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对于数字新闻发展作用小议
——以今日头条和澎湃新闻为例
2019-11-17马文俊
◎马文俊
如今数字新闻无处不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其对日常大众传播的作用日益显现。社交媒体,如推特和脸书,已然显示出其影响传统媒体的能力,例如它对《纽约时报》等报纸在编辑决策时的影响,从而牵引着新闻报道的制作方式;对于赫芬顿邮报而言,通过选择“可共享内容”,它将资源集中于实时新闻,围绕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重新组织新闻制作——新闻机构正在有效地重新调整其选择机制以适应社交媒体算法(Tolmie 2017)。另外,算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这是因为许多新闻机构甚至专门从事数据分析的公司都开始设计自己独有的算法,以更具针对性地向受众传递新闻和广告。除了短视频和直播,过去几年,互联网已经制作了大量不同的内容形式,极大丰富了在线用户的选择。这些变化是否确实有助于社会中产生更多新的新闻发声渠道,至今仍然存疑。本文将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两个例子,今日头条和澎湃新闻——它们分别代表着技术驱动的数字公司和业内传统采编的新闻报社——来讨论技术对于数字新闻的一些影响。
一、作为中国新闻业闯入者的今日头条,对UGC和算法的应用
作为目前中国最成功的手机新闻应用之一,该平台的用户(也被视为读者)累计达到7亿,并且活跃用户数量高速增长,月活用户达到1.75亿。到目前为止,超过7800万用户在头条上每天平均花费76分钟(Dillet 2017)。由于其大部分员工都是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所以这家所谓的新闻公司实际上更加关注基于算法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通过网络上的新闻抓取,以此来为其受众定制新闻投送。
这家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在没有任何进行过新闻实践的背景下,在用户量和流量方面,已经打败了多家国内业界顶尖的竞争对手。该平台自2012年成立之初就已经退出了媒体手机应用传统的竞争舞台,它并非是以平台标准提供千人一面的新闻。另一方面,今日头条收编了市面上各类信息供应商和受众,以此完成制作和提供着高度多样化的新闻流供给。即使到目前为止,今日头条提供的内容中有超过70%是来自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和在其自有内容(Zhou2016),其余的仍然通过其算法抓取到的主流媒体信息。通过主动从用户的社交媒体帐户中获取信息,该应用程序可以根据其算法向他们提供新闻推荐并分析读者的行为。
从内容制作者的角度来看,今日头条为了刺激高质量的新闻内容生产,制作者的收入将按照平台上其每篇新闻推送的阅读量和评论量按比分配。与其竞争对手相比,今日头条向平台上的个人新闻发布者提供的奖励相当可观。
博客和SNS(社交网站)的出现,以推特和脸书为其中的翘楚,引发了UGC在线上的滥觞,也加速了公民新闻的发展。因此,在媒体和受众的传统关系以及相对应的一对多的新闻传播方式不断遭受冲击的同时,公民新闻也逐渐成为了现今网络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
皮尤研究中心(The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报告称,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依赖推特和脸书作为新闻主要来源的新媒体用户比例不断上升,推特由52%上升到63%,脸书从47%上升到63%。此外,也许更重要的是,59%的推特用户会使用它作为一种必要工具跟踪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因此,如何利用如此大规模的新闻受众已是这些公司应考虑的必要问题。
例如,推特已成为国外突发新闻的重要门户,正如微博之于我国的网络社会。除了传播新闻中的标签和转推功能外,推特上还推出过“时刻”(Moments)这种强新闻功能,以此明确回应其用户需要(Madhu 2015)。传统报道突发新闻的方式总是受到编辑原因的限制:首先,验证突发新闻真伪的过程需要大量时间和专业记者、编辑的循环工作;其次,因为突发新闻的不稳定性,新闻工作者对其进行报道的压力也十分巨大。但另一方面,作为UGC和24小时/7天新闻报道模式背景下出现的现代新闻编辑室,“时刻”在其功能上进行了颠覆。因为工作流程通常涉及来自不同的新闻参与者的贡献(Tolmie 2017),人们更容易受到激励,分享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以帮助其它平台用户了解新近的新闻动态。
对头条而言,该平台除了从微博和微信等国内主要社交网络上获取热点新闻外,还推出了“千人万源”项目(1万人,每人1万元),以此吸引优秀个人新闻制作者的注意力。除去平台上的广告分成,这些制作者的每月最低收入都超过8000元。因此,在今日头条的应用中,各种新闻声音都有机会被推荐,并且受惠于它设计的独特算法,即使是在长尾中产生的不受主流欢迎的UGC内容仍然可以最终在平台上找到它的受众。
二、澎湃新闻,传统报纸的转型
澎湃新闻由上海当地报纸《东方日报》2014年发起,该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由政府出资。报纸上的所有新闻编辑人员于2017年全部转入新平台工作。该新闻平台特别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曾经的报纸和现在的手机应用广受读者欢迎,因其锋利、理性的政论评论和深度报道在业内独树一帜。
传统的新闻产业模式深深打造了澎湃新闻的标志性风格,即每个新闻故事的高质量仍然是平台的头等大事。它对新闻内容的原创性设定了严格的规定。至今,该网络媒体的新闻编辑室仍保留了三审制度:首先由记者自己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由编辑进行,这样的传统现在很少在其它网上新闻应用中看到(Didi 2016)。
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澎湃放弃了借助技术优化其平台的机会。算法和数据分析系统的优化,也在帮助平台用户与澎湃的应用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平台上,“跟踪”功能的上线是出于对公众公共问题持续了解的需要,因为之前许多报道常常无疾而终;澎湃也引入了数据分析以协助新闻编辑室选择值得读者注意的故事,来提升自身的关注度;应用程序内的用户社区构建是促进了其读者群内的交流,也为平台提供了新闻来源,可以被认为是它利用UGC内容的实验。
总体而言,澎湃新闻迄今为止已成为中国iOS和Android应用商店中成千上万的新闻应用中总排名第四的头部媒体,也是传统报业媒体转型成功的又一范例。(Sun 2015)
澎湃新闻对短视频项目的重视可以算是它作为 “传统媒体”在新技术上的尝试。2013年由Vine应用引发的短片视频浪潮在2016年后引领了更广泛的市场波动。它快速增长的用户量级,使其仅在启动数月之后便被推特以3000万美元收购。现在,几乎在每个社交网站上,短视频的存在都很难被忽视:Instagram上的用户能够上传不超过15秒的视频片段;它的竞争对手Snapchat决定将限制缩短为10秒;甚至Vine的母公司也向用户推出了提供30秒短片形式的服务(Hu 2016)。在中国,这种趋势也从2015年开始流行起来,比如朋友圈的时刻功能和短视频分享,因此新闻媒体也会将其收入囊中,调整自己的市场布局。
三、技术对数字新闻的作用
(一)数字技术发展滋养内容生产,但未丰富不同的新闻声音
使用移动端在线获取信息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操作方式也重建了我们的阅读行为。根据对16位年轻数字媒体用户的访谈报告,Boczkowski(2017)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一代通过社交媒体,不断地被动遭遇新闻,而不是自己去寻找新闻。这种结果来自社交媒体中无差别的新闻传播模式,也在混淆着新闻和信息的边界。与朋友、家人的互动的相比,对新闻信息的低关注度也是原因之一:社交媒体上的年轻用户偶尔会点击正式的新闻,但与它们的交互并不多。
这种行为的形成往往会使新闻平台之间的战场,从对优质新闻的竞争转移到通过营造社区来赢得用户的注意力。今日头条和澎湃新闻以及其他平台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分为两大方向:获取大量信息,促使其用户沉浸其中;或建立一个专业平台,为其用户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内容(Luo 2017)。
近些年来,直播和短片视频的普及证明了高质量的内容始终是用户和消费者正在寻找的内容。但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两种新兴趋势并没有为新的新闻声音留出太多空间。出于娱乐目的的网红和层出不穷的网络梗的兴起与传播,相比硬新闻,更有助于为平台和广告商带来好处。
(二)UGC模式新闻的可持续性
作为行业中的趋势,UGC信息并不总是被视为满足受众和广告商双方需求的绝佳形式,这其中当然会有取舍。对用户来说,其对平台授权开放社交账号只是故事的开始。各平台向用户提供定制内容并学习其行为的算法表明,它们不是仅仅支持用户活动的中立技术。相反,社交平台非常关注用户如何共享信息,回应新闻和表达他们的观点,从而将这些反应量化,以社交媒体指标的形式,来反作用于新闻的制作和传播(Thomas 2014)。
商业原因可能在影响用户的实际需求方面有更重要的作用。正如Chun(2011)认为,社交媒体非常关注用户活动,社交媒体在公共传播中引入新的技术和商业机制,这会加剧商业策略左右新闻生产的力量(van Dijck and Poell 2013)。对今日头条而言,广告的多寡取决平台对不同用户实际需求定位的能力。头条会在平台上将广告与其他新闻一起打造成无差异的“信息流”,这将模糊这些商业内容与真实新闻之间的界限,使广告更容易被用户接受(Hollowmany 2014)。
在编辑内容能力上的缺失更加凸显了UGC模式的短板。与其它传统媒体编辑对新闻的审校工作不同,今日头条的算法和运作机制常常是以符合法律法规为最低标准来进行内容的审查对头条来说,传播的新闻质量并不是公司获得成功的必经之途。而对传统新闻读者来说,买报纸和杂志或浏览官方新闻网站的初衷是因为想了解 “在该领域受过训练和经验的人阅读精心制作的新闻报道或故事”(Thurman 2008)。但是当事情开始发生变化时,早期构建的读者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通过推荐直接分发给用户的信息机制,真正的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断开,平台上不再存在媒体,只有无限的信息流。
(三)5G风潮的兴起以及它对新闻业发展的挑战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5G,是4G系统后的延伸。5G网络的速度远高于4G网络,5G峰值网络速率达到10Gbps(相当于下载速度1.25GB/s)、网络传输速度比4G快10-100倍、网络时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整个移动网络的每比特能耗降低1000倍。
当2018年6月13日,圣地亚哥3GPP会议订下第一个国际5G标准,5G时代的大门被打开了。按照李媛(2019)的分析,首先5G时代的传媒将无处不在,并集中在移动端上呈现;
网速的进一步提升将促热VR、AR等一系列沉浸式视频体验的流行;同时移动视频直播无处不在。与之相伴,无时不断的视频与海量的数据将在新闻业的改革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届时,视频(包括短视频、直播)在新闻业发展中的比重因此将进一步提高,并借由更高效、智能的算法,实现信息的配发与实时更新。
然而,5G大幕后的主演们可能还未做好准备。首先,视频新闻比重增大得以实现的条件,除了需要5G这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持续、高质量的内容生产能力来维持,说到底,其背靠的还是传统的人力拍摄、剪辑等工作,而传统视频生产的效率并未有明显提高;其次,带宽的增长让沉浸式体验的联网成为可能,但HTC、惠普等设备制造公司却在2016年行业技术的大跃进后,日趋保守,未能在近些年提供足以跨代的穿戴设备,例如HTC即将发布的VR眼镜显示率仍停留在对去年设备些微提升的水平;最后,国外如脸书,国内如今日头条和趣头条已向我们逐渐证明,算法的培养与应用以及应用的长期成功,需要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新闻上来丰富生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会与不同的专业报纸、广电媒体合作,在自己的平台上完成推送。说到底,技术的加持,最后还是需要人来画上点睛之笔。
四、结语
技术的确在促使新闻业愈发往新的方向前进,但其内核仍然是专业的新闻制作与不变的新闻理念。正如《财富》杂志(Mathew 2015)关于赫芬顿邮报的分析时说到的,尽管郝芬顿邮报曾被公认为全球最成功的新闻平台之一,它大规模采用UGC报道新闻的方式仍然不值得效法。技术进步的结果改变了信息的组织形式、转化了内容的表现形态、丰富了新闻的传播手段。视频新闻的兴起与平面媒体的萎靡只是新闻业内部业态的正常变化,好的新闻从来都应是罕见和备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