推进,每五年一轮分批推出一批基层志成果。从2016年起,我们把海曙区检察院、区法院、区文广新局、区卫计局、区商务局等5家单位作为试点,编修区检察院志、法院志、文化志、文物志、卫生志、商贸志等6部部门(行业)志。在城区8个街道试点全面推开街道志编修。区财政对试点单位进行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把宁波二百集团、宁波博洋集团作为企业志编修试点。区划调整后,2017年又要求西片每个涉农乡镇(街道)确定3个中心村、历史文化名村,启动村志、家(族)谱志试点,分批分类逐步推进。定期召开编纂工作推进会和现场会,交流试点单位的编纂经验,帮助解决编纂中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进部门志、乡镇(街道)志、村志、企业志等基层志编纂工作的全域开展。
(四)开门修志,内外联动。开放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也是方志事业强化内外联动的重要动力。修志工作单单依靠政府力量不够的,除了依靠“本土专家”众手成志外,社会各界、各种专业力量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在修志过程中,我们通过积极借助高校、研究机构专业力量,利用外脑,借力登高,攻克难题,营造出开门修志的良好氛围。早在《海曙区志》编修的过程中,我们将方言、风俗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设立外包课题,向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有关专家招标发包。《洞桥镇志》、《章水镇志》、《望春街道志》在编纂过程中,对其中传统文化专业性强的内容,都聘请天一阁、区民政部门、文保所等单位的文史专家承担撰写任务,这些志书中的难点都通过这种方式得以落实。同时,区鼓楼街道、段塘街道、白云街道、西门街道、鄞江镇、区文广局等单位还引入竞争机制,采用聘用文化公司修志的形式,与传统的“官方修志”模式相比,这种形式克服了乡镇(街道)、部门没有专门修志人员的弊端,解决了业内有关部分编纂人才短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基层志编纂的工作效率。
三、推进基层志编纂工作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
(一)正确把握好质量与速度关系。质量是志书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宁德地区任地委书记时,曾谈到:“志书要注意质量,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时代发展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一定要在规模、质量上超过前人。现在的志书都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因此我们更需要注重质量。各部门都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社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1)2015年10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实施“中国志书精品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志书质量、打造精品佳志,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地方志工作的核心任务。”何为“精品志书”?方志编修专家欧阳发先生认为:一部优秀的志书必须达到观点鲜明正确、资料丰富翔实、篇目结构合理、遵循编纂原则、经济人文并重、地方特点鲜明、行文表述得当、审核严格认真、检索方便快捷、装帧美丽大方10项标准。(2)这就从内容和形式上规定了精品志书的标准。要保障乡镇、村志等基层志的编修质量,就要根据这一标准,创修精品佳志,这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包括科学设置篇目、严格遵循体例,包括规范化的编纂、准确性的记述、精细的核对。通过总纂、评审、审稿以及多次修改等环节层层把关,牢牢把握质量第一的原则,把提高编纂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快进度的同时,一定要确保修志工作的质量,真正做到“好”字当先,“好”为前提,“好”中求“快”。
(二)正确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追溯两千多年中国地方志的编纂历史,历代修志者都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在编纂实践中前人不断总结、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地方志编纂规律。在推进基层修志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地方志编纂的基本规律。如体裁、体例、特定的编纂方法、文体等,编纂工作者必须继承,否则不成为方志。但继承也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形势要求不断创新。如关于乡镇(街道)志的体例,原则上按照一般志书体例的要求去设目编写,比较符合规律,但又不能全部照搬,因为每个乡镇、街道情况各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特色,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特色,合理设置篇目。至于村志,则更宜灵活掌握,有些编纂原则适用于乡镇(街道)志、部门志而不适用于村志,村辖域小,人口、事务少,所以体例、篇目的设定应从实际出发,门类不宜过细,或并或略,适当方好,形式上不强求一律。
关于重要知名人士入志问题,在基层志编修中,就不能把“生不立传”片面地理解为“生不入志”。这就要求在记述方法上有所创新,坚持“以事系人”,用人物述略表和人名录的方法,力争推陈出新,完整记载。除了要为已故知名历史人物立传以外,还要下功夫写好本乡镇、村籍当代精英人物的事迹。在篇目设置时,需要灵活运用录和表等多种体裁,尽量增加人物收录数量,让活人走进志书,这样不但可增强志书的可读性,还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关于乡镇、街道志、部门志篇幅问题,原则上不超过县志,作为基层志,不必面面俱到,不宜篇幅过大。有自己特色的内容重记,共性的内容简记,与本乡镇、街道、部门无关的内容则不记。
(三)正确把握好地方性和时代性关系。方志的地方特色是地方志首要的基本特征。地方性要求基层志编纂必须突出地方特色,要从时代内容出发,突出地方特点,以全面、系统反映一地断限内的全貌。篇目设计、资料收集、文字编撰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做到“我有你无、你有我优”。有自己的特色章(节)或亮点,可采用升格或专记的办法,突出反映特殊性的东西,真实生动鲜活地讲好地方故事,避免在篇目设计、资料选择、论述上“千志一面”的现象。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基层志区别于其他志书的重要标志。如海曙区鄞江镇是浙东千年古镇,素有“四明首镇”之称,域内有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它山堰历史悠久,工程设计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对这段历史的记述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深度记述,浓墨重彩。江厦街道是区内最繁华的商贸商务核心区,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其区域特色就在商贸兴街、商贸兴市上,因此在篇目设置上可采用升格的方式,将商贸兴街升格为章,凸显商贸的引领作用。在注重地方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时代性,准确把握新时期的主旋律,重点记述好本地、本单位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新经验,既要把握社会的主流、体现生活本质,又要响应人民心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新编纂的一些乡镇志、村志、部门志等基层志书可以将改革开放、乡镇企业改革、市场经济确立、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新农村建设等反映新时代鲜明特色的内容设计到志书篇目中,充分体现时代性的特点和原则。时代性、地方性相互依存,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地把握基层志书地方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结合,才能编修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志。
(四)正确把握好修志与用志的关系。著名学者章学诚说:“夫修志者,非示观美,求其实用也。(3)“边修志,边用志”是修志规律的客观要求。拿修志与用志相比,修志是主要的,起支配作用的,没有修志就无所谓用志。用志是一项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运用得好,不仅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而且还能扩大影响,更好地促进修志工作,它与修志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只修不用,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现实情况是,志书出版发行后,利用率不高,不少志书躺在图书(室)馆里“睡大觉”,志书成了“死书”,“官书”成了闲书。乡镇(街道)、村志等基层志的读者虽然主要是当地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但志书记载的是自己的家园,描述的是自己经历的生活,一山一水,一村一落,都很熟悉,都非常亲切,基层干部和群众都喜闻乐见。因此,我们要力争编纂出版一批海曙名镇、名村、名胜、名人望族(谱)等基层志,让普通百姓通过史志书籍认识身边的人及身边的事,了解他们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熟悉当地历史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并加大基层志的开发利用,让志书“活起来”,努力做好全社会“读志用志”工作。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衍生品,以基层志书为基础编纂普及性、趣味性通俗读物。例如,从志书中发掘小故事,出版连环画、编写乡土教材,纳入学校课外读物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可积极开展基层志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让方志文化真正放下身段,走下书架,进入寻常百姓身边。同时,为编好乡镇志、部门志,要尽可能组织骨干企业、普通高校、百年老校、三甲医院等编写自己的志书,建设自己的陈列馆,通过一书一馆,用自己的的先进人物教育人,用自己的成就激励人,用前人的智慧启迪人,在全社会形成“修志”“读志”“传志”“用志”的社会氛围。
注释:
(1)《习近平谈修志工作》,《修志简讯》,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8年第17期。
(2)欧阳发:《说标准与尺度》,《志余漫笔》,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年。
(3)沈永清:《章学诚美学思想述评》,《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