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融合发展
——以《中国水运》杂志为例
2019-11-17◎陈珺
◎陈 珺
一、以“守正”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
今年是《中国水运》杂志创刊40周年。40年来,《中国水运》杂志一直“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坚守职责,勇于担当,着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推动期刊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交通运输行业的水平,从单一纸质媒体到全媒体传播,一路走来,每一次变革、每一次创新都是在阵痛中寻求突围,在困惑中寻找路径。
守正,是期刊业的根基。期刊业的改革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期刊业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始终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国水运》杂志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围绕交通运输部的中心工作,突出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组织刊发了交通水运和产业经济链上各领域有关的优秀文章,是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反映水运行业改革发展走向和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的一份重要读物,是交通运输领域最重要、最权威、最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科技期刊。
创新,是期刊业的成长动力。在当前的学术传播格局中,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链条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学术期刊一头连接着学术界,掌握着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动向,是学术成果发表的把关人和评价者之一,能够对论文等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作出重要判断,及时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另一头则连接着受众,能及时掌握学术成果发表后的传播效果和现实效应,并将其反馈给学术界,从而影响学术界的学术创新[1]。
《中国水运》杂志一头连接着交通运输领域,一头连接着从事管理、科研、教学和广大一线工作者,围绕表达、融合、共享、智慧四个关键词做文章,着力宣传交通运输部的部署要求,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指导性的报道;坚持开门办刊,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使杂志不仅有覆盖面还有阅读率;坚持向互联网和手机端辐射,拓宽传播渠道。
二、引领交通运输技术发展,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交通运输部曾经在2013年以交科技发[2013]540号印发《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开放协调、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行业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行业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科技期刊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导向、传播、载体、评价功能各自发挥着作用,又互为整体,对推动国家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中国水运》杂志通过知识的记录、传播、交流、转化、存储来显示其价值:总结、积累交通运输文化成果,引领交通运输技术发展,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其具体的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宣传制度创新成果,助力交通运输发展释放活力。制度创新是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先手之棋”和根本保障。《中国水运》杂志生根水运行业数十载,熟悉全国水运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产业政策,杂志积极触摸交通水运发展脉搏,以破解行业发展难题、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关注行业“放管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履行期刊职责使命,争当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舆论宣传的排头兵。
第二,传播科技创新成果,助力交通运输发展增强动能。科技创新是提高交通运输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驱动力,也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空间。《中国水运》杂志关注交通运输建设领域创新前沿,针对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牵动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全国航道、港口、船闸等工程领域的新理念、新科技、新发展,给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如港珠澳大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工程建设中的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的刊发,长江三峡船闸调度、珠江水系多线多梯级船闸联合调度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等等。
第三,弘扬创新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扶持创新型人才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学术期刊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水运》杂志一直致力创新型人才的宣传,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荣誉,以学术为本,以能力为先,给交通运输领域所有创新人才展现创新能力、发表原创性成果的平等机会,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帮助,为交通运输行业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贡献力量。
三、积极拥抱互联网,向知识服务转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传播业也一直充斥着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从读者、受众到用户,称谓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更迭以及媒体的发展。在媒体融合这场革命中,对于期刊行业特别是科技期刊而言,如何走向真正的融合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部主任杨继红所说,对于融合发展的目标,用户数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是,媒体是否实现了自身的进化,破除工作流程之茧、管理制度之茧、习惯思维之茧,转型为一个新业态的媒体机构。
在2018年世界期刊大会的演讲中,科林·莫里森表示,尽管如今“互联网+”或者智媒体时代使得期刊业相比过去更加科技化、潮流化,但其根本依然是向受众传递信息。美国梅雷迪思集团联合首席执行官林恩·贝尼奥夫也认为,数字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方便快捷地给读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
《中国水运》杂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正在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以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虽然目前《中国水运》杂志已经完成了在PC端、移动端上的产品布局,实现了对新媒体渠道的抵达与覆盖,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离真正的融合相去甚远。为此,杂志依托传统纸质期刊的权威性、专业性、特色性,重新定位刊物自身的位置,解决认识模糊、目标不清、路径不明等突出问题,制定传播力发展战略——即围绕传播力建设搭建数字化平台。
为什么要建立平台呢?平台是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的集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效应。在当前互联网生态下,在数字化条件下,一味地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谁率先有合作互联共赢的意识,谁就能取得成功。《中国水运》杂志要想获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搭建好传播平台,建立行业数据库,向知识服务转型,让知识成品成为“传播元”,在一次又一次的传播中产生新价值。一旦受众在平台中转变为用户,知识服务便可有的放矢,在以用户为中心下,期刊可以主动挖掘、分析用户的偏好,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提升传播的个性化、精准化,延伸期刊的发展空间。等用户多了,期刊的订阅阅读、转载、索引等也必然上升,形成传播价值链,再次反刍期刊本身,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
结语
失败必有因,成功亦有法。在当前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期刊业的未来生存之战或许硝烟弥漫,但总有取得成功的期刊社明确知道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及服务才能获取读者付费认可。《中国水运》杂志不忘为交通运输服务的初心,牢记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使命,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其未来依然十分可期。
注释:
[1]焦宝:《学术期刊应为学术创新提供支撑》,《人民日报》2019年5月6日13版
[2]李海昕:《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新闻传播》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