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善治中互联网运用及其价值
2019-11-17赵秀玲
文/赵秀玲
21世纪以来,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恐怕非互联网莫属。有人说,在这个新的电子空间,充满电视、电影、录像、传真、电子邮件、超文本,以及国际互联网,它彻底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自我、家庭、工厂、大学,还有民族国家的政治。据统计,1997年中国上网用户为62万,到2006年网民人数已达1.23亿,2017年网民人数为7.72亿。每隔十年的增长速度惊人。在长久封闭的中国广大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更快,2006年网民还不到2000万,2017年底则为2.09亿。除用手机浏览新闻、玩游戏、上社交媒体,不少农民还通过电商平台做生意。互联网正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包括乡村治理在内的中国乡村。基于此,目前出现不少关于互联网与乡村治理的研究成果,但其局限在于,个案研究和现象分析多,缺乏整体、全面、富有学理性的梳理和研讨。
探索创新乡村互联网治理模式
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都强调互联网重要性及其运行机制,这对乡村治理意义重大。它从根本上为乡村治理确立大政方针和有效途径,也成为乡村治理的有力推手和坚强后盾。不过,从顶层设计到乡村治理实践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无乡村实践作为探索创新,再好的顶层设计也无济于事。因此,在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乡村治理如何运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用互联网进行乡村治理监管。众所周知,中国广大乡村地域广大,居住地点分散,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这也是长期以来难以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然而,互联网相当程度地克服了这一局限,以超时空的科技力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各地形成制度创新的有力保障。较有代表性的是山东潍坊农村社区用互联网进行“四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取得显著效果。早在2006年3月,潍坊建成开通“寒亭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网站”,这是全国首家发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的官方门户网站。随后,实现了党务、政务、村务、财务的“四公开”。其突出特点是公开的全面性、真实性、长期性和互动性,更重制度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尤其强调在虚拟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来源与传播的真实性问题。成都大邑也运用互联网进行监管,在2017年以来创新“雪亮工程+微权力”治理。大邑县更充分发挥互联网大联动、微治理的特点,使乡村治理更加细化和深入,是一个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制度创新。可见,以往不好监管的广大乡村,通过互联网达到了全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监督,效果显著。
二是将互联网用于服务乡村民生。中国共产党是以执政为民为基础,但真正要将这一宗旨落到实处并非易事,且在乡村治理中难度更大。因为除了干部易陷入形式主义泥潭,还有政策上承下达的困难,技术的难以操作和失效情况也多有发生。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服务功能、广度、深度和效果。江苏徐州梁寨等镇的“民情信息”动态管理网,是乡村治理的一项制度创新。“民情信息网”是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日常工作管理,这在全国具有领先和示范作用。它具有数据管理、工作跟踪、网络传输、监督评估四大功能,真正做到让“群众小跑腿,数据多跑路”。通过互联网为乡村治理所做的民情信息动态传播和科学管理,改变了传统乡村治理思维方式。互联网如一个魔棒,将以往很难甚至无法达到的服务民生瞬间改变,乡村治理实现历史性跨越。
三是以互联网助推乡村反腐。小官大贪甚至村官巨腐成为当下乡村治理的瓶颈问题,因为不少村官就是土皇帝,各种监督往往对他们失效,加之不少乡村干部上下其手和巧妙腾挪。然而,互联网的引入让许多腐败者无处藏身。如安徽“清风涡阳”的微信平台反腐就是一种创新。2018年,涡阳县纪委监委网站全面改版升级,并同步推出“手机站”,这是安徽涡阳以互联网思维反腐的典型案例。大数据还能将各式各样的隐形腐败呈现出来,像许多违规冒领救济金的村民,就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审查出来的。四川巴州白庙乡成为中国网上首个“全裸乡政府”,白庙乡通过“网晒”政务、财务等细致内容,深化了乡村反腐,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乡村治理创新的经典案例。
以互联网推动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远不止于此,影响较大的还有上海的“农民一点通”,即村民一点“涉农信息三大平台”,电子政务、村务公开、三农服务等多个业务系统都可为之服务,极其方便快捷,无需进入复杂操作和输入程序。还有培育电商、厘清政商、扶持到位的浙江“遂昌模式”,以及“农民办事不出村”的湖北恩施的“巴东模式”,为村庄插上互联网翅膀的贵州黎平“铜关模式”。可以说,是一个个富有特色的探索创新,汇聚成乡村治理与互联网融合的海洋,而所有这些又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伟大基础工程。
互联网乡村治理的价值意义
对于中国广大乡村而言,互联网毕竟是个新事物,它很难在短时间彻底改变其惯性和面貌。不过,也不能因此忽略互联网对于乡村治理的价值意义,而应看到其革命性质,这是推动未来乡村治理更好更快发展互联网的关键。
(一)互联网有开拓视野和弥补短板之功,真正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存在城乡差异,广大农村幅员辽阔,交通极为不便,所以要进行乡村善治十分困难。互联网解决了这些千百年来困扰广大乡村的难题:电商可轻易进行物流交换,各种物品再也不会因交通不便无法送达;通过互联网信息可直接让外面游客深入大山深处;远程教育可迅捷到达,身在大山也同样能通过互联网得到最优秀的培训教育;视频可直接与外面甚至高层会议相连,享受身在会场的感觉;微信群可将距离哪怕是遥远的距离转化为零,让情感贴近与对话交流变得简便易行;即使坐在遥远的山乡家里,也可通过互联网视频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可以说,因互联网引入,一向封闭、落后、保守的中国乡村得到改变。因电商和互联网物流的便利,广大乡村开始脱贫致富,从边缘走入中心,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人们走进乡村,哪怕是远离都市的偏远乡村,都会感到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智能化的深刻影响。
(二)互联网改变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使管理、决策、监督更科学
以往的乡村治理虽强调村民自治,一些治理内容和形式都获得现代思想意识的提升。不过,由于技术方法落后,也由于条件所限,致使其民主化程度颇为受限。以村民自治选举为例,由于许多地方的村民外出打工,遇到选举时无法保证参选比例,所以先是非直接选举,后是直接选举,再后来是代替性投票和电话投票,有的村庄为达到参选率,甚至花重金让外出打工的农民乘飞机回乡投票。即使如此,参选人数一直是村民自治选举的难题。然而,互联网将这个矛盾化解于无形。只要选民动动手,点选举键,手机投票就能立即跨越以往参选率低的瓶颈。互联网手机投票最大的进步是选民真正获得自主性和民主性,是间接选举、代理投票等无法比拟的。另外,乡村选举以电子表决系统代替原来的数豆豆、写票、计票方法,最大优势是速度快,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也不易出错,这种更科学有效的办法是一种历史性跨越和革命性进展。在此,浙江省率先在县级人代会上全面推行电子表决系统建设,是典型的革新例子。事实上,互联网给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广大干群都是参与者和监督者,并发挥主体作用,这是以往乡村治理很难做到的。
(三)互联网有助于反腐,成为乡村干部腐败的预警、过滤和监督网
腐败和反腐一直是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因“小官巨贪”与乡村治理发展同体共生,也成为乡村治理的恶疾与死结。在传统治理方式下,乡村干部腐败具有隐蔽性、串通性、复杂性的特点,它很难被发现和清除。然而,互联网以其独特价值优势,对乡村干部腐败起到极大的抑制作用,甚至成为腐败的克星。2007年,全国不少监察部门开通举报网站,有的县纪委也建立和开通网上举报,还开通手机短信举报。事实上,通过网络反腐确实将不少腐败分子挖出,而在这些腐败中,乡村干部所占比例较大。互联网为基层尤其是农村基层反腐提供了极重要的科技手段,突破了以往因各种条件所限而带来的不便和困局,是一次具有革命性质的进展。
(四)互联网思维改变乡村干群思想意识
以传统纸媒或电话广播进行乡村治理,主要遵循的是线性方式。由于线式治理的距离感与时有中断的风险,为乡村干群带来巨大困难。互联网的平台性、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为乡村治理打开全新天地,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动一下指头和按一下键面,所有信息就会扑面而来。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也是互联网思维的神奇。尤其当“互联网+”成为乡村治理的思维变革,它就会获得无限增殖的可能。互联网思维的大数据观念也至为重要,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乡村治理的内容与形式。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完全用互联网大数据控制,在浇水灌溉、温度湿度、防病虫害、高效高产等方面完全靠数字管理,避免了感觉式种植的局限与人力资源的高成本投入。也有地方用大数据对垃圾和环保进行管理,哪个地方不到位,有网上进行监控,还有手机随拍随传上网,以便起到警示作用并及时得到整改。互联网思维从根本上撬动了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使其在一个新的起点、高度,以互联互动、直接快捷、智慧有效的方式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破解乡村互联网治理难题
互联网在乡村治理中也有负面影响,尤其要看到它深含的隐患。不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的正面效能就会受到限制甚至被抵消。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应将互联网安全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安全,2014年2月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5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又说,要“坚持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举”,“加强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可见,当前互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十分严峻,也亟待解决。就目前乡村互联网的安全看,主要有四大隐患。第一,恶搞与黄赌盛行,既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又破坏社会治安稳定。在互联网盛行前,广大乡村也存在不健康风气,但都是局部或有限的;互联网风行一时,恶搞视频、线上黄色、手机赌博在不少乡村甚嚣尘上,形成了恶劣的社会风气。网络直播与互联网各种不健康信息大肆泛滥,严重影响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第二,网络传教和迷信活动猖狂,社会影响和危害性极大,对广大乡村影响很大。第三,网上信息失真。互联网信息传播有其长处,但最大问题是易失真,即上传的信息本来就不真实,这直接造成了乡村治理的虚假性基础。第四,互联网信息容易丢失。基于此,应加强对包括乡村在内的国家网络安全的制度建设,尤其要加强互联网实名制、监督检查制度和诚信体系建设,使每个网民的行为都处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中。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互联网信息的多种备份机制,尤其不能简单放弃传统资料的收藏与贮存方式,即将互联网信息与传统信息的贮存方式相结合。
(二)通过制度建设为“互联网+乡村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国家已出台一些互联网的制度规定,这对于包括乡村治理在内的国家治理意义重大。但站在农村基层看,国家至今还较少出台关于乡村互联网的专门制度,这就势必影响乡村互联网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党和国家应在乡村振兴前提下,深入研究互联网之于乡村治理之得失,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尤其要重视制定一系列针对乡村互联网的制度,加强乡村互联网治理的法制化建设。要按以下方式建章立制:既让乡村通过互联网接通国家文化发展,又要基于自身优势特点建设富有特色的乡村网络文化。还有,应从乡村互联网治理的具体问题、细节入手,建立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专门规定,以丰富从顶层设计角度对国家互联网所做的有关设计规定。当然,还应鼓励省、市、县尤其是乡、镇、村制定适合自身互联网治理的具体规定,在制度创新引导下,促进乡村互联网治理不断走向具体和深入。
(三)努力解决当前乡村互联网治理的失衡状况
当前,乡村互联网治理虽已在全国范围铺开,但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四川、安徽、山东、贵州等有限省份,以及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创新乡村单位。这就要求在继续扩大创新性省、市、县、乡、村外,做好互联网在乡村治理的普及工作。首先,加快加大对于落后省、市、县、乡、镇、村的互联网建设速度力度,以便使互联网达到全国更大范围的覆盖面。其次,加强省、市、县、乡、镇、村多层次的互联网治理联动,这不仅包括信息平台建设和共享,也包括加强统一领导、检查和监督,还包括乡村的横向互动与联通,以发挥其双赢共进效用。再次,强化多部门、多领域、多项目以及多种形式的互联网治理合作,以突破单一甚至互相掣肘的不足。最后,乡村干群在互联网治理中还需进一步融通合作,以避免彼此隔膜和产生离心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匹配度和默契。总之,互联网在乡村治理的运用一定要克服失衡与短板状态,否则就很难达到整齐有序、互动共赢、积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大力发展和加快培育乡村互联网治理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乡村人才的困境与瓶颈远比以前来得突出和急切。乡村互联网治理所需人才甚多,也有较高专业要求,这是需要积极推进和进一步拓展的。首先,通过优惠政策大量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创业,不少地方进行特色小镇建设就是一个吸聚人才的好思路和好做法。其次,培育当地干群,使之具有更好更快实行乡村互联网治理的能力水平。因为再多的外来人才对中国乡村来说都是杯水车薪,只有立足内生人才培育和成长,乡村互联网治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最后,鼓励本地大学生和退休人才回乡发展创业,既可满足叶落归根的家乡情感,又可达到服务家乡社会的目的,还可使其所学与才华得到充分发挥。总之,应将乡村互联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这是实现根本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未来互联网乡村治理在中国的发展一定会迅猛异常,甚至会超出想象。互联网将如一个支点真正撬动乡村治理的坚硬板块。因之,应早做预案、统筹安排、立足长远,深入研讨,强调互联网在智能化和思维方式的乡村大脑功能,从而改变当前整体上互联网在乡村治理中的外在化特点,赋予其内在动能与活力。因此,表面看互联网只是一项新技术,其实最重要的是理念、思维、智慧,只有抓住这一点,乡村互联网治理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