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的哲学诠释与当代价值
2019-11-17李正义
文/李正义
历史思维即思维的历史方法,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总的视野。马克思正是以深邃的历史思维,放眼于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历史思维的哲学诉求表现为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当下)的辩护与批判和对未来的创新。我们只有厘清历史思维的哲学品质和哲学诉求,才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肩负起开创历史的责任担当。
历史思维的哲学内涵
(一)历史思维及其特点
思维是“植根于人类实践的绚丽花朵”,思维方式是人类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思考问题的维度、看问题的总的视角或者是视野。人们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才会产生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然后指导现实的工作实践。历史思维即思维的历史方法,这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把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总的视野,可以为总结历史规律、理性分析现实、探寻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人们对历史内涵的界定是不断扩展的。在远古时期,历史只是人们对于已经发生事情的认识和记录。之后,人们对于历史认识的范围深入到借古讽今、以古鉴今,开始重视过去事情对于当下的影响,却没有看到历史对未来的指导作用。李大钊说过: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不能称为生活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整个的人类生活。因此,只有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历史思维的本质要求。只有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从动态过程把握和考察历史的真正内涵,才能达到研究历史的科学境界。历史思维突出了历史的生成过程,以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动态思维去看待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基于历史思维基础上的历史方法,开阔了人们研究历史的视野。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历史方法论,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现实,而正在进行的现实则是未来的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历史贯通的。他把对历史思维的论断推进到新的高度,这是对动态历史过程深刻把握之后的科学概括、智慧总结和灵活运用。
(二)历史思维的历史唯物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恩格斯说,黑格尔也很重视历史,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不过是检验他的逻辑结构的工具”。马克思本来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但他却从研究历史开始。因为所有意识形态的秘密都是从属于历史的,只有回到历史中去才能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本质。马克思正是以深邃的历史视野,放眼于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主题的根本性转换,即从对世界本体的追问转向研究人类社会领域,从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使人回归到现实的存在及其历史的展现。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入手,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不断地发展到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成为人类解放的最终归宿和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
历史思维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正是运用历史的方法,把回到历史本身作为逻辑起点发现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历史本身的表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历史思维是唯物史观的客观要求。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只有真正贯彻历史思维的客观要求才能正确地分析社会问题,进而得出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
历史思维的哲学诉求
历史思维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总体把握,它的哲学诉求就表现为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当下的辩护与批判性和对未来的创新。
(一)历史思维是对过去的反思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是它的兴衰成败都是经验的沉淀和凝聚。我们要从透析历史、反思历史、总结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清醒头脑、明确方向。
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陷入到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当前,日本一部分极右势力企图抹杀、否认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愤怒抗议。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日本侵略中国的这段黑暗历史,并不是对这段仇恨“念念不忘”,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历史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对过去各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兴衰成败的真实足迹。通过回眸历史、反思历史,可以对当前时代的发展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意义。通过反思历史,我们可以用厚重的历史警示现实,从对历史趋势的把握中明确方向、指引未来。
(二)历史思维是对现实的辩护与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积极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
哲学的辩护本质上是一种解释的功能,是指对存在的正当性做出的合理化说明,给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正当理由。哲学的批判是指辩证的扬弃。只有辩证的扬弃,才是真正贯彻了历史思维的要求。没有了批判,事物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哲学的视野是历史的。我们要从历史的视野放眼现实的世界,从历史的角度去拓展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视野与深度。任何现实都是一个历史时间坐标上永远处于不断被确定又不断被超越的东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贯彻历史思维的哲学诉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批判。
理论的批判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理论本身的不断超越。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正是不断地进行理论批判,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实践的批判,也就是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践的批判是现实“物质的力量”摧毁“物质的东西”的历史过程。正是通过这种实践对现实的批判过程,人类社会实现了向未来的无限敞开和不断超越。
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双重维度,推动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运用哲学的批判功能,开展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批判,这是贯彻历史思维的客观要求。
(三)历史思维是对未来的创新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创新的姿态,自觉担负起续写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历史使命,开创崭新的历史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完成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以创新的姿态,迎接历史的挑战。
随着实践的发展,历史向未来敞开。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懈奋斗和创新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创新,就没有了活力,就失去了历史机遇,也就失去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体现了价值追求和历史逻辑的统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就是摆脱一切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力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劳动者个性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我们必须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篇章。
当今世界,变革与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在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力的竞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拒绝创新甚至创新不足,都将在历史的竞争中被淘汰。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创新的作用,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历史思维的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掌握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提高把握历史大势的能力,才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科学把握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趋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的历史选择。胡绳曾经说过: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时代条件下所找到的最好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成功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简单的宣布,而是由客观实际所决定的。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任务,站在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新起点上。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哲学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沿着共产主义方向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前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发展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科学理解共产主义理论内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成为中国道路选择的终极价值取向。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形态;作为自觉的信仰,它是一种超越的价值指向。同时,共产主义又是个历史的生成过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道路成为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实践基础上的历史叙事,是人类社会向未来发展的现实过程。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展现,它表征为一个现实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具体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共产党人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理解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既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又要有现实的实践自信。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起来,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三)坚持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正确的历史观,坚决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无非是通过歪曲、篡改和虚无历史,鲜明地表达出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他们站在反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人们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后患无穷。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思维,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客观性和具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就要坚决捍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充分肯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就,牢牢掌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四)运用历史思维,科学分析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进,我们要以科学的历史思维去分析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一,以“历史的暂时性”视野科学理解市场经济。
有人认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们信仰共产主义是自相矛盾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发展市场经济仅仅是人的存在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内在的必要环节和步骤而已,这与马克思当时所批判和超越的那些资本主义辩护士和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宣扬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作为“历史的最高成就”成为一种永恒。只有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这是历史本身走向成熟的逻辑必然。从“历史的暂时性角度”超然地看待市场经济,坚持共产主义的超越旨向,坚守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立场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与资产阶级学者本质区别之所在。
第二,运用历史思维,辩证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运用历史思维去看待新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不能僵化地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而应该辩证地把两个历史时期结合起来理解,避免给历史虚无主义留下“发挥”的余地和空间。习近平同志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看待两个历史时期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社会主义事业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这两个历史时期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但不能相互否定。我们要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尊重历史,正视历史,运用历史思维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进行科学把握和准确定位,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既一脉相承,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
第三,历史地分析无产阶级的使命,避免把马克思的理论沦为狭隘利益的工具。
无产阶级以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不但要消灭资产阶级,而且最终还要消灭自身,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大公无私的。如果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实现狭隘利益的工具,以满足部分人的私利为出发点和归宿,就必然成为保守的力量,也就失去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目标。我们要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把握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以无私无畏的革命奋斗精神“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