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哈尔滨俄侨建筑师群体初探

2019-11-17

黑龙江史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建筑师哈尔滨工程师

肖 洪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犹太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18)

俄罗斯侨民建筑师在哈尔滨的活动时期,基本可以界定在从中东铁路建设伊始,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们当中有中东铁路修筑之初时,来自莫斯科运输学院和彼得堡民用工程师学院的青年学子,也有十月革命后流亡这里在国内早已成名的建筑专家,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建筑工程师。他们多数都是在苏联境内或欧洲的工程院校、美术院校、专业建筑学院中完成的学业,而后移民到中国成为当时哈尔滨建筑界中的中流砥柱。

一、移民建筑师中的佼佼者——尤里·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

1877年11月21日,Ю.П.日丹诺夫出生于俄国库班州的叶卡捷琳诺达市,1903年从圣尼古拉一世民用工程师学院毕业后,被派驻哈尔滨担任哈尔滨开发建设处第一副处长,负责市政建设工程的领导工作,当时他年仅26岁。日丹诺夫在哈尔滨侨居37年,有35年从事工程设计和行政领导工作,把毕生精力和才智都奉献给了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他善于灵活运用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进行建筑设计。哈尔滨现存的近代欧式文物建筑和保护建筑中,日丹诺夫所设计的建筑占有相当的比例。

Ю.П.日丹诺夫建筑设计的作品不仅局限在哈尔滨,因为他在哈尔滨期间还接受俄罗斯国内城市的邀请,设计出了一批相当优秀的建筑。长期的伏案工作,使日丹诺夫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和糖尿病,1940年12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64岁。日丹诺夫才华横溢造诣极深,创作手法娴熟运用自如,善于以折衷主义手法,运用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元素随心所欲地融汇于一身,为哈尔滨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日丹诺夫的建筑作品,其数量之多,艺术质量之高,在移民建筑师中无人可比,至今在城市文化构成上仍然占据不可取代的时代标志性地位。

二、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师——阿列克塞·克列缅季耶夫·列夫捷耶夫

在中东铁路工作的众多工程师和建筑师中,阿列克塞·克列缅季耶夫·列夫捷耶夫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尽管其在哈尔滨工作了不到三年,但人们仍将其视为哈尔滨城市最早的建设者之一。1893年,A.K.列夫捷耶夫毕业于俄国彼得堡民用工程师学院,1896年任乌苏里斯克铁路工程局的技术人员兼城市建筑师。1898年3月,A.K.列夫捷耶夫致电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议会,辞去城市建筑师一职后,加入到修筑中东铁路的行列。1910年,他在哈巴罗夫斯克第三军事建设委员会工作,主要负责阿穆尔河舰队基地建设工程施工。A.K.列夫捷耶夫负责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大型建筑,如中东铁路中央医院及医务人员住宅楼,他还负责在圣尼古拉教堂附近、海关街、军官街一带建造大型建筑。

1900年,中东铁路工程局任命A.K.列夫捷耶夫为首任工程师,对哈尔滨城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列夫捷耶夫的设计,在城市规划上出于通盘全局的考虑,利用铁路和河流进行了合理的区域分割。以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为中心,一幢幢楼屋拔地而起,拟建地区被称为“新城子”(今南岗区),而花园街附近的4个街区则是当时“新城子”铁路员工住宅的一部分。此外,列夫捷耶夫还主持修建圣尼古拉教堂。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原址位于哈尔滨市秦家岗中心广场,即现在的南岗区红博广场。教堂建于1900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该教堂由圣彼得堡著名设计师波德列夫斯基设计,列夫捷耶夫和维利斯等工程师负责主持施工。教堂内部围成巨大的穹顶空间,外部则运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以其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建筑精巧而闻名于世。

作为哈尔滨城区总体规划首任设计师,A·K·列夫捷耶夫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参与建设与改造,使哈尔滨真正成为生活便利、城市运作效率高与花费低的美丽城市。在旧城部分区域改造、布置街道路线、拟定商埠与住宅区,以及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A·K·列夫捷耶夫可谓功绩卓著。特别是对于近代中国来说,他所引入的外国城市规划新观念、新技术,使国人第一次了解“城市规划”——这一近代市政学内容的重要意义。1901年初,A.K.列夫捷耶夫辞去了在中东铁路的工作,离开哈尔滨去旅顺定居。

三、广受世人称赞的天才建筑师——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维萨恩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维萨恩(即C.A.维萨恩)出生于1873年12月31日,189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彼得堡民用工程师学院,并留校工作至1904年,其间成功设计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彼得堡拉布基纳大街17号和波多利斯克大街12号两栋商业大楼。1905年后,维萨恩相继在波尔塔瓦、拉兹多利诺耶、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留下了一批值得世人称赞的建筑精品。1911年,C.A.维萨恩因受聘于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正式在满洲任职,负责交通局乌苏里斯克分局办事处的技术工作。由其主持设计的一批酒店、剧场等大型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吉林铁路交涉署大楼已成为哈尔滨的Ⅱ类保护建筑。此外,他在哈尔滨留下的杰出建筑精品还包括马迭尔宾馆、酒店和剧场等。

哈尔滨的马迭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经两期建设,1913年全面竣工,砖混结构,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式建筑,具有很强的“新艺术”风格,是C.A.维萨恩在哈尔滨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当年哈尔滨旅馆建筑中最时髦的多功能旅馆,拥有最豪华的舞厅,餐厅及客房,曾一度是哈尔滨都市生活的象征。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马迭尔宾馆被改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招待处,随后几易其名,目前已列为哈尔滨Ⅰ类保护建筑。吉林铁路交涉局大楼也是维萨恩的代表作之一,它位于道里区兆麟街123号,是具有新艺术风格的建筑。中东铁路开工兴建后,中俄之间交涉频繁。1899年,黑龙江将军恩泽等上奏,请于哈尔滨设铁路交涉总局。1902年,交涉局建成,后在1918年被烧毁,1919年9月22日,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决定重建,由C.A.维萨恩设计图纸,1921年新署舍建成。

C.A.维萨恩一生命运多舛,特别是后半生过得更为痛苦艰难。1908年,他的妻子去世,给他留下了3个孩子,2年后再婚又添一子,而这些孩子都寄养在维萨恩俄国的姐姐家,远在哈尔滨的维萨恩定期邮寄抚养与教育费用。1921年8月,维萨恩因病被中东铁路管理局解职,复职后因病复发又被解职,仅一次性得到750卢布的补助金。而此时他的两个儿子已来到哈尔滨,又要养病又要养家糊口的他,不得不出租乃至出卖房屋维系生存,他的大儿子维克多也被迫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辍学。1937年7月26日,64岁贫病交加的维萨恩辞世,随后其妻子与儿女移民巴西。

四、哈尔滨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缔造者——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巴吉赤

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巴吉赤是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1909年生于海参崴,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是一位将军的女儿。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母亲带领巴吉赤兄妹三人逃亡到了哈尔滨。1926年,巴吉赤考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攻读建筑专业。1933年,巴吉赤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进入一家私人设计公司做工程师,独自承担了很多大型项目,从此专心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并成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工程师。巴吉赤在其职业生涯中,为哈尔滨留下了众多杰出作品,至今仍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中,“新哈尔滨旅馆”(现哈尔滨国际饭店)门厅设计、防洪纪念塔、秋林公司俱乐部、哈尔滨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纪念塔是其代表作品。

1936年,日本近藤林业公司投资100万日元在哈尔滨市中心兴建“新哈尔滨旅馆”(现国际饭店),巴吉赤受聘担任建筑师。有了这次从事承担较大工程的经历,1940年巴吉赤被秋林公司聘为建筑师,承担秋林俱乐部的设计工作。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在清剿日伪军的同时,也抓捕了逃亡到东北曾为日本人效过力的白俄残余势力。巴吉赤虽然出身白俄贵族家庭,但这次因祸得福,苏联红军没有难为这位靠技术养家糊口、安分守己的工程师,而是让他率领建筑营的士兵为苏联红军设计纪念塔。长春、哈尔滨等地的苏联红军纪念塔也全部由巴吉赤设计,他也由此赢得了“塔王”美誉,由此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地位。1947年6月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哈尔滨现道外八区长青公园内筹建烈士纪念馆和纪念塔,并公开向社会公布募集方案。巴吉赤闻讯后立即着手设计,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纪念塔的创意设计。6月28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审查评定,巴吉赤的设计方案获一等奖,获奖金10万元。1948年10月10日,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纪念塔终于落成。

新中国成立后,巴吉赤出任哈尔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工程师,先后设计了东北农学院教学楼、东北林学院教学楼,1958年,他又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设计了防洪纪念塔,该塔如今已成为哈尔滨市重要标志性景观。1958年12月31日,巴吉赤一家与在哈尔滨的20多名苏侨一起取道广州移民澳大利亚,之后成为一名城市发展史研究方面的教授。2002年,巴吉赤在澳大利亚去世,享年93岁。

五、杰出的建筑艺术家——米哈伊尔·阿勃拉莫维奇·特罗亚诺夫斯基

1869年,米哈伊尔·阿勃拉莫维奇·特罗亚诺夫斯基出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的一个殷实家庭。实科学校毕业后,留学德国达姆施塔特高等技术学校并取得学位,此后从事建筑工程职业。1903年,特罗亚诺夫斯基供职于远东著名的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开办的企业,参与私人承包建设项目并主持完成了一批大型的土木建筑工程。1924年特罗亚诺夫斯基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来到哈尔滨,仍在斯基德尔斯基家族的公司里工作,在奉天(今沈阳)、长春都做过工程,留有许多非常有才华的建筑设计作品,哈尔滨的阿什河糖厂、水泥厂、啤酒厂等扩建工程都是他设计的建筑项目。

特罗亚诺夫斯基的设计理念超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工程师,更是一位建筑艺术家,据说1914年在哈尔滨修建的斯基德尔斯基家族的豪华公馆,很可能也出自这位建筑师之手。特罗亚诺夫斯基晚年独自一人生活,妻子与四个女儿分散居住在世界不同地区,1938年特罗亚诺夫斯基去世。哈尔滨《霞光报》特地刊登了关于特罗亚诺夫斯基去世的讣告,并在报道中写道:“他在远东地区十分著名,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工程师。”

哈尔滨历史上的俄侨建筑师绝不局限于以上几人,我们只是在这里列举一些重要人物予以介绍。这些在二十世纪初从俄国远道而来的建筑设计师,活跃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附近沿线城市中,他们大多是圣彼得堡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如日丹诺夫、列夫捷耶夫、杰尼索夫、奥斯科尔科夫、图斯塔诺夫斯基、斯维里多夫、拉苏申和德鲁日宁等。哈尔滨曾经是按照俄国建筑师构想建起来的城市,其总体布局依照当时最先进的霍华德花园城市理念,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哈尔滨变成了当时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商埠和文化中心,而这种中心的物质标识莫过于林林总总的俄式建筑,而这些俄式建筑是上述俄国建筑设计师们的心血之作。虽然众多风格独特的建筑设计多出自俄侨建筑师之手,但哈尔滨的城市建筑绝非俄罗斯人的一统天下。在哈尔滨的美、英、法等国家的侨民也并非全都尊崇俄罗斯的设计理念与建筑方式,他们当中也有人请国内的专家设计,然后再按其图纸在哈尔滨组织施工。哈尔滨的保护建筑中,绝大部分是外国人设计的,但也不乏土生土长的中国建筑师作品。

城市百年,沧桑一路。哈尔滨之所以毫不夸张地被称为建筑艺术名城,无数事实都证明,与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优秀的中外建筑设计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哈尔滨今天的城市面貌尽显欧式风采,“马迭尔”、“索菲亚”这些建筑的风格均证明了这一点。毫无疑问,哈尔滨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建筑完全可以看做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大批中外建筑师和勤劳的中国人民,所有这些人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哈尔滨历史上有着那么多值得缅怀与歌颂的俄侨建筑师,有着让人追忆的俄侨老建筑,还有那些值得继续铭记和传承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倍加珍视这段过往历史。

猜你喜欢

建筑师哈尔滨工程师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小小建筑师
静听花开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开心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