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土地上的伟大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礼赞

2019-07-09李东旭

黑龙江史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龙江

李东旭

历史是一艘永远驶向未来的航船,黑龙江在这艘船上雕刻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位于哈尔滨市一曼街241号一栋灰色仿古式的欧式建筑小楼里,名为“红旗·黑土·丰碑”的展览中有一件珍贵的展品——五星红旗,它无声地向人民诉说着新中国诞生的艰难。

(一)

1949年9月,开国大典的前几天,哈尔滨302工厂工人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为北京举行开国大典制作数万面五星红旗的任务而昼夜奋战。为了这一刻,黑龙江人民已经等待的太久。

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

每年的清明节,社会各界代表都会集聚尚志,向赵尚志的雕像献花敬礼,祭奠将军英魂。

1942年,民族英雄赵尚志在此不幸遇难。“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皮肉一两银”是对英雄价值的诠释。“尚志”就是为纪念英雄伟业而命名。

在这片土地上,也永远长眠着另一个年轻的生命。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小门外刑场英勇就义,时间比赵尚志遇难还早了六年。那一年,她31岁。

历史画面,徐徐展开。英雄事迹,让人感叹!

20世纪中叶前的中国,风雨飘摇;20世纪的龙江,饱受欺凌!中国要往何处去?龙江人民要往何处去?

时局维艰,希望最难。在阴霾笼罩的日子,要怎样的开天巨斧才能辟出新路,要怎样的雨露甘霖才会使枯树发芽?

1919年,五四运动,民众开始觉醒。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组成立。自此,中国有了希望,龙江有了希望,中国共产党人在龙江大地上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征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迅速沦陷。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派遣大批党团干部奔赴东北支援、领导抗日斗争,先后组建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上演了一幕幕悲壮与不屈的战斗诗篇。

1934年,珠河反日游击队“木炮打宾州,声威镇敌胆”。

1936年,通北“冰趟子”战斗,抗联将士以少胜多。

1938年,为掩护部队转移,宝清县小孤山“十二烈士”舍身捐躯,为了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西征途中乌斯浑河畔“八女投江”,时年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仅13岁。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宁愿生死决战?是什么力量使他们选择坚贞不屈?

担任审问赵一曼的日本军官回忆说:“我们都失望了。很难理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赵女士这样一个年轻女共产党员有如此钢铁般的毅力,竟然能长时间熬住帝国最新式的电刑。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厉害的刑法了。”

侵略者永远不会理解革命者的理想,“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是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仰!

因为信仰,共产党人视死如归,转战丛林野岭,只为打碎旧社会的桎梏。

因为信仰,共产党人奔走他乡,抛却亲人幼子,一心迎接新世界的来临。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这是赵一曼留给幼子最后的话,如今这封信静静的存放在位于一曼街241号的“中共黑龙江历史纪念馆”中。

滴滴相思泪,缕缕慈母情。英雄有铮铮铁骨,也有似水柔情。赵一曼将她的孩子取名为“宁儿”,何尝不是希望他能够得到安宁,希望普天下人民永远和平。这个情景赵一曼没有看到,但是身后却引来无数生活在和平岁月的人们来瞻仰、凭吊。此情此景,英雄泉下若有知,也当有所慰藉。

只言片语仅仅记载着风云岁月中动人风貌的一角,共产党人不会因牺牲而吓倒,更不会因困难而退却,无数的如赵一曼般的同志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展开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后,东北抗日联军相继组建,再掀抗日高潮。

1938年,抗联主力部队分批开始西征,打乱了日军围剿计划。

1939年起,抗联部队开展平原游击战,相继攻克北满重镇讷河县城、克山县城、肇源县城,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

1940年,长期坚持战斗在深山密林中的抗联部队陆续进入苏联境内建南、北野营,以此为据点继续与日军喋血苦斗,誓将抗日救国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将士奋斗不已,革命终有功成之时。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东北收复,坚持了14年艰苦卓绝斗争的东北抗联将士在经历万千劫难后终于迎来了荣光一刻。

1946年4月26日,哈尔滨解放。自此,这片用东北抗联精神浇灌出来的红色沃土,成为中国共产党完成全国胜利的稳定战略后方。

(二)

1949年10月1日,举国欢庆,龙江沸腾。

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赢得了独立!惨遭蹂躏的龙江大地盼来了和平!

但夺取全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更大的问题接踵而至,共产党人如何引领中国走出积贫积弱,实现国富民强?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黑龙江,它又要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才能撑起新中国经济的脊梁?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马恒昌,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带领他的小组率先向全国厂矿职工倡议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全国18000多个班组300多万职工热烈响应,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或成几十倍增长。在新中国建设上,龙江从来不甘居后。

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

1953年,哈尔滨电机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安装在北京官厅水库,向首都供电。

1958年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数控立铣,翻开了中国数控机床发展史的第一页。

“共和国国宝”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大批重点设备,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成套重型机器的历史。

“共和国掌上明珠”北满特钢,先后填补了我国特钢历史多项空白。

“一五”计划完成后,黑龙江省构筑了工业发展规模和框架,生产的机电、冶金、矿山等重大成套技术设备,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龙江交给全国人民的成绩单。

但这些似乎远远不够,龙江已经停滞太久,迫切需要改天换地的双手唤醒沉睡千年的土地,推进国家的建设进程,这是龙江的责任。

三大开发建设的战役打响了!

这是另一种浴血冲锋!

1958年,十万刚刚脱下战衣的转业官兵从四面八方汇聚密山,与地方干部、支边青年共同组成垦荒大军,“向地球开战”。世界震动,荒原沸腾。

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丁玲见证了这历史一幕。

没有住处,马架为房。

没有工具,手拉肩扛。

这是一场全面出击的“人海战术”。

黄继光连的副指导员郝信友,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高地的营参谋长吴品庆,在上甘岭战役中坚持坑道斗争十四昼夜荣立二等功的左尚喜都在其中。

英雄斗志无限,精神力量无穷。

共产党员任增学在开发燕窝岛时,为了解救深陷泥底的6台机车,三次潜入满是冰碴儿的泥水,任务完成,人已昏厥。

济南军区后勤部转业军官300多人到八五三农场某分场,头一项任务是背粮、背盐,每人负重四五十斤,徒步涉水过河,来回140多里。这些都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幕。

1963年,王震因患严重的肠梗阻住进医院,被抬上手术台。当他清醒过来时,首先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北大荒!医务人员惊诧了,家人惊诧了!

这是怎样一片土地,让将军魂牵梦绕。

这是怎样一片土地,让英雄重上战场。

“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

在北大荒人青春、热血和汗水编织下,这世界上仅存的三块黑土地之一的千里荒原变成了苍穹之下的万亩良田,原来长满榛林杂草、野兽出没的荒原建成了美丽富饶的神奇土地。在这里诞生了未来“中华大粮仓”的希望。

战旗猎猎荒原动,石油滚滚玉门情。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密山时,松嫩平原一个叫大同的小镇却在不经意间声名鹊起。

改变它命运的是石油。

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基本依靠进口。为了扼杀新中国,西方国家开始“封锁、禁运”。“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刚刚新生的国家对石油的需求是如此迫切。

困难和障碍总被雨打风吹去。

1959年9月26日,大同这个默默无闻小镇附近,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喷射出石油,东北平原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井油田!此时恰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镇改名为大庆,新发现的油田也由此命名为大庆油田,以此向国庆献上一份特殊的厚礼。大庆油田开发揭开了壮美序章。

1960年3月,3万多名复原官兵开赴大庆,正式开始石油会战。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36名工人也风尘仆仆从甘肃玉门开进松辽平原。

但新中国贫寒的家底注定了没有发达国家的开采技术,前行路上布满艰辛。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这是自信豪迈的战斗誓言,这也是祖国强大的内心渴望。

“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王进喜对他的战友如是说。

为了这份责任,他抢抓工程进度,整日与钢铁打架。

为了这份责任,他确保生产安全,用身体搅拌泥浆。

他被誉为时代的“铁人”。

一旗高举万旗红。

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中国人依赖“洋油”的时代被尘封到人们的记忆里。

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正式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并在5000万吨以上连续稳产高产达27年,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龙江贡献的不但有石油,还有木材。

当大庆油田酣战正浓,兴安岭森林伐木号子也已悠扬响起。

“身居林海学大庆,走出深山做铁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兴安人绝不是落伍者。

1955年、1958年黑龙江省两次开发大兴安岭,这片土地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

1964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第三次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铁道兵和铁路、林业职工十万大军开进大兴安岭。

“这次既然我们下决心进去,就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这也是兴安人的夙愿。

万里林海,人烟罕至,“岭积千年雪,花飞六月霜”。

开发者将如何战胜高寒酷冷?又将如何完成木材开采运输?

热血横扫漫天雪,汗水化透千年冰。

在崇山峻岭中开路,在雪岭冰河上架桥。

这就是兴安人的回答。

鲜活的实例往往比言语的描述更具有说服力。

某部八连仅八个月就将一座150多米高的山劈开,将近3.2万立方米的岩石填补冰河,完成了上级交办劈山填河的任务,筑起傍山依水的铁路路基。

筑路总队中的“女子架桥队”,被周总理称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用柔嫩的双手在兴安大地架起了百米“争光桥”、200米的“彩虹桥”,成为开发建设初期的一面旗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970年底,会战区年木材生产能力达到161.6万立方米,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木材235万立方米,开发建设取得初步胜利。

这一刻,兴安人可以欣慰了。

满载原木的列车,奔驰在全国各地。

北京的十大建筑,有兴安的红松。

带着特有的精神符号,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融入了国家的欣欣向荣。

三大开发建设不仅为国家贡献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在开发建设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代代相传,成为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激励全省乃至全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距离新中国成立29年,哈尔滨解放32年。

历史跨越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如何迅速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

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人民走向富裕?

全省人民翘首以盼。

变革率先从农村开始。

1979年1月25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全省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1982年12月25日,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在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上代表省委公布:“无论哪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只要群众愿意实行,都要有领导地实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共产党人从来不缺乏执政的智慧和勇气。

家庭联产承包政策实施后,富锦县农民刘占江一家1983年创造了户交粮20万斤的奇迹,一时引发万方瞩目。

黑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1996年全省粮食达600亿斤。

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千亿斤大关,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莱斯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困扰中国已久的课题,龙江可以自豪的给出答案了。

2012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调整为“粮食产能稳定增长工程”,推进全省粮食由2012年的1250亿斤向1500亿斤和更高目标稳步迈进,为保证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是龙江人的底气。

2013年,“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龙江农业发展新的机遇。

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501.4亿斤,实现“十五连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龙江成为越来越重的砝码。

全省农民开始走在迈向小康社会的希望之路!

甘南县兴十四村曾是一个落后、贫困的“移民村”,在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它建设成了全省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小康路上已有先行者,但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实现教育、医疗、房价等问题的叠加解决。

改善民生,阻隔代际贫困,精准扶贫,经济越是发展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越是彰显。

龙江没有丝毫懈怠。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越是在发展困难时期,越要时刻记挂百姓安危冷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省委对解决民生问题做了如此价值排序。

从皇粮国税到121.2亿元农业补贴发放,从茅屋草房到年22.4万套安居保障住房开工,从贫困家庭子女求学无门到19.4亿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95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新建改扩建;从食不果腹到年9.35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解决……

千年巨变,百年民生。居有其所、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期盼,在龙江大地逐渐变为现实。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医疗改革稳步进行,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省委对民生的关注巩固了执政的信任基础,共产党人因高举民生大旗而熠熠生辉。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1987年大兴安岭林区火灾,军民齐心,大火被扑灭。

1998年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军民广泛参与,抗洪取得了胜利。

2008年汶川地震,社会各界响应省委省政府对口支援剑阁县灾后重建号召,并不富裕的龙江向灾区捐赠款物达4亿多元。

每当集合号角吹响,全省军民都会自觉汇聚在“龙江”的大旗下,共克时艰。

(四)

事非经过不知难。

时空场景转化,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如今困难重重。

如何摆脱发展的桎梏,从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艰难突围?

如何实现发展方式变革,跨越“历史三峡”?

2016年,龙江转折之年。

“坚持问题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努力走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为龙江构建了最为务实的发展思路。

硬等没有出路,苦干才有未来。

经济下行,偏要迎难而上。

即使浴火,也要重生。

前行路上,龙江已有谋划。

转方式调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让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龙江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龙江新的增长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一条新的转型发展思路更加明晰。

这不是应景式的策略选择,而是龙江最为长久的动力支撑。

走在转型路上的龙江,将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

船大掉头难。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发展非一日之功。

作为进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计划经济较晚的省份,龙江承载着更大的压力。

既要完成转型,更要在转型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维护绿水青山,这不但是龙江人的心愿,也是对全国人民的贡献。

但发展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通常却只有几步。

时不我待!

突破守成心态,树立科学理性思维,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

龙江集合号重新吹响,全省人民改革热情再次燃烧!

回望历史,才能真正感觉到它的曲折不易。

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继续前行。

“船到中流当奋楫”。我们坚信,在龙江这片土地上,有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接续,有农业发展、工业经济振兴、民生改善的辉煌成就,有广大党员、群众的扎实苦干,这些都将汇聚成巨大的龙江力量,引领龙江人民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征程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创不朽神奇。

猜你喜欢

龙江
基于意象思维的瓷画龙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龙江少年爱冰
千里龙江半日还
环境监测水和废水现场采样的影响因素探究
少年可期
中国最北自贸区助力龙江扩大开放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精准脱贫]为龙江脱贫攻坚打call
由龙江剧《百米河边》分析龙江剧的发展、特征和传承
思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