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要有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专访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
2019-11-17蔡萌
文|本刊记者 蔡萌
到2020年,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到2025年,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对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提出的发展目标。完成新使命,海南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多。
“这就意味着7年后海南的营商环境要媲美上海,17年后要媲美香港。”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压力比山大”,正因如此,更应该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要有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他强调。
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将提振世界信心
2013年,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建立;5年后,海南,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开始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无论从我国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还是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国家战略的意义都非常重大。”张燕生对记者说。
“未来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海南从空间来看,毫无疑问处于一个优先的位置上。如果从中国内地的角度看,海南是一个神经末梢;但如果从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面向世界的角度看,海南就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张燕生指出,选择海南,也就意味着中国下一步将更加开放。
在张燕生看来,当前世界正在出现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潮流,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变局中,全球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此时,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开始进行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这表明中国将以海南为样本,打造一个更高层次开放、更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更加和谐包容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是中国在向世界宣告,中国对外开放的路会越走越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会越走越广。”
张燕生认为,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再平衡,当前全球产能过剩、全球流动性过剩,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却面临短缺。因此,“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实际上是把全球过剩产能、流动性及福利通过合作的方式,带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里去。
“事实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产业合作、资金融通和民生改善等都有着巨大需求,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海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我国面向太平洋、印度洋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要站在海南看南海,看东南亚,看太平洋、印度洋。海南第一步是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步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那就意味着它将会背靠祖国广大腹地、面向全球开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张燕生相信,下一步,海南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制高点。“海南岛如果成为一个中国最开放、体制最先进的地区,会在当前的形势下提振世界信心。”他表示。
“练好内功”是当下的发展关键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数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增长。但不容回避的是,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海南起步晚、底子薄,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缺乏等诸多短板。对此,张燕生认为,无论是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还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其本质都是探索如何建立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在优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形成开放新格局上先行先试。
“海南也有许多优势,比如海南在绿色、宜居、智慧等方面发展特色非常鲜明。我们调查发现,大健康、医药、旅游、新能源和文化,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5个行业,而这5个行业在海南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当下海南发展的关键是练好‘内功’,把开放环境、法治环境、治理环境做好。”张燕生指出,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跨境网络建设。
“首先是能力建设。这不仅包括营商环境要在2025年对标上海、2035年对标香港,而且要在人才等方面也要对标,能够把全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吸引来、服务好、留得住,这就要求海南有能力打造宜居的环境、绿色的环境、智慧的环境、开放的环境、共享的环境。其次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与上海、香港同等的投资环境,对外资、民资、国资一视同仁,打造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真正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让市场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他以香港为例,“香港机场的货运效率在世界首屈一指,为什么呢?因为香港具备一套高透明度和有效监管的制度——490多个公共管理领域设有法定机构,由立法、执法和专业人员来操作、监督及向政府主管部门述职。研究这490多个法定机构的管理领域,就会发现其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公共治理,由此,香港已经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海南要形成一套比拟香港这样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制度建设必不可少。”
“第三是跨境网络建设。海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跨境网络建设非常重要。对此,中央的意见非常明确,海南不重点发展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业。所以跨境网络建设不在加工制造方面,而是在国际旅游、国际创新、会展、医药健康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如此,海南需要一流的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一流的创新型企业等来引领。然而,上述这些支撑体系和环境目前海南并不具备。因此,海南只有建立起一个开放的跨境网络,才能云集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科研装备、创新企业等,进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辐射影响周边地区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应审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辩证看待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张燕生对记者说,这表明全球化已进入下半场,风险显著大于机遇。“从国内发展的条件来看,也是从加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要更加审慎。”
张燕生认为,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具有全域型、升级型、生态型、渐进型、开放性和服务型的特点,有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全局意义,但同时海南未来发展也将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和美国挑起的贸易战,这是对海南下一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所提出的最大挑战。第二是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20世纪90年以来的IT革命带来了全球综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应链管理;现在,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3D打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机遇,正在改变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布局。海南如何把握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并化解挑战,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应对的。第三是国内经济要迈向高质量、现代化发展,这也是海南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一。”
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张燕生看来,传统的开放主要指“3零”模式,即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但是,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只有这3条是不够的。新的开放要求国内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接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下一步开放要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在这种情况下,海南建设全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就不仅仅是通商层面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到边境后的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的体制机制。”
他强调,开放的本质是改革,海南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体制去应对竞争和挑战。“开放就是‘引狼入室’,要敢于‘与狼共舞’。”应对上述挑战,他认为,海南在对标上海、香港做好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跨境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推动海外展示,推动同美日欧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合作、打造机遇共享。
“‘欲速则不达’的苦头,海南已经吃过了。面对这次重大发展机遇,海南一定要有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张燕生强调,要本着中国特色,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地去探索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比如治理的现代化。这就涉及到‘放管服’,是行政的‘放管服’,还是法治的‘放管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政府供给最好,还是有立法和执法力的法定机构更好,还是商业机构更好?这些都要先行先试,实践检验。”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